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实中,我们每个人都有主观意识,那么,人为什么会有意识呢?意识是从哪里来的?动物有意识么?对这些问题的探讨,需要从生命的进化,尤其是大脑的进化谈起。
在雷电的作用下,甲烷等无机物可以通过化学反应形成有机小分子,比如氨基酸。它们随雨水落入原始海洋之中,并逐渐聚合形成有机大分子。某些有机大分子具有特定的功能,比如其一端可以在光照下分解水产生氢气和氧气,从而能够在气体的反推作用下定向移动,表现出所谓的“趋光性”或“避光性”。
有机大分子还可以组合成多分子体系,稳定的多分子体系最终被一层膜包围,形成原始细胞,这是最初的生命形式。单个细胞聚集成多细胞,形成特定的组织。并且,在适应环境中,细胞间产生了分工,有些细胞负责感应光线压力,有些细胞负责运动,有些则负责吞噬和分解有机物,还有一些,是负责协调各部分功能的,这就是脑结构的雏形。
最简单的脑结构便是脊椎索,它的核心是几个神经细胞,比如膝跳反射便是在脊椎索的指挥下完成的。多条脊椎索勾连而成的复杂结构,便是最初的大脑。但此时的大脑类似于计算机,它并没有意识,而是固定地执行各种预设的命令。但大脑与计算机不同,大脑的命令不能被精准复制,在自然选择下,一些预设命令被继承,一些则被遗弃,原始脑缓慢地积累着经验。
随着预设的命令增多,命令间不可避免地出现重复和冲突,重复表现为惯性,冲突表现为选择性。一个生命,无论什么原因,在对峙世界的时候犹豫了,没有立即作出反馈,这便是意识的诞生。它们与石头等无生命的物体表现截然不同。比如,我们对着石头踢一脚,石头就沿着踢的方向去了,然后停止,再踢一脚,依然如此;而一个小动物则不然,世界给它一个刺激,它会有各种不同的表现,这次向左动,下次向右动,这代表它面对世界有多种不同的应对模式,其中有一个选择的过程。
最开始的时候,应对模式的选择并不是清晰的,它没有主宰,是不自觉的。而且,选择的无效性也并不能被很好的记录下来,所以动物很容易上当。上当的次数多了,相应的应对模式便逐渐失效,直至类似的模式全部失效,这时,便剩下远离或躲避模式,这是恐惧心理的来源。
在不断逃避伤害的基础上,不自觉的潜意识产生了一个判断的主宰,它进一步延缓了我们应激反应的时间,却也通过比较给出了更加精准的应对模式。这个主宰的一部分运行模式被准确记录,并在适当的触发下可以重复运行,就好像我们能够主动感知一样,这便是真正的意识,它是自觉的。
其实,这个主宰就是人们通常说的我,我是大量不自觉的潜意识的主宰,具有永恒,唯一,自在的特性。我一经产生,便不仅仅要主宰自身,还要主宰一切。自觉意识的逻辑叫形式逻辑,它是抽象的,清晰的;不自觉意识本身也有逻辑,它是具象的,拓扑的。通常,前提的正确性需要具象的逻辑,而抽象的逻辑可以保证结论与前提的正确性等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