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匮之盟背后的血雨腥风

最是无情帝王家,自古以来,皇位更迭的背后都是一场场血的较量,能够取得最终胜利的人无不是狠辣无情之辈,隋之杨广、唐之李世民等都是这场政治游戏的胜利者,他们用自己的故事告诫后来人,

欲成至高无上之帝业,必斩拖泥带水之亲情。

《宋史·魏王廷美传》云:“初,昭宪太后不豫,命太祖传位太宗,因顾谓赵普曰:“尔同记吾言,不可违也。”命普于榻前为约誓书,普于纸尾书云“臣普书”,藏之金匮,命谨密宫人掌之。

或谓昭宪及太祖本意,盖欲太宗传之廷美,而廷美复传之德昭。故太宗既立,即令廷美尹开封,德昭实称皇子。”

金匮之盟”实际是有两个版本:一个是赵匡胤传位给赵光义,即独传说;另一个是赵匡胤传位给赵光义,赵光义传位给赵光美,赵廷美传位给赵德昭,即三传说。金匮之盟解决的第一个问题就是赵光义继承皇位的合法性问题,至于下一任皇帝由谁来继任,实际上完全取决去已经成功继承皇位的赵光义,他的取舍对整个赵氏皇族都将是一场“大风暴”。

金匮之盟背后的血雨腥风

皇室众人的命运

赵家原本是洛阳的军人世家,金匮之盟的始作俑者杜太后一共生有五个儿子,其中老大和老五早死,只剩下老二赵匡胤、老三赵光义和老四赵廷美。大宋开国皇帝赵匡胤毫无征兆的突然离世,引发了整个赵氏皇族的动荡。

  • 烛影斧声赵匡胤

赵匡胤是大宋王朝的开国之君,武将出身的他身体一直非常健壮,对于他的突然死亡,《宋史》的记载的颇为简单,但是民间却流传着各种各样的版本,其中烛影斧声是流传最广的一个版本。

所谓的烛影斧声说的是赵匡胤去世前一天晚上,赵匡胤和弟弟赵光义两个人一起喝酒谈心,在门外听后差遣的太监透过烛光看到里面赵光义离座闪避的身影,然后还听到斧子戳地击物的声音。随后赵匡胤于当天晚上去世,第二天赵光义即取而代之,继任为新的皇帝。

癸丑夕,帝崩于万岁殿,年五十,殡于殿西阶。——《宋史》

对于这样一个带有浓厚的传奇色彩、疑点众多的传说,本文不做过多的论述,姑且听之看之,但是有一点是肯定的,赵光义与赵匡胤的突然死亡脱不开干系。

金匮之盟背后的血雨腥风

  • 妄议封赏赵德昭

赵光义继位后的第四年(太平兴国四年),赵光义意图趁着消灭北汉的锐气一举收复幽州,从而一举超越自己的兄长赵匡胤,成就自己的王图霸业,在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事与愿违,高梁河的惨败让赵光义险些送命,更让他气愤的是在他遇袭失踪的这段时间里,赵匡胤留下的忠臣良将们企图拥立赵德芳为皇帝。

双重打击下的赵光义虽然没有暴走,但是心中的怒火已经熊熊燃烧。天真的赵德昭还没有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见赵光义迟迟没有对征战归来的将士予以封赏,于是主动向赵光义提请封赏之事,赵光义气呼呼的告诉他:“等你自己做了皇帝再封赏他们也不晚。”这句话深深的刺痛了赵德昭,他知道自己的好日子到头了,赵光义已经对他有所猜忌,惊惧交加的赵德昭回去后就自杀身亡。

德昭以为言,上大怒曰:“待汝自为之,赏未晚也!”——《宋史》


金匮之盟背后的血雨腥风

  • 阴谋作乱赵廷美

赵廷美是赵匡胤和赵光义的小兄弟,一直受到母亲杜太后和两个兄长的照顾,大宋王朝建立后更是仕途顺利,步步高升。正是因为集万千宠爱于一身,赵廷美变得越来越张扬,他因为骄纵的行事风格而多次遭受赵光义的训斥。

赵廷美得知金匮之盟中自己是皇位继承人之后,对于赵光义更是不满,于是暗中谋划除掉赵光义,自己能够早日继任皇位。结果被手下人告发,谋反的事情败露而被赵光义贬谪去了洛阳。但是赵普称其不思悔改,仍与兵部尚书卢多逊暗中串联,结果赵廷美再被贬谪,彻底失去希望的赵廷美很快抑郁而终,时年38岁。

赵普以廷美谪居西洛非便,复教知开封府李符上言:“廷美不悔过,怨望,乞徙远郡,以防他变。”诏降廷美为涪陵县公,房州安置。——《宋史》

金匮之盟背后的血雨腥风

赵光义的抉择

在赵光义继任皇位之初,对于弟弟赵廷美和侄子赵德昭的赏赐是非常丰厚的:赵廷美的待遇是亲王+开封府尹(自五代以来,这个官位组合就是妥妥的皇位继承人),并且他的子女的待遇就和赵光义亲生儿女一个规格;至于赵德昭,被加封郡王并不断升官。

但是这一切都随着一场战役的失败而发生转变。赵光义坐上皇位后的第四年,赵光义领军亲征,不费吹灰之力就消灭了北汉,雄心勃勃的赵光义被眼前的胜利冲昏了头脑,于是决定趁胜追击,一举收复幽州,以建成不世之功业。

辽国见战略要地幽州被围,随即组织兵力前来援助,面对强悍辽军突然而至的反击,宋军顿时乱作一团,很快全线崩溃,赵光义中箭后不知所踪,军中开始出现赵光义战败身死的传言。于是军中的将领意图效仿当年的陈桥兵变,拥立随军出征的赵德昭为帝,但是还没有具体落实,就收到了赵光义依然健在,已经逃到涿州的消息,无奈之下只能取消拥立赵德昭的计划。

金匮之盟背后的血雨腥风

计划虽然取消了,但是事情还是被赵光义知道。赵光义发觉虽然赵德昭比较单纯憨厚,但是朝中还是有不少文臣武将选择支持他。这次自己侥幸活了下来,成功化解了危机,但是不敢保证今后还会不会拥有这样的好运气。未来的日子还很漫长,赵德昭就仿佛一轮初升的太阳,在赵光义的眼中显得越来越刺眼。

赵光义正在考虑如何怎样消除危机,坐稳皇位的时候,赵德昭主动送上门来,为出征将士讨要封赏,虽然这是身为太尉的本职工作,但是对于疑心已起的赵光义来说,这完全就是收买人心的行为,这才有了“待汝自为之,赏未晚也”的言辞,醒悟后的赵德昭不得不选择自杀已保全家族的延续。

赵光义为了彻底断送朝中大臣对于赵匡胤这一脉的念想,两年不到的时间,赵匡胤唯一在世的儿子赵德芳也突然病逝,从此赵匡胤一脉一蹶不振。

六年三月,寝疾薨——《宋史》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随着赵普将金匮之盟的内容予以公开,一方面证实了赵光义皇位的正统性;另外一方面却激起了赵廷美的野心,他自此对于自己皇位继承人的身份深信不疑,并积极采取手段以谋求早日上位。但是他显然不是政治高手赵光义的对手,很快被杀的片甲不留,最终抑郁而终。

随着赵匡胤一脉和赵廷美一脉所有的竞争对手都被赶下历史舞台之后,宋太宗赵光义才确信自己终于将皇位坐稳,并能够世代延续下去。

金匮之盟背后的血雨腥风

笔者寄语

金匮之盟的真假至今尚未形成定论,“独传说”与“三传说”更是议论纷纷,在此我们不做更多的讨论,我们更加注重的是宋朝初年这场精彩绝伦的传承大戏。

在这场大戏中有太多值得探究的故事:宋太祖赵匡胤的死亡之谜?赵德昭是否真的死于自杀?赵德芳怎么就突然病逝?赵廷美为何如此的迫不及待?

类似上述这样的疑问还有很多很多,但是抛开这些疑问,看到的是凶猛果决的赵光义如何一步步的将自己的竞争对手一一除去,最终使得自己及后人能够彻底垄断皇位。

初登帝位的赵光义选择模仿唐太宗李世民,以宽仁怀柔的手段应对潜在的对手,意图通过建立巨大的功勋和创造伟大的盛世以击破流言蜚语。但是高粱河的惨败让他意识到了世事的变化无常,自己的心慈手软很可能葬送自己手中的一切。因此他开始选择转变,选择露出自己獠牙,彻底撕碎对手,从而消除一切的不安定因素。

皇权的诱惑力是巨大的,无视历史实践告诉我们,任何人和事在皇权面前都不值一提,选择走向皇权的道路就是一条走向孤家寡人的道路,任何情感的羁绊都将可能导致万劫不复的境地。

金匮之盟背后的血雨腥风

作者涤尘索金,一个单纯的历史爱好者,在此诚请诸位好友多关注、多交流、多点评,让我们一道涤荡历史的尘埃,探索人性的光辉。

插图均来源于网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