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陉之战乃是楚汉争霸时期,汉军夺取赵代之地的关键一战,同样也是刘邦在彭城战败后,积极调整战略,实现战略反击,并最终对项羽形成战略包围的关键一战,此战过后项羽败局已定。同时,这场战役中的"背水一战",则充分体现了韩信出类拔萃的军事才能。
战争背景:彭城之战后刘邦战略调整,韩信率军开辟北方战场
汉二年(前205年),刘邦趁项羽主力被牵制齐地,统率五十六万大军兵分三路攻入西楚,一度攻破楚都彭城,却被回援的项羽击败,在损失惨重的同时,原本倒向刘邦的各诸侯王再度纷纷倒向项羽,尤其是魏王魏豹,重新占据魏地严重威胁刘邦侧翼。
面对不利形势,韩信向刘邦建议"北举燕、赵,东击齐,南绝楚之粮道,西与大王会于荥阳"。刘邦同意了韩信的计划,因此在正面与楚军对抗的同时,以韩信为主将,以曹参、灌婴为副将,统率十万大军开辟北方战场。韩信率军偷渡夏阳,迅速围攻安邑,魏豹在大势已去的情况下献城降汉,举家被俘,刘邦重新将魏地纳入统治。
汉二年(前205年),"后九月,破代兵",在击败代国之后,陈馀率领参与代军逃入赵地,"(韩)信与张耳以兵数万,欲东下井陉击赵"(《史记·淮阴侯列传》)。汉三年(前204年)十月,刘邦命令韩信与张耳率兵三万由井陉关翻越太行山,攻打赵国。赵王赵歇和赵军主帅陈馀闻讯之后,立即集结大军于井陉口防守。
井陉口乃是太行山有名的八大隘口之一,其西乃是一条长约几十公里的狭窄驿道,易守难攻,不利于大部队的行动。而成安君陈馀则率领二十万大军扼守井陉口,居高临下,以逸待劳,韩信的进攻无疑极为凶险。
战争经过:韩信率领汉军背水一战,赵国大军惨遭战败
陈馀手下的广武君李左车认为,韩信虽然兵锋正盛,但汉军的补给线不仅过长,且太行山道路狭窄、崎岖难行,汉军的补给必然极为困难,因而建议由自己率领3万人马从小道出击,袭扰汉军的粮道,然而陈馀却认为自己深沟高垒,不宜主动出击,因而予以拒绝。
陈馀剧照
韩信得知赵军的布置,以及陈馀希望速战速决的情况后,制定出了出奇制胜的战略。他率领大军行进到距离井陉口30里的地方下寨,并在半夜时分派出两路兵马,一路兵马由两千名轻骑组成,使其人手一面汉军的红色战旗,由偏僻小路迂回至赵军大营的侧翼抱犊寨山潜伏,使其在赵军空虚时趁机攻占赵军大营,断敌退路。另派出一万大军,趁着夜深人静,偃旗息鼓的越过井陉口,到绵蔓水东岸背靠河水布列阵势,用以迷惑赵军,诱使赵军主动出击。
天亮之后,赵军得知汉军背水列阵,完全违背了"右倍山陵,前左水泽"的布阵方略,认为韩信这种主动置之死地的做法,是根本不懂得用兵的表现,因而对汉军极为轻视。
韩信则率领剩余汉军,大张旗鼓的向井陉口行来,似乎要对赵军发动进攻。赵军见状,果然主动离营出战。两军在井陉口的狭窄通道中厮杀一阵之后,韩信佯装败退,命令士兵一边撤退,一边胡乱扔掉旗鼓仪仗,退往绵蔓水,与事先在那里背水列阵的一万汉军会合。
陈馀见汉军"败退",岂肯轻易放过追击的机会,立即挥军对汉军展开追击,对已经会合的汉军展开猛攻,企图一举歼灭全部汉军。正所谓"兵士甚陷则不惧,无所往则固,深入则拘,不得已则斗",汉军三面遭受夹击,背后又有河水阻路,无路可退之下人人奋死迎战,赵军虽然占据兵力优势,但由于地形的影响,竟然久攻不克。
与此同时,埋伏在赵军营垒侧翼的汉军见赵军主力已经离营,于是趁大营空虚无备之际,突然对赵军主营发动进攻,一举攻克赵营。之后他们迅速拔除赵军旗帜,遍插汉军战旗,一时间赵军主营到处都是汉军旗帜。
陈馀见赵军久战不下,无奈之下只得下令收兵,然而当赵军返回之时,这才发现自己大营上竟然已经插满了汉军旗帜,退路竟然已经被截断。赵军见状顿时陷入大乱,纷纷逃散。占据赵军大营的汉军见赵军溃散,立即主动出击,从侧后方切断了赵军退路,而韩信则指挥汉军主力全面发动反击。
韩信剧照
赵军仓皇之下,只得向泜水方向败退,然而却被汉军追上,最终被全部歼灭,主将陈馀被杀。
战争影响:汉军攻占赵代劝降臧荼,韩信攻陷齐地后对项羽形成包围
在击溃赵军主力后,韩信率领数万汉军,"岁余乃下赵五十余"(《淮阴侯列传》),用时一年全面占领赵地,赵王歇和李左车被俘。韩信向李左车请教攻燕之事,在李左车的建议下,韩信派使者前往燕地,燕王臧荼不战而降。
韩信开辟北方战场
之后,在韩信的请求下,刘邦则封张耳为赵王,使其巩固赵代之地的统治。自成皋之战中战败的刘邦,先是夺走了韩信兵权,之后命令张耳在赵地重新征召士兵,以韩信继续率兵向东进攻齐国。韩信则于汉四年(前203年),全面平定齐地。与此同时,衡山王吴芮在张良的劝说下转投刘邦。
刘邦对项羽实现战略包围
至此,刘邦对项羽已经完成了战略性的包围,项羽则在三面受敌,背后又有彭越袭击粮道的情况下,无奈向刘邦求和。而刘邦则趁项羽退兵之机,命令汉军四面出击,最终在垓下大败楚军,项羽兵败后于乌江自刎,刘邦则赢得了楚汉争霸的最终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