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对华核威胁政策和中国的反应(中)

编者按:20世纪50年代是中美关系最为紧张和危险的时期。在两次台海危机中,面对美国使用原子弹的威胁和讹诈,中国领导层运用了在战略上蔑视核威胁和在战术上重视核威胁的政治军事手段,竭力避免与美国发生直接军事冲突。本文基于20世纪50年代两次台海危机的历史考察,认为两次台海危机的缓和是中美双方都不甘愿冒世界大战的风险而采取妥协行动的结果。不过,美国的核威胁政策不仅导致中美关系走向了死胡同,而且也迫使中国发展自己的核武器。

二、1958年台海危机

美国第四次企图对中国动用核武器始于1958年8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再次炮轰金门、马祖。

第一次台海危机过去后,美国继续加强对台湾当局的军事支持。自1955年3月“美台共同防御条约”生效后,美台军事人员定期举行会议,美国军事顾问大大增加,达到2600人。1956年美国副总统尼克松访问台湾。1957年5月,美军在台湾部署了可以携带核弹头的战术导弹部队。1957年5月13日,杜勒斯提出美国对华政策三原则:不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继续承认台湾当局,反对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入联合国。(13)

但是,美台在是否驻防金门和马祖问题上也存在着分歧。美国为了达到分离台湾的目的,希望蒋介石放弃金门和马祖。但台湾当局没有从金门、马祖等沿海岛屿撤军,而是加强这些地区的军事力量,作为“反攻大陆”的前沿阵地。到1958年,金门和马祖的驻军已达10万人,占台湾总兵力的三分之一。国民党空军对福建、广东等沿海地区不断进行骚扰。

美国对华核威胁政策和中国的反应(中)

金门和妈祖地理位置

另外,国际形势也发生了变化,美国1958年7月15日入侵了黎巴嫩。为了支援阿拉伯人民、反击国民党军队对大陆的军事骚扰和粉碎美国分裂中国的目的,毛泽东决定乘机“整”美国一下。(14)1958年8月23日,中国人民解放军福建前线部队炮轰金门、马祖等岛屿。次日,美国国防部宣布已经命令第七舰队和在远东的其它海军力量采取“正常的预防性防御措施”,调集6艘航空母舰和130艘其它舰只集中到海峡地区。美国在这一地区调集了“有史以来最强大的海空打击力量”。中美之间第二次台海危机发生,它比3年前的危机更加危险和激烈。

艾森豪威尔政府将金门和马祖的失守与台湾失守联系起来,并在西太平洋产生“多米诺骨牌效应”,日本也“很可能落入中苏轨道”,那种结果将是“灾难性的。”(15)因此,美国必须准备参战,但是在是否使用核武器问题上仍旧存在很大分歧。

美国对华核威胁政策和中国的反应(中)

1958年中国人民解放军炮击金门

根据美国政府最新公开的材料,国务院东亚助理国务卿葛林回忆说,在新危机发生时,杜勒斯正在度假,他的第一个反应是:“这种情况下,我们对台湾的法定义务是什么?国会授权下,我们竭尽所能,能到什么程度?”杜勒斯认为,中国大陆攻击金马,是作为攻击台湾的第一步,这就牵涉到美台军事条约,美国有法律基础协助台湾。按照条约,可以携带核子弹头、射程约1000公里的屠牛士导弹已于1957年进驻台湾。因此,美国参谋首长联席会议建议以原子武器攻击三个城市:上海、广州和南京。8月24日,美国参联会主席要求总统授权美海军第七舰队司令以动用原子弹的权力。(16)

事实上,就在解放军炮轰金门的前一天,杜勒斯在致众议院外交事务委员会主席托马斯·摩根的一封公开信中,已经暗示美国准备使用原子武器,虽说这封信没有包含第一次危机期间令美国公众和美国盟友惊恐不安的核恫吓之类的内容。(17)艾森豪威尔总统虽然公开表示“面对武力进犯,美国不会退却”,但在是否使用核武器问题上还是比较谨慎的。8月29日,他批准了美国的军事干涉方案,这个方案分为三个阶段,其中第三个阶段规定,在常规军事行动无效的情况下,美国有可能考虑使用战术核武器,并有可能打击范围;如果解放军对澎湖和台湾发动攻击,美军将要求总统给予新的授权。(18)“到了这个最后阶段,美国预计才会使用原子武器。”(19)但是,艾森豪威尔也非常担心国际社会的谴责,他表示不愿意求助于核打击。尽管他不愿意偏离刚出台的大规模报复战略,但“还是避免做出扣动扳机保卫近海岛屿的决策。”这也就是说,使用核武器是最后的手段,而且必须由总统直接控制。(20)

美国对华核威胁政策和中国的反应(中)

1958年美国在太平洋进行热核试验

杜勒斯和一些军方人士仍然坚持使用核武器的必要性。9月2日,新任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特文宁将军在和杜勒斯通电话时表示,“迅速和决定性地阻止共产党对沿海岛屿、台湾和澎湖的最好希望,是使用原子武器进行的直接反击。”杜勒斯支持他的看法,他说,“有许多地方却从不使用它们,这些东西就没有什么用途。”(21)3日,杜勒斯和参谋长联席会议成员一致同意,美军“应当使用小型核武器打击共产党的机场和炮兵”,必须“有限地使用核武器来守住那些岛屿”,这是军方能够完成任务的“唯一方法”。4日,杜勒斯还向艾森豪威尔施加压力,“我们意识到使用这些武器会有政治和心理上的危险”,“如果在赌注已经投下而我们因为世界舆论而不使用这些武器,我们就必须修改我们的国防体系。”最后,两人共同签署了一份备忘录,声称,虽然使用小型核武器将会在全世界引起强烈反感,但是美国如能迅速取胜,这种反感的影响要小于在中国的攻击面前作出让步的政治灾难所造成的损害。他们在备忘录中中还表示,他们愿意接受使用核武器引起的风险,甚至愿意承受全面战争的风险。(22)同时,杜勒斯还给英国首相写了一封信,他在信中说,“我希望这不过是一些小规模的空中爆炸,没有放射性尘埃。”(23)随后,“按照艾森豪威尔的决定,能装上核弹头的八英寸榴弹炮运抵金门。”艾森豪威尔“明确要求这一部署应该能够被看到,”以达到威慑效果。(24)

艾森豪威尔牢牢地将最终使用核武器的决定权抓在自己手里。“总统两次根据形势以不同方式依靠核威胁,但是不超出他认为必须的程度,也从不以任何方式使进行威胁的决定由他人作出或被迫作出。”(25)9月6日,特文宁将军要求总统授权第七舰队使用核武器攻击中国,艾森豪威尔拒绝了他。国内外的政治压力使美国政府极为慎重。

美国对华核威胁政策和中国的反应(中)

美国国务卿杜勒斯邮票发行面值4美分

核危机的结束不仅归因于美国面临的国内外强大的政治压力,而且更为重要的是中国政府所采取的军事和外交政策。1958年9月初,中国对美国卷入台海危机的意图尚不明了,因此需要继续炮击金门。不过,在事关打击美蒋联合舰队的军事问题,毛泽东亲自决策,他命令前线部队,“照打不误,但只打蒋舰,不打美舰,如果美舰开火,没有命令不准还击。”结果,美国军舰不仅没有还击,反而丢下蒋舰和运输船只,掉头向台湾方向逃跑,说明美国也不愿为了别人的利益而轻易冒险与中国发生直接军事冲突。(26)

9月6日,中国国务院总理周恩来提议与美国恢复大使级会谈以化解危机。10月6日,中国国防部长彭德怀宣布停止炮击一周,10月25日,中国公布了“单打双不打”的原则。至此,这场核危机告一段落。

美国对华核威胁政策和中国的反应(中)

1958年10月25日,炮轰金门宣布“单打双不打”原则

(13) 参阅姜长斌、(美)罗伯特·罗斯主编:《从对峙走向缓和——冷战时期中美关系再探讨》,第55页。

(14) 姜长斌、(美)罗伯特·罗斯主编:《从对峙走向缓和——冷战时期中美关系再探讨》,第56页。

(15) 参阅(美)麦乔治·邦迪,《美国核战略》,第375页。

(16) 台湾《中国时报》2002年4月15日。

(17) 参阅姜长斌、(美)罗伯特·罗斯主编:《从对峙走向缓和——冷战时期中美关系再探讨》,第126页。

(18) 时殷弘、蔡佳禾主编:《战后历史长编:1956-1958》,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238页。

(19) 姜长斌、(美)罗伯特·罗斯主编:《从对峙走向缓和——冷战时期中美关系再探讨》,第125页。

(20) 姜长斌、(美)罗伯特·罗斯主编:《从对峙走向缓和——冷战时期中美关系再探讨》,第128页。朱明权:《什么因素摄止了美国对中国的核攻击?》,第266页。

(21) Gordon H. Zhang, Friends and Enemies, p189. 转引自朱明权:《什么因素摄止了美国对中国的核攻击?》,第266-267页。

(22) 时殷弘、蔡佳禾主编:《战后历史长编:1956-1958》,第239-240页。

(23) Gordon H. Zhang, Friends and Enemies, CA: Stanford University, 1990, p189. 转引自朱明权:《什么因素摄止了美国对中国的核攻击?》,第267页。

(24) (美)麦乔治·邦迪,《美国核战略》,第383页。

(25) (美)麦乔治·邦迪,《美国核战略》,第386页。

(26) 姜长斌、(美)罗伯特·罗斯主编:《从对峙走向缓和——冷战时期中美关系再探讨》,第61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