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射事故外照射,在劑量估算的“黃金72小時”裡應該做什麼?

導語:在放射性事故發生後, 應儘快進行劑量估算,為早期放射事故病人病因加以準確的分型、分度判斷。

事故後0~6h

✿1 、收集個人劑量計及可供事故劑量測量用的樣品(如手錶紅寶石等)進行測量,查閱事故發生時現場內輻射監測儀表的記錄;

✿2、 如存在中子照射,採集有關人員的頭髮、血液樣品或其攜帶的金屬製品,進行感生放射性活度測量;

✿3、瞭解事故過程和受照條件,情況允許時請受照射者進行模擬;

✿4、 採集血液樣品進行血象變化觀察;培養淋巴細胞,為染色體畸變分析作準備;

✿5、作出物理劑量的初步估計,對照射均勻程度和大劑量局部照射部位作出判斷。

事故後7~71h

✿1 、對前階段調查的資料進行復查,做進一步分析;

✿2、 如存在中子照射,採集有關人員的頭髮、血液樣品或其攜帶的金屬製品,進行感生放射性活度測量;

✿3、有條件和必要時,利用人體模型模擬事故受照條件,進行劑量分佈測量;

✿4、比較物理劑量和根據血象變化推判的劑量結果;

✿5、對前階段物理劑量的初步結果進行修正並給出初步的劑量分佈資料。

事故72h以後

✿1 、比較物理劑量和染色體畸變分析所估計的劑量結果並和臨床的病情程度進行對照分析;

✿2、 必要時做進一步的事故模擬;

✿3、給出受照者劑量的最終報告;

此外事故劑量估算中,影響物理劑量準確度的最重要參數是受照時間和距離,但其估計值往往受到某些主觀因素的影響,因此,物理劑量估計一般很難做到準確無誤。在一次相對均勻照射條件下,染色體畸變分析技術能夠提供比較準確的整體劑量平均值,但對局部、分次和延時照射,劑量評價存在困難。利用病人早期臨床反應和血象變化估計受照劑量,由於個體差異較大,其劑量結果屬半定量估計值。最終劑量的確定應基於物理劑量、臨床觀察和生物劑量三方面資料。

放射事故外照射,在劑量估算的“黃金72小時”裡應該做什麼?

— THE END —

想要了解更多信息,請點關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