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故事中領略脫貧攻堅的偉大力量

“十三五”時期,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全國大力實施精準扶貧、精準脫貧方略,投入更多資源,措施更加精準。從2015年到2019年,全國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從5575萬人減少到551萬人,貧困發生率從5.7%降至0.6%,區域性整體貧困基本得到解決。今年,中國將消除現行標準下絕對貧困,提前實現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減貧目標,創造了人類反貧困史上的中國奇蹟。下面的幾個故事能夠讓我們感受到脫貧攻堅的偉大力量。


告別懸崖村,易地搬遷進縣城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沒有農村的小康,特別是沒有貧困地區的小康,就沒有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易地搬遷是解決脫貧問題的重要辦法,主要是原生活場所不適合生活,不便於重新建設。四川大涼山區昭覺縣為了解決長期在懸崖村生活的貧困戶脫貧問題,在縣城建蓋了易地搬遷安置房。2020年5月12日至14日,四川大涼山昭覺縣阿土列爾村全村84戶建檔立卡貧困戶共344人陸續搬遷至位於昭覺縣易地扶貧搬遷縣城集中安置點的新家。村民們走下幾千級鋼梯,告別連續幾代人居住的“懸崖村”。從攀藤梯、爬鋼梯,到上樓梯、坐電梯,過去5年,大涼山腹地昭覺縣5萬多群眾告別大山,成為“全面小康路上一個也不能少”的生動寫照。


從故事中領略脫貧攻堅的偉大力量

為做好易地扶貧搬遷“後半篇文章”,有效提升搬遷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政府為貧困戶開展免費的烹飪、電焊、彝繡等技能培訓,幫助貧困戶在家門口實現就業。圖為搬遷群眾在沐恩邸社區開設的彝繡培訓班中專心工作。 童懷/攝


四診工作法 脫貧有力量


為提升脫貧攻堅質量和成色,貴州省榕江縣駐村黨員幹部採取上午“坐診”接待群眾、下午“出診”掌握民情、晚上“會診”聯合破題、月底“複診”鞏固成果的“四診工作法”,有效解決群眾煩心事、揪心事,打通服務群眾的“最後一公里”。人民群眾普遍認為,四診工作法,體現了誠心、體現了決心、體現了信心。


從故事中領略脫貧攻堅的偉大力量

圖為2020年9月9日,駐村黨員幹部在貴州省榕江縣計劃鄉汙略村上門開展“問診”工作。 人民圖片 劉進銀/攝


產業扶貧實打實

開展扶貧幫困,在社會服務中發揮作用。從1988年起,中國民主促進會參加共建貴州“畢節開發扶貧、生態建設試驗區”,在統一戰線扶貧工作大格局中開展定點扶貧。從1994年起,在貴州金沙縣開展定點扶貧,2009年起,在貴州安龍縣開展定點扶貧,持續深入地服務當地群眾和經濟社會發展。近5年來,民進中央組織實施了“彩虹結對”、“彩虹勵志”、“彩虹關愛”三項行動計劃,與當地鄉鎮、學校和醫院開展對口支援和共建,共培訓教師20898人次、醫衛人員1078人次、基層幹部355人次,協調建立了教師教育研究中心、醫聯體等長期合作機制;為改善教學條件、資助貧困生、防控新冠肺炎疫情捐贈了1983萬元的物品和資金,組織捐贈了圖書132萬冊,捐建了“夢想教室”和“雲平臺”等教學材料和設施,為學生學習提供了幫助。民進各級組織和企業家會員積極參與扶貧開發,實現投資11.5億元,幫忙銷售農特產品4.8億多元,帶動1.5萬多貧困人口增收。民進援助的“食用菌”、“生豬養殖”項目已經成為當地的支柱產業,解決了大量農民的就業脫貧問題,得到了當地政府和群眾的廣泛好評。安龍縣的幹部說,“民進的幫扶是實打實的”。2018年,金沙縣貧困村全部出列。2019年,金沙縣貧困人口全部清零,安龍縣退出貧困縣序列。


從故事中領略脫貧攻堅的偉大力量

脫貧攻堅,產業是基礎,產業興旺,才是解決農村一切問題的前提。通過因地制宜發展特色產業,貴州畢節市七星關區五里坪村農民逐漸脫貧走上了小康路。圖為當地農戶在一個屬於精準扶貧項目的養雞場內工作。 新華社記者 歐東衢/攝


治窮先治沙


治沙和治窮是一對孿生兄弟。如果不從根本上遏制土地沙化,沙區的“窮根”就剷除不了;如果沙區老百姓的生產生活問題得不到改善,防沙治沙也長久不了。70多年來,我國堅持不懈防沙治沙,根本目的就是為了讓人民過上好日子。在內蒙古科左中旗希伯花鎮的沙地果園裡,一派繁忙的豐收景象,小小的錦繡海棠果,紅火了當地老百姓的生活;奈曼旗的寶秀蘭帶領村民治沙6萬多畝,發展綠色產業,帶動整村實現脫貧;多倫縣的馬青春20年前在政策支持下,承包治理“五荒地”,2019年1300畝林地經確權後流轉,收入達270萬元。“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真理力量,在荒漠化防治的道路上一次又一次被生動詮釋。井背塘,位於內蒙古鄂爾多斯市烏審旗無定河鎮薩拉烏蘇村。走進這裡,隨風擺動的旱柳,蔥綠敦狀的沙柳,四季常青的樟子松……一個滿目清幽、綠富同興的生態莊園呈現眼前。這裡就是殷玉珍創建的玉珍產業園,過去是荒無人煙、風沙肆虐的不毛之地。1985年秋,殷玉珍憑藉著堅強毅力開始了治沙造林的艱辛旅程。如今,30多年過去了,樹木一株一株增加,綠色一片一片延伸,窮沙窩變成金沙窩。“內蒙古幹部群眾60多年來堅持不懈治理毛烏素沙地,現在治理率達到70%,生態呈現整體改善態勢,是很了不起的成績!”2020年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十三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內蒙古代表團審議時,點贊毛烏素沙地治理成效。在內蒙古科左後旗茂道吐蘇木白音茫哈嘎查,有一位老人用時間踐行了“生命不息,治沙造林不止”的誓言,她就是格日樂。退休後20多年來,她請教行家、翻閱書本,不斷總結治沙經驗,使昔日白茫茫的沙丘變成了春有繁花、夏有綠蔭、秋有碩果、冬有鳥獸的大漠綠洲。在陝西榆林,種樹已經成為一種信仰。榆林人民在與浩瀚無垠的荒漠和肆虐無情的風沙進行艱難抗爭中,湧現了以牛玉琴、石光銀、郭成旺、張應龍以及榆林補浪河女子民兵治沙連為代表的一大批先進人物與集體。他們為戰一片黃沙、盼一星綠蔭,苦苦堅守數十年,用心血和汗水在毛烏素沙地上築起一道道“綠色長城”。


從故事中領略脫貧攻堅的偉大力量

毛烏素沙地是我國四大沙地之一。1984年,陝西省榆林市靖邊縣的郭成旺承包了離家10公里處的荒沙地,帶領全家常年吃住在沙地的簡易房裡,數十年矢志不移防沙治沙,為4.5萬畝沙漠披上了綠裝。左圖:1998年8月,郭成旺老人帶著曾孫行進在沙漠中。右圖:2020年5月22日,99歲的郭成旺老人(左)與孫兒郭建軍抱著當年栽下的第一棵楊樹,向參觀者介紹當年植樹的情景。 新華社記者 陶明/攝


六聯之法奔小康


廣西環江毛南族自治縣思恩鎮陳雙村,是個多民族村,居住著7個民族,易地扶貧搬遷戶佔了一半多,九成以上人口都是少數民族。和諧幸福之花緣何燦爛綻放?“民族團結心向黨,感恩奮進奔小康”,村口這副對聯揭開了“謎底”。陳雙村新組建的時候,由於民族多、移民多,語言不通、風俗不同,各移民組時鬧矛盾。黨組織和黨員們沒有迴避矛盾,耐心地跟各族群眾溝通交流,在實踐中逐步摸索出“六聯”工作法:產業聯營、屯務聯管、文藝聯演、婚嫁聯姻、治安聯防、品牌聯創。一個“聯”字,把各族群眾的心聯結到一起,有效促進了民族團結進步,推進了脫貧攻堅。


2020年5月20日,毛南族最值得慶祝的大喜日子。這一天,習近平總書記對毛南族實現整族脫貧的重要指示傳到鄉親們中間。總書記在重要指示中為鄉親們生活有了明顯改善而高興,勉勵鄉親們把脫貧作為奔向更加美好新生活的起點,讓日子越過越紅火。總書記又一次強調,“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一個民族都不能少”。濃濃關愛、諄諄勉勵,體現了各民族同榮辱、共進退的手足之情,體現了為最廣大人民謀福祉、求幸福的大愛情懷。因久居深山、條件惡劣,長期受苦受難,毛南族過去被叫作“毛難族”。今年,環江這個全國唯一的毛南族自治縣,終於摘掉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的帽子,毛南族結束千百年的絕對貧困,實現整族脫貧。小河潺潺,果園成片,民居錯落,風情別緻。走進環江思恩鎮陳雙村,鄉村美景映入眼簾,笑臉牆、《十頌黨恩》長廊表達著各族群眾的樸素心聲。聽一曲毛南的迎客歌,喝三碗苗家的土法酒,看一段瑤族的長鼓舞,再體驗一次百人長桌宴,真可謂“各美其美、美美與共”。


從故事中領略脫貧攻堅的偉大力量

在黨的民族政策和富民政策陽光的沐浴下,昔日住在邊遠山溝的毛南族、苗族、瑤族群眾通過易地搬遷、開發扶貧,發展甘蔗、水稻、桑蠶、水果等主導產業,與當地各族群眾一起勤勞致富,共同譜寫了民族團結奔小康的新篇章。陳雙村被命名為“全國民族團結進步示範村”。圖為廣西環江毛南族自治縣思恩鎮陳雙村航拍圖。環江縣委宣傳部供圖  


來源:求是網、國務院扶貧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