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拔、維穩、治國,背書就能掌握的八股文,科舉為何要八股取士?

《儒林外史》“便是禮部議定取士之法:三年一科,用《五經》《四書》八股文。”

科舉制度自隋唐時期誕生以來,便是寒門能出貴子的唯一手段。它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魏晉以來,門閥家族世襲官職的傳統,使得社會階層固化得到了一定的緩解。

選拔、維穩、治國,背書就能掌握的八股文,科舉為何要八股取士?

朱元璋建立明朝以後,嚴格命令科舉考試內容全部出自於《四書》和《五經》等等儒家經典。而不能在答題中,隨意的闡述自己的思想。

(一)、八股取士,有弊有利

《日知錄》“經義之文,流俗謂之八股,蓋始於明憲宗成化年間”。起初朱元璋只是要求士子必須以朱熹的觀點為文,就是模仿聖人之言。到了成化年間,才逐步的明確的規定了考試範圍。八股取士的弊端自不必多言,它禁錮了學子的思想,也使得其他書籍都變成離經叛道之物。

而且不按規範答題者,一律不得入選。就像“寫鬼寫妖高人一等”的柳泉居士蒲松齡便深受八股之害。那麼,除了八股文帶來的弊端,它是否有些許好處呢?

1. 利於定向選拔人才

凡是都具有兩面性,也不能拿現今的觀點看待古代的事物。科舉制度是貧苦人家進階於統治階層的唯一渠道,不然可能一輩子都無有出頭之日。當然,儒家的忠君愛國思想在古代一直是帝王用來維持穩定的工具,但是有,總比沒有強。

況且,儒家思想並不是一無是處的。“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善”。儒家倡導教人向善,做仁義之人。而八股取士全部選擇用儒家而論經,就是為了選拔出自己想要的人才。八股取士是所出之題目,皆來自於四書五經中的話,而學子則要仿照著聖賢的口吻引經據典的闡述自己的觀點。

選拔、維穩、治國,背書就能掌握的八股文,科舉為何要八股取士?

首先,儒家經典並不好背誦。而士子並不知道要出哪一句話,所以這就要求他們必須將所有內容熟背,鍛鍊了其記憶能力。其次,在論辯的過程中,若其在條條框框之下還能夠闡述的怡然自得,那便是有用之才。

2. 利於維護國家穩定

在八股取士的創立之際,並未產生民主制度。它從西方傳過來並且深入人心,已然是辛亥革命以後了。那麼對於當時的百姓而言,能夠安居樂業,能夠有一條直通上層的天梯便是很幸運之事。所以,古代的百姓都有崇拜明君和青天大老爺的思想。

按照當時的眼光來看,明朝已然達到了集權統治的巔峰。所以,他們想要更進一步的來維護穩定。採用八股取士,是推崇儒家思想的重要舉措。所謂“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它培養出來的人自幼便受這種觀點的薰陶。

雖然容易產生腐儒,而且很多官員在執政一方以後就忘了自己的初心但是這主要還是歸咎於體制問題。八股取士所選之人,都是自幼受到忠君愛國思想的洗禮。古代是家天下,就是說這些官員都是打工者。作為一個公司而言,自然要找全心全意忠於自己之人。保持穩定,則是對國家做的最大的貢獻。

(二)、篩選取用,各有所為

“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科舉取士是非常繁瑣的,而且也並不是考中了狀元或者榜眼、探花就能接著入朝為官。優異者一般是會先安排到翰林院繼續進修。會給他們安排一些諸如整理先朝事物或者編修國史等文字類工作。主要還是為了看看他們在處理問題的能力,而後根據其差異分別調往各工作崗位。

選拔、維穩、治國,背書就能掌握的八股文,科舉為何要八股取士?

1. 八股為載體

能力可以培養,但是忠心無法培養。古代家天下的觀念,讓君王理所當然的認為率土之濱,莫非王土。八股取士,則正是他們看中的一點。自幼對士子進行薰陶,讓他們當官以後也不會萌生反心。這在一定程度上,對百姓而言也是有些許好處的。

並不是說八股取士培養出來的人才,全部都是腐儒。在殿試的策論中,便要考驗其應變能力以及對待不同問題的看法。也並不是說考完試被錄取以後,就當將軍,做宰相。而是要進行進一步的培養,因人而異而後為其挑選合適的工作。

“不為良相,便為良醫”。如果真有那種讀死書之人,便讓他們去往翰林醫苑,學習中醫,而且他們識文斷字所以撰寫醫術或者領略要領都比常人有優勢。如此看來,八股取士只是考驗其綜合能力的一種方式。就是背誦內容,以及忠心程度。至於該做何事,還是要經過考驗的。記憶力和忠君思想,才是八股取士的關鍵。

2.各階層均接受

儒家思想自漢朝以來,便備受推崇。所以,在私塾中所教授的也大抵是其中的內容。考試,總得有一個統一的教材。如果雜七雜八的都學,家庭條件好的有能力開闊孩子的眼界,而條件差一些的自然要低人一頭。

選拔、維穩、治國,背書就能掌握的八股文,科舉為何要八股取士?

所以,八股取士是明確了考試的範圍。正所謂

“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許多鴻儒都保持著這種思想,希望有朝一日自己能夠和至聖先師一樣桃李滿天下。所以,《四書》和《五經》是底層民眾所能觸及到的內容。

如果選用其他學術,首先便與自己維護穩定的初衷相違背。再者,因為各種原因其他學說的思想都是藏著掖著的,更不用提實用技術,正所謂“教會徒弟,餓死師傅”。八股取士並不是選拔技術官僚,而是要找尋管理人才而且一定要有忠君思想。

(三)、為朝堂注入新鮮血液

科舉的目的就是要打破階層固化,不能再讓貴族階級長期把持朝政。而八股取士,則進一步的做到了這點。不論如何,為官之人都是首先要忠於君王的。即使是得益於朝堂中自己的親戚或者老師的幫助,入朝為官但是他的感激之情,永遠是將皇帝放在首位的。

試想,如若偌大的天下只有幾家人說了算,那麼必定會觸發矛盾。那麼通過八股取士,進階之人究竟如何?

1. 氣凜剛明,保家衛國

“予觀今人論肅愍公事,未嘗不酸鼻流涕焉,蓋傷為臣不易雲”。自古以來,對於于謙的評價始終非常之高。他為官剛直不阿,直言不諱,土木堡之變後瓦剌大軍兵臨城下,而他率領大軍打下了艱苦卓絕的北京保衛戰。

如果沒有于謙的力阻,明朝皇室就可能遷都南京。即使不走,那麼北京也不保。他力挽狂瀾,避免了重蹈宋朝的覆轍。于謙便是通過八股取士選拔出來的人才,他不貪圖錢財也不在乎官職的高低。

選拔、維穩、治國,背書就能掌握的八股文,科舉為何要八股取士?

只是為了能夠盡心盡力的為國家做事,他是一個愛國之人也是一個以大局為重之人。也先挾持明英宗,而於謙主張“社稷為重,君為輕”。所以,這也導致了奪門之變以後于謙的被殺。除了于謙之外,還有楊士奇、楊榮和楊浦等,他們被稱之為“三楊”。

他們一生經歷四朝,創立了臺閣體詩文並且一直以內閣大學士的身份輔佐朝政。此外,還有以清廉著稱的海瑞。他們都是根紅苗正的士子,前赴後繼的改革弊政。他們為了家國,都抱著必死的決心,大義凜然。

這些人就是八股取士所選拔出來的人才,雖然他們忠君但是更愛國。忠君也並不是愚忠,能夠適時的指出君王的錯誤便是對國家最有益之事。這就足以說明,八股取士所選之人並不是腐儒。他們在中榜以後,都是經過了選拔而決定官職的。

2. 提高辦事效率

“理盡一言,語無重出”。八股取士嚴格的限定了答題的字數與考試時間,在未採用此法之前文章大都太過冗長。而且往往是讀了半天,都沒有切入正題。這就要求士子們,必須在有限的字數里寫出酣暢淋漓的文章詞句。

而且它還影響到了文學作品的創作,比如《牡丹亭》的作者湯顯祖還有《紅樓夢》的作者曹雪芹以及《西遊記》的作者吳承恩等,他們都參加過八股取士。所以,在其作品中也有些許的八股文痕跡。

選拔、維穩、治國,背書就能掌握的八股文,科舉為何要八股取士?

而且對於處理朝政而言,八股是一種進步。就像朱元璋他事必躬親,但是識字有限。所以,在處理奏摺時往往十分頭疼。就像在讀茹太素的奏摺時,太過冗長甚至於想直接對他施以庭杖。所以,在此後他便命令人規定奏摺的字數,按照八股文的形式來辦。

八股取士所代表的科舉制度,在那個時代相對而言比較先進。它比察舉制和九品中正制,都要公平一些。因為那兩個制度,很容易形成人為滲透。這就使得苦寒人家的弟子,難以躋身統治階層,而且對於皇帝而言也並不是好事。

結語:

歸根結底,八股取士還是弊大於利的。出身於底層的明太祖,深知控制權力的重要性。所以,他才想出此法。用一把枷鎖,牢牢的禁錮住所有士子的思想。他們不再去看史書典籍,也不再去吟詩作賦只是為了自己的功名前途不斷的前進。

所以,八股取士還是為統治階級服務的。儘管它有些優點,但是對整個社會風氣而言還是有很大的弊端。

參考文獻:

《明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