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園女權為何興起:做女人難 做女權更難

中國的女權是一個無論怎樣探討都難以得出服眾結果的議題。

田園女權為何興起:做女人難 做女權更難

倘若我支持女權,那我不是女拳師就是軟飯男。

倘若我不支持女權,那我不是被封建思想毒害的小腳婦女就是大男子主義者。

倘若我不關心女權,那我不是直女就是直男癌。

為什麼女權問題爭執不下?

簡單來說,這是一個社會各層級發展不均衡,精神文化發展不匹配經濟地位發展的問題。

首先,我國在關於男女平等問題上的分層是十分嚴重的。

一方面,重男輕女思想仍然存在。

按國家統計局《中國兒童發展綱要(2011-2020年)》中的數據,我國2017年人口出生性別比高達111.9(女性為100),明顯高於國際102-107的標準水平。在陝西河南、安徽、湖北、湖南、江西、廣東、廣西等8省的農村,人口出生性別比甚至高達130。即使在多年平權思想和高房價的雙重壓力下,在做生育決定時特別是部分農村對女孩的性別歧視依舊是相當普遍的現象。

田園女權為何興起:做女人難 做女權更難

雖然我國近幾年男女人口數量差距有所減少,但是出生人口性別比仍然很大


因此,我們對於網上真的有“女人就是生育的工具”“女人就該在家帶孩子”這種論調就不足為奇了。

另一方面,女權自身也產生了偏差。

女權運動本來是女性要求和男性擁有同等工作、參政等權利的運動。

但是中國在進入2010年後社會階層固化加劇,上升通道逐漸狹隘。不討論那些足夠優秀、稀少的女強人,對大部分來大城市打工,渴望安居樂業的新時代女性而言,如果只是單純要求和男性同等的權利根本不足以使她們看到能夠成功的希望。

而和同樣來大城市打拼的男性不同,她們如果不能成功融入城市,那麼回到家鄉對她們來說代價可能相當難以接受:她們中的大部分不僅要忍受對女性明顯的歧視,而且積攢的財富、獲得的學歷在小城市或者農村的相親市場中根本無法抵消年齡的劣勢。

田園女權為何興起:做女人難 做女權更難


所以對她們而言最好的選擇要麼是嫁給有錢人,要麼看上的潛力股真的能兌現,最差也希望男友能足夠愛自己,在打拼多年後不會選擇在老家安排的相親中看上年紀輕、身材好的小姑娘,安安心心與自己結婚。如果這三條都無法滿足,那麼很多人寧願一個人常年待在外地,也不願回家。

因此,她們的焦慮之大可能她們自己都不清楚,咪蒙之類販賣女性焦慮的文章自然深得共鳴,田園女權自然應運而生,逐漸將真正的女權思想取而代之。

田園女權為何興起:做女人難 做女權更難


其次,在經濟跨越式發展後,我們的精神和文化都已經跟不上社會的需求。

第一,在互聯網迅速普及後,我們所得到的信息呈現碎片化的趨勢,所帶來的壞處是我們

只能看到別人成功後的結果,對其付出的代價漠不關心。看不到未來希望,無法真正掌握生活主動權的年輕女性一旦看到緩解自身焦慮的途徑,那麼唯一的想法就是實現之。因此,她們說出“女人花點錢怎麼了”“我結婚後花自己的錢買個包有錯嗎”這樣田園女權式的發言也不足為奇了。

田園女權為何興起:做女人難 做女權更難


第二,為什麼真正的女權思想會沒落?很大程度上是因為我們缺乏詳細、量化的討論標準。比如女性是不是一定要在家生孩子,帶孩子:讓女性做全職主婦的損失有多大?帶孩子的工作量如何計算?工作質量又如何考核?如果請保姆相對利弊是多少?或者男性是不是一定要全權養家:養家的標準是多高?遇到意外經濟條件變差怎麼辦?女性長期不工作帶來的社會脫節問題怎麼辦?

這些問題不要說是在網上,就是在真正的生活中也很難做到有效的探討和真正的執行。重要的問題是我們的社會缺乏相應的共識與硬性的法律條文規定。

男女之間確實有所差異,但如果大家總是抱著“女人就應該”“男人就應該”這樣的心態而不肯真的坐下來相互妥協,達成共識,那麼無論是田園女權還是大男子主義恐怕都難以真正的消解。

最後,3月8號女神節將臨,祝廣大女性快樂。

田園女權為何興起:做女人難 做女權更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