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零花钱要这样给,你做对了吗?

“孩子上小学了,不知道是不是已经要开始给他零花钱了,也不知道给多少合适,现在他使用的所有东西都是我给他买来的。”

“我每周会固定给孩子一些零花钱,但是数额不定,对于他怎样使用这些钱也很少过问。”

“每次给孩子零花钱的时候,他都嫌我给的少,说班里某某某同学每月都有特别多的零花钱,想买什么随便买。”

“我对孩子的零花钱一直管理比较严格,但是爷爷奶奶总是会偷偷给他塞钱,特别无奈。”

关于给孩子零花钱的问题,相信很多父母都会有各种各样的疑惑和苦恼。到底孩子几岁时可以开始给零花钱?给多少合适?如果孩子乱花钱怎么办?给多了会不会被坏人盯上?给少了会不会让孩子在同学面前没面子?

每个孩子都喜欢零花钱,但并不是每个孩子都会用零花钱。

零花钱作为孩子第一笔可以自由支配的财产,不仅能满足孩子的物质需求、心理需求,更是父母为孩子传递金钱观,教育孩子如何使用钱的重要工具。

《今日说法》曾播出过一期节目叫《都是钱多惹的祸》。案例讲的是发生在福建厦门的一系列街头抢劫案,令人想不到的是,作案嫌疑人都是一些十六、七岁的孩子,这些孩子因为零花钱不够用就去抢劫,最终被判处3至4年有期徒刑不等。


孩子的零花钱要这样给,你做对了吗?

据了解,这些孩子大多家境优渥,平时父母给的零花钱也很多,但是由于父母工作忙,疏于对他们的管理,造成这些孩子花钱不懂节制,没钱就给家长要,家长不给就去借,借不到就去抢,甚至为了几块钱将被害人打成重伤,最终酿成不可挽回的恶果。

作为父母应该明白,钱不是万能的,给多少零花钱也不能弥补情感缺失给孩子身心带来的巨大伤害。而且,在应该如何管理零花钱的问题上,家长如果不能给与孩子适当的引导和教育,反而会给孩子带来很多麻烦。

那么,怎样才是零花钱正确的打开方式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聊一聊关于零花钱的那些事儿。

一、该不该给孩子零花钱?给多少合适?

心理学专家认为,零用钱的作用绝不单单只是为了满足孩子买文具、零食、文具等日常用品的需要,而是一种用来教育孩子理财观念的工具,能够帮助孩子学好理财技巧,让孩子从小从管理自己的零花钱开始学会如何做预算、节约和自己做出消费决定。

只有学会了如何利用好手里的钱,才能学会如何赚钱、有计划的花钱。

所以,家长还是有必要在孩子达到一定的年龄,开始有独立的活动机会的时候为其定期支付一些零花钱。


孩子的零花钱要这样给,你做对了吗?

家长可以在前期有意识的统计一下孩子平时每日、每周的花费大概是多少,在哪些方面花钱的需求较多,然后根据这些需求的市场价和购买频率等设定一个平均每日金额,再有计划的定期给孩子支付一些零花钱。

除此之外,家长还应当考虑到孩子周围的同伴们所拥有的零花钱在什么水平,最好将孩子零花钱的数量与其同伴们保持一致,这样既避免了孩子因为零花钱多而充满优越感,也避免了孩子因为零花钱太少而产生自卑心理。

既然我们已经决定要给孩子零花钱,那么对于孩子想怎么花,家长就不要再过多干预,要表现出对孩子的信任和宽容,不斤斤计较他买的东西是否有用,是不是会把没花完的钱攒起来。

家长要放手让孩子学会自己做选择,只有亲身经历过决策失误造成的损失,孩子才能更真切的体会什么是责任,也才能在失败中变得更加精明。

二、什么时候开始给孩子零花钱?以什么方式给?

我记得好像是从小学一年级的时候,我妈开始会给我一点零花钱,但不会定期给,也不会完全让我自由支配,我每次想要买什么东西都需要经过妈妈的同意,然后才会从她那得到正好能买这个东西的钱,一般不会有富余,这样有些我喜欢的东西,如果我妈不同意买,我也只能忍痛放弃或者死缠烂打。

所以,小时候我特别盼望着长大,觉得成为大人后我就可以想买什么就买什么,想什么时候买东西随时都可以买。


孩子的零花钱要这样给,你做对了吗?


大多数孩子从三岁开始对钱的兴趣逐渐加深,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的个人需求也会变得越来越多,如果父母可以提早跟孩子“谈钱”,能够正确对待孩子对于零花钱的渴求心理,那么这样的财商启蒙教育对孩子未来价值观、金钱观的形成和完善都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

但是,现在好多家长对于零花钱的理解和使用还存在一些误区。他们通常会将零花钱与孩子力所能及的家务挂钩,与孩子的学习成绩挂钩,甚至与孩子是否好好吃饭、是否能按时起床等生活习惯的培养挂钩。

如果家长总是将孩子应尽的义务用金钱量化了进行交换,那么久而久之,孩子就会形成这样的认知:他会认为父母要求自己所做的所有事情都应当有报酬,如果没有报酬就拒绝去做。渐渐的孩子也就失去了责任感,变得自私自利。

其实在美国,很多孩子都是通过干家务活获得零花钱,孩子从小就开始接受金钱观念的熏陶和实践。父母的初衷大多为了可以让孩子自由选择购买所需的东西,也可以在劳动实践中锻炼孩子的各项品能。

让孩子通过劳动获得报酬本来是一件好事,但如果我们对孩子做的每一件小事都支付报酬,或者对本就是孩子应该做的事情用支付报酬的方式做诱饵,那么结果就会适得其反。

教育学家建议家长们要将“付费”工作与“非付费”工作区分开来。其中的区别是什么呢?

付费工作:不完全属于自己的事,而是为集体(家庭)做贡献的。比如:打扫公共区域的卫生,洗车,浇花等。

非付费工作:完全是自己的事,只是为自己服务的,以及一些孩子该做的基本小家务。比如:洗自己的衣物,整理自己的房间,洗碗等。

总的来说,零花钱应该尽早给,但是要注意给的方式,在支付零花钱的时候可以附加一些有利于提高孩子管理零花钱能力的条件,比如:必须做好零花钱的记账和预算工作;每周必须将一定数额零花钱储存起来;不能无条件的要求父母随时支付零花钱给自己等。


孩子的零花钱要这样给,你做对了吗?


文章的最后,我想跟大家分享一个小故事,希望各位爸爸妈妈能有所思考。

在一个村庄里,住着一位老人,他家门前有一个大院。老人很喜欢独处,享受安静。可是,有一天,一群踢球的孩子发现了这个院子,于是院子就变成了孩子们的足球场。

老人很生气,想把这群孩子赶走,但无济于事,过一阵子孩子们还是会来这里踢球。终于有一天,老人想出了一个办法。

他对孩子们说:“你们在这里踢球,我特别高兴,以后你们来的时候,每人可以领到一块钱作为奖励。”孩子们听了都很高兴,既能在这里踢球还能拿钱,真是好事啊,于是孩子们就天天来。

几天后,老人对孩子们说:“我手头紧张啊,以后就每个人给五毛钱吧!”孩子们听了,有些不高兴,来踢球的兴致有些降低。

又过了几天,老人对孩子们说:“实在不好意思啊,我没什么收入了,以后你们来踢球,我不能给你们钱了。”

孩子们生气地说:“不给钱,谁还给你踢球啊?”

于是,这群孩子再也不来老人的院子里踢球了,老人又重新过上了安静、不受打扰的日子。

这个故事表明,外部的物质奖励会削弱一个人做事的内在动机。一开始让孩子们感到快乐的是踢球这件事本身,他们愿意踢球纯粹是由于内心喜欢所驱使。

但当老人把“踢球”与“金钱”联系在一起后,孩子们做这件事的动机就由“单纯喜欢”变成了“受金钱所驱使”,内部动机就转变成了外部动机。

而一旦物质奖励停止,外部动机消失,孩子们就丧失了对踢球这一行为的最初兴趣,不愿意再继续踢球了。

这样的道理用在对孩子零花钱的管理方式上也是同样适用的。

父母的认知深刻影响着孩子的认知,从而决定了孩子未来的行为习惯。所以,青菜麻麻想说的是:零花钱的多少不能代表给予孩子爱的程度,金钱永远不能代替爸爸妈妈的陪伴。

欢迎留言:

对于给孩子零花钱方面您有什么烦恼吗?或者您有什么好的经验想法想分享给大家吗?青菜麻麻会在下一篇文章中为大家进一步分享更多实用的零花钱管理方法。欢迎各位宝爸宝妈在留言区踊跃发言、积极讨论,大家抱团成长才更有力量!如果您喜欢青菜麻麻的分享,就关注我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