號令百家,繁盛千年!儒學到底是憑什麼?

宣明使:在中國,儒學成為成為中華民族的文化核心,兩千年封建王朝官方主流意識形態,人們的精神家園。它始於孔孟、興於漢武、大成於唐宋。那麼今天我們一同來看看,為什麼會是儒學,而不是其他的學派佔領中國文化大殿的寶座?


號令百家,繁盛千年!儒學到底是憑什麼?


一是順承的中國古文化的經脈。

一種學說的興起,必然需要先賢古聖的理論和社會實踐兩根柱子作為支撐,才會具有權威性,並因此流傳。儒學雖然被孔子創立,但卻不是原初提出者。孔子因為嚮往西周繁盛之治,那時“大道通行”,他以一個學者嚴謹的態度觀察研究周朝八百年曆史,特別對周文、武、周公時代作了細緻的研究,發現了周禮對一個社會繁榮和長治久安的的作用,更是提出“悠悠萬事,唯此為大,克己復禮。”

雖然處於“禮崩樂衰”的亂世,但是他仍然不忘初心,用一生去推行。從孔子畢生推行的思想看,基本都與恢復周禮有關。儒學的九個核心思想:仁義禮智信忠恕孝悌的理論來源都是來自於周禮。因此他對周禮非常推崇。於是孔子梳理了周朝那些政治治理的實踐,並將之理論化,從而形成了儒家學說,這就是儒學的開端。

二是宣揚了較高的道德性。

道德是一種學說生命力的根本,嚮往道德的至善是古今中外所有人的嚮往,理論流傳能力等於其道德水準。特別是中國人自古以來特別重視立德,所以人生三件事:立德、立功、立言,立言位在最後,著書立說並不是最重要的事情,建立崇高的道德形象是每個人畢生追求的目標。儒家所講“仁,義、禮、智、信”,均是圍繞著道德這一核心概念生髮出來的具體內容和不同方面。孔子、孟子等儒家巨匠均認為道德修養應該成為每個人的自覺意識和行為。

《大學》中“自天子以至於庶人,一切皆以修身為本”,修身,就是道德的追求應當成為從天子到普通百姓人生的根本。強調了道德素質對於個人的極端重要性。儒學不僅提出道德修養的重要,更是為一個人自幼怎樣去實行這樣的修身提供路線圖: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語出《大學》一文的“八目”。

三是順應了政治的需要也被政治手段所推行。

儒學理論宣揚天人感應,提出大一統思想,“大一統”,提倡國家政治上的整齊劃一,經濟制度和思想文化上的高度集中。為君權神授提供了理論依據,將社會治理公權力提升到神聖的位置,迎合了封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需要;禮制為封建社會治理提供了一個架構,儒家學說中的“禮”學,更講究的是秩序與等級,體系完整,這很大程度上利於統治者的統治,所以受到皇權的極力推行。並將其發揚光大,最終成了統治者有力的思想工具。

儒家學說既然在符合政治治理的需要,也理當受到政治家們的歡迎和推廣。自漢武以來,儒學就成為官方正統的意識形態,並由封建王權負責全力推行,締造了其二千年的興盛局面。

總結中國幾千的歷史,在野黨基本上都是批孔的,但他們一旦上臺,便會義無反顧在拿起儒學這個武器,保衛自己的政權。

四是培養了一大批名家儒士。

一種學說要興盛,一定要有人才的支撐。儒學是中國古代百家中人才最多的一個學派。孔夫子當時就許多弟子,號稱“三千弟子,七十二賢士”,遍佈全國各地,而且很多弟子身兼要職,那麼對於他的學說傳播,肯定有積極的作用。在孔子之後有孟子、荀子、董仲舒、朱熹、王陽明等等儒學大家。所以儒學經久不衰,受人尊崇是因為三觀正確並且由後人發揚光大。

五是“入世”的社會理念。

從哲學上說,儒家是“入世”的哲學。一種理論指導一種人生,由此儒學推導出來的一系列與此相對應的較為積極的人生觀。從而推動社會向前發展。中國古代封建社會幾千年屹立在世界民族之林,並創造出偉大的文明繁榮,與這種“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觀念是分不開的。儒家提出了一系列“有為”的途徑、方法、標準及規範,形成了一個“入世有為”主義體系。這一體系除基督新教以外其他宗教基本沒有。故此,中國主導的古代文明,基督教舉起了控文明。

六是完整的理論體系。

儒學不是一個隻言片語的說法,不是殘缺片面的學術,它是一門博大精深的理論體系。

儒學的集大成者朱熹,曾經論到孔子的學說對社會的影響,在他看來,《論語》是治學的起點和德行事業的標的,他在《論語訓蒙大義》中明確指出:“聖人之言,大中至正之極,而後世之標準也。古之學者,其始即以此為學,其卒非離此以為道。窮理盡性,修身齊家,推己及人,內外一致,蓋取諸此而無所不備,亦終吾身而已。”(《朱文公文集》卷七十五),儒學不但規範了政治,還調整了社會各階層人群的倫理,指導了個人人生的成長。從而形成了一個涉及方方面面、林林總總的完整體系。

打個比方說,在中國,其餘的學派都是專科學校,儒學則是一所綜合性的名牌高等大學。專科學校也有所長,但不全面。儒學涉及面深廣延伸並涵蓋了社會和各方面關係。


號令百家,繁盛千年!儒學到底是憑什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