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醫療,會有多遠?

海上醫療,會有多遠?

中國“和平方舟”號醫院船

醫院船是海上流動的醫院,其作為海上一線醫療保障的主體,在現代海戰或突發事件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新冠肺炎疫情的全球暴發,陡增了醫療服務體系的壓力,加劇了陸地醫院病床等資源的緊缺,這不僅讓部分西方國家調配軍事醫院船用於救治新冠肺炎患者,還激發了部分船東將客滾船、郵輪改造成為醫院船的想法。一時間,醫院船似乎成為了疫情隔離應對的新選擇。  近日,瑞典渡船運營商Stena RoRo表示,正準備將停工的客滾船“Stena Saga”號改造成醫院船,以協助應對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這已經不是第一家宣佈改造醫院船的船東。早在3月中旬,地中海航運集團就與意大利船級社(RINA)聯手改造了一艘客滾船“Splendid”號,用於支持意大利利古里亞大區的醫療系統抗擊新冠肺炎疫情。  業內人士認為,因疫情臨時改造的醫院船跟傳統軍事醫院船的概念並不相同。改裝的時間長短、成本高低都取決於改裝船的預期用途,也就是打造成擁有什麼樣醫療效果的醫院船:如果設置簡單的隔離區域或者類似於“方艙醫院”,時間較短、成本較低,不需要專業的修船廠介入;如果是用於救治重症傳染病患者或類似火神山、雷神山的專業醫院,短時間完成難度大,複雜程度堪比建造一艘專業的醫院船。一位從事船舶建造的人士介紹說:“為應對疫情,臨時借用或改裝醫院船的效果甚微,一旦防護措施不到位還有可能引發二次傳染。不過,這種現象也給予行業一種啟示,那就是

在公共衛生事件常態化的當下,更高標準、更專業的海上醫療建設是否未來可期?”  改裝的可行性  “Splendid”號是地中海航運集團Grandi Navi Veloci(GNV)船隊中最長的客滾船之一,總長214米,型寬27米,於1994年投入運營,擁有485間客艙,最多可容納2200名乘客和178名船員。據媒體報道,“Splendid”號的改裝工作從3月15日開始,初步改裝用時1周,可提供25張病床;後續還可繼續改裝客艙,增加至400張總床位。該船加裝了完全獨立的外循環通風系統;除客艙外,船上另有醫護人員和船員專屬的區域,可滿足相關標準。利古里亞大區主席Giovanni Totti表示:“這種結構既適合接納從醫院‘保護性出院’後需要一段時間恢復期再返回家中的患者,也適合必須在完全隔離情況下進行檢疫的人員。”

海上醫療,會有多遠?

“Splendid”號

Marine Link報道稱,由於新冠肺炎疫情影響,“Stena Saga”號的航線受到限制,於3月暫停出航後便一直閒置。為了尋求該船的替代用途,Stena Line將“Stena Saga”號轉讓給姊妹公司Stena RoRo,後者計劃將這艘船改裝成醫院船,為受疫情影響的地區,如瑞典、挪威、丹麥、德國等提供額外的醫療服務。據悉,“Stena Saga”號於1981年建造,總長167米,型寬29米,總噸位為3.375萬噸,航速22節,可搭載2000名乘客和510輛車。如果能成功改造為醫院船,“Stena Saga”號可為約520名患者提供隔離空間。Stena RoRo項目經理Rikard Olsson說:“為了滿足醫療保健要求,我們需要重建通風系統,安裝警報器和通訊系統,以及更改室內裝飾。此外,患者和工作人員必須能夠分開。所有工作可以在兩到三週內完成。”  “國外船東確實有用客滾船改裝醫院船的案例,基本上是改為‘方艙醫院’性質,是存在可行性的。”一位從事船舶改裝的業內人士介紹說。陸上新建一所固定的醫院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力,受到許多因素限制,而“方艙醫院”具有良好的機動性,對環境要求少、適應性強,恰恰能彌補這些不足,可在短期內大大緩解醫院收治的壓力。他認為,由於此次全球新冠肺炎疫情嚴重,感染人群多,醫院床位緊張,許多輕症患者得不到及時隔離和救治,加重了病情蔓延,加上疫情致使許多船舶停運停航,部分船東希望通過改造船舶,在展現人道主義情懷的同時,增加船舶的使用率。  值得注意的是,這兩艘船均為客滾船,並非此前被汙名為“疫情傳染溫床”的豪華郵輪。儘管都可以搭載乘客,但客滾船和豪華郵輪在結構上並不完全相同。意大利船級社有關負責人認為,這種客滾船更適合改裝為醫院船,因為該類船舶不僅具備乘客居住的客艙,還有能夠容納集裝箱的統艙或者更多艙室的汽車甲板。  上述改裝人士表示,如果以簡單的隔離為目的,只利用甲板或者統艙佈置成方艙供輕症患者療養觀察,客滾船的改裝工程只需要將統艙進行分割,加裝大型通風系統及管系等基礎設備,就可以達到類似武漢體育館“方艙醫院”的目的。這種改動無需交由修造船廠,成本不大,改裝時間也不太長,並且便於恢復原狀。但如果需要利用客艙作為病房,這就和豪華郵輪改裝面臨相同的問題——在狹小的封閉、半封閉空間中如何確保患者之間不出現交叉感染,且達到船級社對於醫院船改裝的要求標準。“這需要對船舶的各項設備進行改頭換面,工程量之大可見一斑。”他說。  

要考慮的問題  對於醫院船的不同定義和功效的不同預期,客滾船改裝為醫院船也引發了部分爭議。有人提出,“短平快”的改裝無法實現船舶性能的改變。“也許就是簡單佈置些醫療設備,劃分汙染區和潔淨區,就成了所謂的‘hospital ship’。”一位船廠人士提出,“客滾船和郵輪都不是醫院船,客船改為醫院船並不是將客房改成病房,也不是將賓館改成醫院。一方面,醫院船的設備標準要求較高,尤其是針對新冠肺炎疫情這類傳染病的醫療救治,更需要對人員、物資、空氣、廢物和廢水等有一全套的醫療防護和處置方法;另一方面,船上改裝的成本遠高於陸地,工程極其複雜,可用於傳染病救治的醫院船的改裝難度不亞於建造一艘新的傳統醫院船,甚至難於在陸地上建設一家傳染病醫院!”  難在哪呢?業內人士認為,難在專業設備的規劃和改造。  眾所周知,新冠肺炎病毒的傳播途徑仍以呼吸道、接觸傳播為主。在船舶客艙等封閉空間內,人們居住的船艙相隔很近,病毒自然容易在人群中散播。另外,儘管通風系統有內外循環功能,但對於具有傳染性的病毒,一般船舶的空氣濾清器達不到殺毒效果,無消毒措施的內外循環反而會加大感染的風險。  目前,我國並沒有專門關於海上傳染病醫院船/裝備建設的文件及規範,而在已經發布實施的《傳染病醫院建設標準》和火神山、雷神山醫院建設經驗中可以看到,傳染病建築標準和設備配置都有專業的要求。對於期望達到該類防護救治目的而進行改造的船舶而言,負壓病房、通風系統、排汙系統等都是需要統籌考慮的關鍵。  用於疫情病例救治的醫院船需要配備負壓病房。負壓病房最核心指標之一就是要保證這個房間是負壓,確保空氣不要對外進行擴散。因此,在艙室改造設計時,就需要對各功能區的壓力關係進行計算,確保艙室之間的壓力梯度關係準確、壓差數值符合規範要求;在改造時,由於氣流組織有特殊要求,所以門窗、艙壁需要改為氣密性好、構造嚴密的產品,避免透氣漏風,影響負壓效果。  船舶通風系統設置也是一大考驗。由於艙室具有密閉性,因此船舶需要設置機械通風系統,即排風系統和送風系統。不同於普通換氣系統,用於疫情救治的系統對潔淨度、溼度、溫度等都有極高的要求,既要保證足夠大的通風量和換氣次數,又要保證艙室負壓值,還需特別注意防汙染處理,不能讓汙染氣體流入其他艙房,或直接排放到室外環境中,即送風和排風都要經過高效淨化。由此可見,改裝的醫院船不僅需要加裝可進行汙染處理的通風系統,而且還需要在排風管道中設置高效淨化裝置。不過,據業內人士介紹,大型船舶的通風系統一旦安裝好,改造起來非常不便,所以一般不會對已有船舶進行改變。“除非在空調口及通風管道增加消毒設施,增加新風量並關閉迴風,但對於部分半封閉式的艙室而言,這種方式也不能實現完全隔離。”上述船廠人士補充說,“因此,在改造成用於傳染病救助的醫院船時,如何保證客艙通風系統等硬件符合收治病患的標準,仍是一個挑戰。”  還有不得不考慮的汙水固廢安全控制及轉運問題。雖然現在新型肺炎主要還是通過飛沫傳染,但也需要注意排洩物傳染的可能性。為了防止疫情進一步擴散,患者產生的具有傳染性的排洩物、分泌物、體液等應當嚴格消毒後排入汙水處理系統,這就需要在船上設立專業的醫療垃圾處理裝置及汙水排放處理系統,除常規的物理技術外,還可能需要採用生化處理技術消除各種細菌病毒。相關資料顯示,火神山醫院汙水處理工藝採用預消毒接觸池-化糞池-提升泵站-調節池-MBBR生化池-混凝沉澱池-折流消毒池-達標排放。這些經驗能否適用於船舶,改裝船上的汙水、廢水、廢料等如何進行收集、儲存、轉運、處理,以及與之相匹配的設備設施都需要進一步思考。  
海上醫療的暢想  截至目前,我國船廠還未承接過客滾船/郵輪改裝為傳染病救助醫院船的訂單。  從操作層面而言,除上述特定設備的改裝,一方面,不同船級社對於醫院船的要求不同,業內缺乏相對應的規範和技術標準,另一方面,業界並沒有大規模改造的先例,船廠設計和施工團隊鮮有醫院船建造/改裝經驗,這些因素都增加了改裝難度。儘管如此,一位在修船廠工作的業內人士仍表示:“如果境外疫情繼續得不到更好的控制,也不排除做此類的改造。一旦真有大量需求,這些都不是問題。”  不過,仍有人對這種臨時改裝的實際效用產生質疑,認為邏輯不對、性價比不高。“為了應對疫情,要想達到火神山、雷神山醫院的救助效果就需要對客滾船進行大範圍的改造,工程大、要求高,與其費大力氣興建‘海上避難所’,不如集中力量統籌陸上資源,能讓患者得到更完備的防護。就算真的成功改裝船舶,每艘船也只能提供幾百人最多一兩千人的床位,這樣的救濟對於控制大範圍的疫情傳染來說實在是杯水車薪。”一位船廠人士認為,“如果調用已建成的專業救助船還行得通,但臨時改造實在遠水解不了近渴。”  那麼,直接將醫院船用於疫情病患救助,是否就事半功倍了?在這方面,美國的確進行了嘗試,並在3月份派出2艘軍用醫院船以應對新冠肺炎疫情。而據CNN報道,當地時間4月8日,停靠在洛杉磯的美海軍醫院船“仁慈”號上的1名船員新冠病毒測試呈陽性,而此時,美海軍派出的2艘醫院船均有船員確診。業內人士認為,傳統醫院船主要還是針對救治戰傷和普通疾病,船上隔離病房設施需要完善,應對疫情的傳染病救治與防控能力仍有待提高。

海上醫療,會有多遠?

美國“仁慈”號醫院船

可以看到,隨著全球科技和工業水平的穩步發展,更多的新技術、新理念被應用並更好地服務於公共衛生事件及救災中。然而,業內人士認為,直到21世紀的今天,面對公共衛生領域不可預見的“黑天鵝”和極有可能發生的“灰犀牛”,人類依然顯得十分無力。就像這次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不得不思考在大規模傳染病應急醫療救助方面是否能做的還太多。  統計數據顯示,在過去數十年,全球化的不斷提速加速了科技的進步,但也戲劇性地改變了全球的疾病譜。變異流感病毒感染事件的發生間隔期呈現縮短的趨勢,尤其是進入20世紀90年代以後,這種事件平均每2年就發生一次,且新的傳染病毒不會再像以前一樣很快消失。因此,有專家預計,應對新發傳染病的挑戰或許將成為人類防控疾病的新常態。  在這種新常態下,首先需要做的是完善相應的制度性安排和保障,隨時準備應對風險挑戰,但同時,在我國這樣一個醫療資源相對匱乏的發展中國家,如何借用先進的移動醫療理念打造專業的用於防治新發傳染病等疾病的裝備設施,也值得不斷思考與探索。在陸地、在海洋,都需要這樣一份實踐。  “在全球對傳統的公共衛生體系作出重新審視後,疫情或將催生海上傳染防護醫院船/救助船的建造、改裝需求。如果真形成訂單,我國的造修船廠完全有能力去承接這些工程。”業內人士自信地說道。放眼未來,海上傳染病救助裝備能否撐起戰“疫”的半邊天?多年之後,海上醫療建設能否成為下一個風口?這些都值得大膽想象。

小提示:點擊瞭解更多下載海員專屬軟件【中國海員之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