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零花錢要這樣給,你做對了嗎?

“孩子上小學了,不知道是不是已經要開始給他零花錢了,也不知道給多少合適,現在他使用的所有東西都是我給他買來的。”

“我每週會固定給孩子一些零花錢,但是數額不定,對於他怎樣使用這些錢也很少過問。”

“每次給孩子零花錢的時候,他都嫌我給的少,說班裡某某某同學每月都有特別多的零花錢,想買什麼隨便買。”

“我對孩子的零花錢一直管理比較嚴格,但是爺爺奶奶總是會偷偷給他塞錢,特別無奈。”

關於給孩子零花錢的問題,相信很多父母都會有各種各樣的疑惑和苦惱。到底孩子幾歲時可以開始給零花錢?給多少合適?如果孩子亂花錢怎麼辦?給多了會不會被壞人盯上?給少了會不會讓孩子在同學面前沒面子?

每個孩子都喜歡零花錢,但並不是每個孩子都會用零花錢。

零花錢作為孩子第一筆可以自由支配的財產,不僅能滿足孩子的物質需求、心理需求,更是父母為孩子傳遞金錢觀,教育孩子如何使用錢的重要工具。

《今日說法》曾播出過一期節目叫《都是錢多惹的禍》。案例講的是發生在福建廈門的一系列街頭搶劫案,令人想不到的是,作案嫌疑人都是一些十六、七歲的孩子,這些孩子因為零花錢不夠用就去搶劫,最終被判處3至4年有期徒刑不等。


孩子的零花錢要這樣給,你做對了嗎?

據瞭解,這些孩子大多家境優渥,平時父母給的零花錢也很多,但是由於父母工作忙,疏於對他們的管理,造成這些孩子花錢不懂節制,沒錢就給家長要,家長不給就去借,借不到就去搶,甚至為了幾塊錢將被害人打成重傷,最終釀成不可挽回的惡果。

作為父母應該明白,錢不是萬能的,給多少零花錢也不能彌補情感缺失給孩子身心帶來的巨大傷害。而且,在應該如何管理零花錢的問題上,家長如果不能給與孩子適當的引導和教育,反而會給孩子帶來很多麻煩。

那麼,怎樣才是零花錢正確的打開方式呢?今天我們就一起來聊一聊關於零花錢的那些事兒。

一、該不該給孩子零花錢?給多少合適?

心理學專家認為,零用錢的作用絕不單單只是為了滿足孩子買文具、零食、文具等日常用品的需要,而是一種用來教育孩子理財觀念的工具,能夠幫助孩子學好理財技巧,讓孩子從小從管理自己的零花錢開始學會如何做預算、節約和自己做出消費決定。

只有學會了如何利用好手裡的錢,才能學會如何賺錢、有計劃的花錢。

所以,家長還是有必要在孩子達到一定的年齡,開始有獨立的活動機會的時候為其定期支付一些零花錢。


孩子的零花錢要這樣給,你做對了嗎?

家長可以在前期有意識的統計一下孩子平時每日、每週的花費大概是多少,在哪些方面花錢的需求較多,然後根據這些需求的市場價和購買頻率等設定一個平均每日金額,再有計劃的定期給孩子支付一些零花錢。

除此之外,家長還應當考慮到孩子周圍的同伴們所擁有的零花錢在什麼水平,最好將孩子零花錢的數量與其同伴們保持一致,這樣既避免了孩子因為零花錢多而充滿優越感,也避免了孩子因為零花錢太少而產生自卑心理。

既然我們已經決定要給孩子零花錢,那麼對於孩子想怎麼花,家長就不要再過多幹預,要表現出對孩子的信任和寬容,不斤斤計較他買的東西是否有用,是不是會把沒花完的錢攢起來。

家長要放手讓孩子學會自己做選擇,只有親身經歷過決策失誤造成的損失,孩子才能更真切的體會什麼是責任,也才能在失敗中變得更加精明。

二、什麼時候開始給孩子零花錢?以什麼方式給?

我記得好像是從小學一年級的時候,我媽開始會給我一點零花錢,但不會定期給,也不會完全讓我自由支配,我每次想要買什麼東西都需要經過媽媽的同意,然後才會從她那得到正好能買這個東西的錢,一般不會有富餘,這樣有些我喜歡的東西,如果我媽不同意買,我也只能忍痛放棄或者死纏爛打。

所以,小時候我特別盼望著長大,覺得成為大人後我就可以想買什麼就買什麼,想什麼時候買東西隨時都可以買。


孩子的零花錢要這樣給,你做對了嗎?


大多數孩子從三歲開始對錢的興趣逐漸加深,隨著年齡的增長,他們的個人需求也會變得越來越多,如果父母可以提早跟孩子“談錢”,能夠正確對待孩子對於零花錢的渴求心理,那麼這樣的財商啟蒙教育對孩子未來價值觀、金錢觀的形成和完善都有著不可忽視的重要作用。

但是,現在好多家長對於零花錢的理解和使用還存在一些誤區。他們通常會將零花錢與孩子力所能及的家務掛鉤,與孩子的學習成績掛鉤,甚至與孩子是否好好吃飯、是否能按時起床等生活習慣的培養掛鉤。

如果家長總是將孩子應盡的義務用金錢量化了進行交換,那麼久而久之,孩子就會形成這樣的認知:他會認為父母要求自己所做的所有事情都應當有報酬,如果沒有報酬就拒絕去做。漸漸的孩子也就失去了責任感,變得自私自利。

其實在美國,很多孩子都是通過幹家務活獲得零花錢,孩子從小就開始接受金錢觀念的薰陶和實踐。父母的初衷大多為了可以讓孩子自由選擇購買所需的東西,也可以在勞動實踐中鍛鍊孩子的各項品能。

讓孩子通過勞動獲得報酬本來是一件好事,但如果我們對孩子做的每一件小事都支付報酬,或者對本就是孩子應該做的事情用支付報酬的方式做誘餌,那麼結果就會適得其反。

教育學家建議家長們要將“付費”工作與“非付費”工作區分開來。其中的區別是什麼呢?

付費工作:不完全屬於自己的事,而是為集體(家庭)做貢獻的。比如:打掃公共區域的衛生,洗車,澆花等。

非付費工作:完全是自己的事,只是為自己服務的,以及一些孩子該做的基本小家務。比如:洗自己的衣物,整理自己的房間,洗碗等。

總的來說,零花錢應該儘早給,但是要注意給的方式,在支付零花錢的時候可以附加一些有利於提高孩子管理零花錢能力的條件,比如:必須做好零花錢的記賬和預算工作;每週必須將一定數額零花錢儲存起來;不能無條件的要求父母隨時支付零花錢給自己等。


孩子的零花錢要這樣給,你做對了嗎?


文章的最後,我想跟大家分享一個小故事,希望各位爸爸媽媽能有所思考。

在一個村莊裡,住著一位老人,他家門前有一個大院。老人很喜歡獨處,享受安靜。可是,有一天,一群踢球的孩子發現了這個院子,於是院子就變成了孩子們的足球場。

老人很生氣,想把這群孩子趕走,但無濟於事,過一陣子孩子們還是會來這裡踢球。終於有一天,老人想出了一個辦法。

他對孩子們說:“你們在這裡踢球,我特別高興,以後你們來的時候,每人可以領到一塊錢作為獎勵。”孩子們聽了都很高興,既能在這裡踢球還能拿錢,真是好事啊,於是孩子們就天天來。

幾天後,老人對孩子們說:“我手頭緊張啊,以後就每個人給五毛錢吧!”孩子們聽了,有些不高興,來踢球的興致有些降低。

又過了幾天,老人對孩子們說:“實在不好意思啊,我沒什麼收入了,以後你們來踢球,我不能給你們錢了。”

孩子們生氣地說:“不給錢,誰還給你踢球啊?”

於是,這群孩子再也不來老人的院子裡踢球了,老人又重新過上了安靜、不受打擾的日子。

這個故事表明,外部的物質獎勵會削弱一個人做事的內在動機。一開始讓孩子們感到快樂的是踢球這件事本身,他們願意踢球純粹是由於內心喜歡所驅使。

但當老人把“踢球”與“金錢”聯繫在一起後,孩子們做這件事的動機就由“單純喜歡”變成了“受金錢所驅使”,內部動機就轉變成了外部動機。

而一旦物質獎勵停止,外部動機消失,孩子們就喪失了對踢球這一行為的最初興趣,不願意再繼續踢球了。

這樣的道理用在對孩子零花錢的管理方式上也是同樣適用的。

父母的認知深刻影響著孩子的認知,從而決定了孩子未來的行為習慣。所以,青菜麻麻想說的是:零花錢的多少不能代表給予孩子愛的程度,金錢永遠不能代替爸爸媽媽的陪伴。

歡迎留言:

對於給孩子零花錢方面您有什麼煩惱嗎?或者您有什麼好的經驗想法想分享給大家嗎?青菜麻麻會在下一篇文章中為大家進一步分享更多實用的零花錢管理方法。歡迎各位寶爸寶媽在留言區踴躍發言、積極討論,大家抱團成長才更有力量!如果您喜歡青菜麻麻的分享,就關注我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