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骗局-金匮之盟(下)

太宗太平兴国四年(公元979年)。太宗御驾亲征,终于攻克了太原城,摆平了北汉,这个宋太祖心头刺。太宗也终于籍此役为自己增添了军功,从此可以威服武将们了。但是他想毕其功于一役,没有休整直接就进攻契丹,希望一举拿下燕云十六州。结果宋军主力在幽州被耶律休哥击溃,宋太宗自己腿上还中了一箭,侥幸逃回了开封。这次战役有两个细节值得记录一下。第一个,是出征之前,宋太宗安排赵廷美留守开封,可是后来的宰相吕端给赵廷美提醒:“皇帝亲自冒着刀光剑影去前线打仗,您是皇帝的亲人,却留在后方,不合适”,赵廷美马上就明白了其中的利害关系,立刻请求跟随皇帝一同出征。太宗爽快地答应了。第二个,宋军溃退之后,慌乱之中大家不知道皇帝死活,于是有将领们准备推举赵德昭统领军队,并表示要遵奉赵德昭为皇帝。后来知道了太宗的下落,此议遂罢。

回到了开封,宋太宗很郁闷,他没有实现超越他哥哥的梦想。这个时候,不合时宜的赵德昭又找来了。因为征伐北汉胜利之后,皇帝没有给军队任何赏赐,虽然说打契丹失败了,但是功是功,过是过,欠的赏赐还是要给的。可是没人敢找皇帝去要,这位太祖的长子就耿直的去找了他的二叔,给军人们要赏赐。乱军之中有人拥立赵德昭的事情,太宗早就知道了,于是他给了这个不知深浅的侄子一句话:“待汝自为之,赏未晚也。”就是说,要赏赐军队,等你当了皇帝再给吧。

千年骗局-金匮之盟(下)

这句话无疑把自以为和皇帝叔叔关系还不错的赵德昭给吓住了。史书记载,赵德昭慌乱的找了个房间,跟随从要刀,可是随从回答皇宫里哪有刀啊。于是赵德昭找了一把水果刀,自刎而亡。赵光义听说了很“惊悔”,痛哭了一番,追赠赵德昭为魏王。

太平兴国六年(公元981年),赵匡胤次子赵德芳故去,终年只有二十三岁,原因不详。至此,太祖的后人已经没有可以威胁赵光义皇位的了,那么接下来就到了皇弟赵廷美了。

此时的宰相叫卢多逊,这个人的晋升很有意思。宋太宗赵光义非常爱读书,每天手不释卷,他经常到皇家图书馆去借书,这个卢多逊就买通了皇家图书馆的管理员。所以,每次皇帝借了什么书,卢多逊马上就能知道,他也立刻看相同的书。这样的结果就是,赵光义有的时候跟大臣们谈论他读的书,发现无论哪本书卢多逊都知道,而且比他知道的还多,“英雄相惜”啊,于是赵光义觉得这个卢多逊真是一位不可多得的人才。另外一个原因,就是卢多逊作为白丁出身,想要跻身顶级权臣的行列,就必须扳倒一个巨无霸才能显示出他的本领高强。这个巨无霸就是赵普,卢多逊不遗余力地打击赵普和他的儿子们,而这一点也恰恰迎合了赵光义的心里,因为开宝六年赵普罢相的原因就是因为与赵光义有激烈的矛盾。

有的时候做人要有些余地,不能做事做得太绝了。卢多逊不但打击赵普,还打压赵普的儿子,这让赵普觉得如果不出山干掉这个卢多逊,那真是死无葬身之地了。于是乎,要让你姓卢的知道姜还是老的辣,赵普先生二次出山了。

两个侄子死掉之后,对赵光义皇位威胁最大的就是赵廷美了。而恰巧这个时候,有人举报赵廷美图谋不轨、妄行不法,赵光义就找来赵普问他的意见。恰如当年一样,赵普果断地抛弃了本来就不相熟的赵廷美,抓住机会抱住赵光义的大腿。他告诉赵光义自己“愿备枢轴,以察奸变”,就是说现在的大臣们想要帮您搞掉赵廷美太难了,您还是用我做宰相,我来帮您做这件事情。然后,赵普说出了当年皇太后驾崩前的金匮之盟和他自己给太祖上书辩解无意离间太祖和太宗(彼时的开封尹)的旧事,再然后,当了六年皇帝的赵光义找到了那个金匮,打开看到了当年的盟誓,打开了另外一个金匮,找到了赵普第一次罢相的时候给赵匡胤写的自白信。之后,赵光义召见赵普,说:“人谁无过,朕不待五十,已知四十九年非矣”,赵普立刻兼任侍中、封梁国公。两位当年的冤家,和好如初,重新结成一对政坛拍档。

千年骗局-金匮之盟(下)

看看赵普二次拜相的时机,再看看那份“金匮之盟”出现的时机。赵光义要搞掉三弟赵廷美,需要一个得力助手,赵普毛遂自荐。但是怎么解除当年的仇结呢?赵普给赵光义纳了一个超级大的投名状,那就是以当年皇太后和太祖盟誓的方式确定了赵光义继位的合法性。有了这个合法的凭证,别说干掉赵廷美,干掉谁都是皇帝合理使用权力,而不是篡位者为了保住皇位阴谋杀戮。

以后发生的事情就顺理成章了。赵廷美“阴谋”在皇帝驾幸“西池”的时候作乱,就是说这个皇弟要在皇帝哥哥在人工湖上检阅水军的时候刺王杀驾。这是一个多么蹩脚的借口啊,谁会傻到在皇帝阅兵的时候,身边文武环列之际,冲上去杀皇帝呢?再说赵廷美不掌握军权,又有哪个将军会帮助他冒天下之大不韪呢?而且只是说赵廷美有这个阴谋,没有胁从、没有计划、没有细节,什么都没有,就把赵廷美给废了。赵廷美贬出开封,任西京留守。身边的臣僚基本上都被贬斥一空,然后再由各地官员上书要求严惩赵廷美,皇帝大人再出面安抚,说毕竟是我的弟弟,即便犯了错,我也不忍心杀他啊。但是犯错太大(始终也说不出犯了什么错),干脆再贬远一点儿吧,赵廷美降为涪陵县公,房州(今湖北房县)安置。

赵廷美彻底被打到了,无论金匮之盟是否存在,无论兄终弟及的诏命是否存在,赵光义都可以名正言顺地把皇位传给自己的儿子了。这个时候的赵普,也没有价值了,于是在天平兴国八年(公元983年),赵普再次罢相。赵光义与赵普这对政治冤家加伙伴又一次暂时分别。

雍熙元年(公元984年),赵廷美病死在房州,终年三十八岁。宋太宗假惺惺地跟宰执大臣说,本来安置在房州是希望弟弟能改过自新,没想到他这么早就离开了。过了不久,皇帝居然还和宰执大臣们讲了一个“皇室秘闻”,那就是赵廷美不是他的亲弟弟,而是皇太后养育在身边的养子。何谓欲盖弥彰?何谓暗室亏心?此之谓也。

那位以打击赵普为己任的卢多逊,被赵普冠以勾结赵廷美的罪名,贬斥崖州,剥夺所有爵禄,一直到了仁宗朝才给卢多逊平反,将他的田产还给了他的后人。

千年骗局-金匮之盟(下)

读史到了这里,再回来看所谓的“金匮之盟”,似乎可以得出如下猜测。

第一、金匮之盟无论是否存在,其内容都不是杜太后让宋太祖传位给他的弟弟赵光义。赵匡胤或许有过把皇位传给弟弟的打算,但是并没有书面的诏书或者盟誓。

第二、赵普第一次罢相之前,他应该是主动要帮助赵匡胤打压赵光义,甚至是把赵光义撵出朝廷,就像后来对赵廷美那样。但是赵匡胤没有同意,并经过权衡或者经过赵光义的软磨硬泡,最终把赵普逐出了朝廷。

第三、如果不是卢多逊咄咄逼人,赵普应该可以在地方上养老。但是时局逼迫他必须重夺相位,才能保住自己和家人的安全。恰在此时,没有了太祖儿子们威胁的赵光义,把打击目标锁定了赵廷美,而这种事情,不是靠读书迎合皇帝的卢多逊等人能办到的,也不是朝廷上那些每天捧着圣贤书的谦谦君子们能下得去手的,能够老辣地做到这一点的,只有赵普。于是,赵光义给当年的敌人扔去了一根橄榄枝,赵普抓住了这根救命稻草爬了上来。搞掉赵廷美,是赵普二次拜相的主要政治任务。

第四、为了立足朝廷,取得赵光义的信任,赵普给皇帝纳了投名状,合法继位凭证,就是那份“金匮之盟”。其内容有非常明显的杜撰痕迹,而且在太宗继位六年之后才被发现,其逻辑性非常之不通。

就是这样,一份原本不存在的盟誓,被看起来合理的安排进了历史书里,流传了下来,成为赵光义篡夺他哥哥天下的合法依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