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飽受批評的八股文選入教材,是重拾經典還是糟粕再現?

說到八股文,馬上想起毛澤東主席著名文章《反對黨八股》。歷數了八股文種種不是,對公文寫作的簡潔務實文風形成導引,也將八股文這一存在了600年的特殊文體徹底斥為封建餘孽的象徵之一。此後說起八股文,僵化思維、摧殘想像、迂腐頑固、空洞乏味,反正什麼壞詞先用上一陣再說。百年來,八股文可以說臭不可聞,是早已扔進了歷史廢品站的垃圾。


曾經飽受批評的八股文選入教材,是重拾經典還是糟粕再現?

批判之聲也並非五四才開始,吳敬梓的《儒林外史》就是專門幹這個事的,對八股文的害人,54歲才中舉的范進先生便是最好的例子。寫《聊齋志異》的蒲松齡更是科考40年,連個舉人都沒中。其於八股,可以說是深惡痛絕。不僅考不上的大有意見,即便順利考上進士的曾國藩,也直陳其弊,以為不爽。

康乾時代,八股文的廢與立,一直是巨大的爭議。康熙本人還廢除過一段時間。但很快恢復。直到清朝最後一次科舉的1904年後,八股文與科舉一起退出歷史舞臺。至今已經100多年,八股文一直是腐朽的典型。

但到了2014年,杭州高二課本上突然冒出了三篇八股文,分別是王鏊的《民既富於下,君自富於上》,王陽明的《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以及曾國藩的《與諸弟書》。已經罵臭了的文體,在新時代的今天猛然又成了學習材料,恍惚之間讓人有些刺眼,有些錯愕,一時輿論大譁,掀起了洶洶民意。開歷史倒車,“逆潮流而行”的聲音迅速席捲。


曾經飽受批評的八股文選入教材,是重拾經典還是糟粕再現?

但教材組指出,之所以挑選八股文,是為了學習文章章法,現在的孩子,很容易把新聞報道、議論文寫成散文,缺乏體式上的訓練,而講究起、承、轉、合的八股文可以很好的引導。並表示八股文明清兩代存在600年,自有其價值與合理性,不能一杆子打死。其中優秀的八股文,有助於學生開闊視野,瞭解中國傳統文化。真是這樣嗎?

我們來看教材組所選的這篇優秀八股文——王鏊的《民既富於下,君自富於上》,質量到底如何?


曾經飽受批評的八股文選入教材,是重拾經典還是糟粕再現?

這樣一篇文章,是需要一定文言水平的,還要有讀的耐心,字雖不多,古今文字有別,還是很費勁的。選題為《論語》,標準的四書五經範疇。寫法上,從破題、承題、起講、入題、起股、中股、後股、束股,也是嚴格照著來。民富君富的論斷,全靠邏輯自洽。理是這麼個理?操作起來呢?而且沒有數據說話,舉例論證,文章是有缺陷的。大家怎麼看呢?

另外,對於語文課中引入經典八股文,你是贊成還是堅決反對?還是都可以,全憑教材組安排?事實上,步入新時代後,回過頭去看,以往的人、事、物看法,很多都發生了較大變化。包括從前人人喊打喊殺的八股文,不少學者認為有文體價值和模板參照作用,現在的畢業論文和高考,也都有八股文的影子。一些我們極力摒棄的,它並沒有消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