村裡來了個信訪幹部——記吉林省通化市信訪局駐集安市頭道鎮東村扶貧幹部石文

2016年冬天,省級貧困村集安市頭道鎮東村吃水難、出行難、致富難,村裡沒半點兒產業,村民靠著“一畝三分地”的春耕秋收和外出打工清貧度日。這一年,520戶1765人人均收入微薄。就是在這樣的關口,通化市信訪局的石文同志作為扶貧幹部被派到了東村。

第二天,當大家知道村裡來了新的駐村幹部,還是信訪幹部時,第一反應就是找他告狀去。可到了村部,石文已經入戶了。他到村幹部家裡問計去了,他到低保戶家裡問需去了,到村裡村外、田間地頭瞭解情況去了。他從這戶出來邁到那戶人家,他一路走,一路記,一路想。就這樣,他走遍了520戶,記錄了每戶的基本情況,記錄了村裡的村容村貌,記錄了村民的困難需求。

脫貧貴在精準,經過深入的實地調研,為精準識別、精準施策積累了第一手資料,最終確定貧困戶19戶,貧困人口40人。

“關鍵在於思想轉變”

扶貧就要先扶志,要想改變貧困戶乃至村裡人的精神狀態,必須首先通過組織建設改變村幹部的狀態。他建議村書記把抓黨建促脫貧作為工作任務,他積極向上級領導請示彙報,主動加強與上級黨委的聯繫,在營造氛圍、理順機制、充實黨務工作隊伍等方面做好協調溝通。同時,為了加強東村黨建制度建設,規範支部黨建工作行為,在頭道鎮黨委的幫助下,他以抓基礎、抓規範為重點,以制度建設為著力點,先後擬定梳理了多項工作制度,逐步建立健全了“三會一課”、民主評議黨員、發展黨員等一系工作制度,為促進東村經濟發展奠定了堅實的組織基礎。

“首先要解決吃水的問題”

東村的自來水管道是1984年修建的,老化的管道“跑冒滴漏”問題困擾村民多年,東村大部分家庭都存在季節性缺水的問題,更嚴重的是由於年久失修,翁圈裡160多戶村民常年吃水難。這時,他想到了孃家——通化市市信訪局。經過市信訪局多方協調,重新鋪設自來水主管道的資金到位了。由於只能更換主管道,入戶部分需要村民自己掏錢,所以在村民中出現了不同意更換自來水主管道的聲音。還有一些村說:我家不缺水,我不同意主管道從我家院裡走。他便一戶戶解釋,一戶戶做思想工作。那段時間他微信運動上的每日步行數量都在3萬步以上,一天下來,回“家”坐下就不想起來。不過,苦盡甘來,經過他和村班子的努力,4個月以後,一條總長主管道1900米、支管道4200米,涉及200餘戶村民吃水問題的自來水管道鋪設工程順利完工。

吃水的問題解決後,他與村委會做規劃、謀長遠,逐步完成了防洪堤壩工程、大田附近設施改造工程、村內主要道路亮化工程等多個基礎設施項目,6800延長米的機耕田灌溉水渠,7公里的水泥路,15座太陽能路燈陸續建成。

“不能讓村民再圍著麻將桌轉”

從前,東村的村民農閒時幾乎沒有別的娛樂項目,多半靠打麻將、玩撲克消磨時間。瞭解到東村有扭秧歌的傳統習俗後,他積極爭取資金,建成了3500平方米的文化廣場,為村民跳舞、扭秧歌提供了場地,豐富了村民的業餘文化生活。夏天,還用投影儀播放農業科教片和優秀故事片。“咱不說跳舞、扭秧歌強身健體,起碼說有了這個廣場,就把人從麻將桌上給解放出來了。”村民徐志國說。

“要想富,還得靠產業支撐”

發展民生事業、完善基礎設施還遠遠不夠。想要讓村民們過上好日子,就需要產業支撐,在市縣兩級黨委政府的幫助和支持下,1205萬元的項目資金到位。三年間,先後建成10座花卉大棚,3座保溫瓜棚,發展了玉木耳、貝母、花卉種植項目和勞務輸出等項目。

東村的土壤特別適合種瓜,西瓜、地瓜、甜瓜都是當地村民種植的傳統品種。在農閒的冬天,石文張羅著搞甜瓜冬季種植試驗,一舉成功。村民王安說:“真是感謝你們,沒有你們去嘗試種這個瓜,我也不敢種。”王安租下了集體的3棟大棚,簽了4年的合同,2019年4月,他用冷棚種植甜瓜,提前40天上市,比正常銷售價格多掙了一倍的錢。他發揮信訪部門綜合協調的優勢,積極聯繫農委、住建等部門,無償提供花卉種植技術指導及花苗,三年時間,共產出花卉38萬餘株,銷售金額34萬元。

經過幾年的脫貧攻堅戰,苦盡甘來,東村貧困戶脫了貧,東村退出了貧困村序列,更欣喜的是東村的群眾不僅擺脫貧困的面貌,而且精神上更富足、更健康。2019年春節前,村裡拿出51373.46元用於貧困戶分紅。貧困戶姜運華大爺拉著石文的手說:“小石啊,這幾年辛苦你們了,日子一天天好了,我們得感謝你,感謝黨,感謝政府啊。”

“疫情當前,只有到村裡去,我才心安”

今年春節,正在家中休假的石文得知東村的黨員群眾正在緊張地組織疫情防控,他第一時間與村幹部聯繫,詢問具體情況,並叮囑工作中應注意的事項。大年初一這一天,這樣的詢問電話,他就打了十幾遍。到了1月28日,得知通化市有人被確診為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病例,石文在家裡再也坐不住了,他立即向市信訪局黨組彙報情況,要在市內客運班線全面停運的情況下,自行驅車趕赴一線。就這樣,1月29日,石文暫別父母、妻女回村參與疫情防控工作,一直堅守在戰疫一線50天。此期間,他組織村幹部和黨員3天時間摸排426戶,精準確認並安排居家隔離外地返鄉人員和近期外出人員109人,籌措醫用口罩200只、消毒液50公斤及其它物資若干。待到卡點解除後,他又積極投入到復耕復工復產的行動中去了......

貧困戶李茂君的女兒李欣茹,現上小學五年級。因家裡沒有安裝互聯網、爸爸也沒有智能手機,所以學校開始上網課已經好幾天了,她沒有辦法上課,也不能去同學家裡一起上課,只能等下課了借同學的筆記回來自己學習。石文了解情況後,第一時間與東村小學的老師聯繫,詢問上網課的操作程序,之後又與村書記聯繫,想讓李欣茹來村部用自己的辦公電腦上網課。當孩子學會操作後,開心的拍手叫道:“太好了,我可以上課了,謝謝你,石叔叔。”

“離家在外,就是想孩子”

他常年在離家35公里的東村工作,奮戰在扶貧一線,很少與家人團聚。他每次回局裡彙報工作,都是上午回來,下午回村。同事們問他:“想家嗎?”他總是笑呵呵地說:“還好還好,就是有點想孩子”。今年春節前,愛人說:“一年忙到頭、好好過個年”。可是,卻突然來了疫情。

“扶貧的路會有坎坎坷坷,我會為鋪平這條路做好自己應該做的。”石文向局黨組彙報時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