瑶乡瑶寨瑶家父子 脱贫路上的“父子兵”

瑶乡瑶寨瑶家父子  脱贫路上的“父子兵”


近日,笔者走进玉洪瑶族乡岩佃村大坪屯砂糖橘基地,看见该村驻村第一书记姚懿娴和县农业农村局技术人员正在为果农讲解砂糖橘管理技术。

瑶乡瑶寨瑶家父子  脱贫路上的“父子兵”

“该片砂糖橘是大坪屯瑶家父子韦金刚和韦志高发展种植的产业点,今天我邀请县农业农村局技术人员来讲解砂糖橘管理技术,为他们父子俩破解管护瓶颈,从而提高他们收入。”驻村第一书记姚懿娴如是说。

瑶乡瑶寨瑶家父子  脱贫路上的“父子兵”

其父亲叫韦金刚,身体残疾,弱劳动力。儿子韦志高为了照顾父亲和这个家,一直无法外出务工,在家种植砂糖橘和在周边村屯打散工来维持一家人的生活。家庭的困难,韦金刚户被纳入十三五建档立卡贫困户。


“我们大坪屯荒山资源和优越的地理气候优势,你们可以加大砂糖橘种植规模…”

“我们技术跟不上,再一个我们没有资金”

“我们可以和你们的亲戚朋友协调资金,技术我们负责”。扶贫工作队入户访贫,因户施策。

瑶乡瑶寨瑶家父子  脱贫路上的“父子兵”

说干就干,父子俩白天进山垦地植果,一大瓶饮用水,一个大饭盒;渴了就喝水,饿了就吃带去的盒饭。晚上回到家,简单吃过晚饭,韦志高用摩托车拉着身体残疾的父亲奔走在往亲戚家的路上。


“表叔,我们计划扩大种植砂糖橘规模,资金不够…”

“大伯,和你借5000块钱买果苗…”

风里雨里,白天黑夜,父子俩像蜜蜂一样勤劳,2016年把砂糖橘规模扩到20亩。一份付出,一份回报,2016年他们成功脱贫出列。

瑶乡瑶寨瑶家父子  脱贫路上的“父子兵”

“志高,我们寨上有人科学养马蜂,去年的收入不错,我们家是不是也发展养蜂……”

“爸,我们没有技术…”

“技术可以学啦…”

这对瑶家父子,在脱贫致富的路上,看到别人发展产业,口袋鼓起来。他们能,我们为什么不能?思想进取,行动有干劲,父子俩就到街上买肉买酒,登门拜访养蜂户学技术。

瑶乡瑶寨瑶家父子  脱贫路上的“父子兵”

走进简易的棚子,蜂架上密密麻麻的摆满了养马蜂的小箱子,韦金刚正在忙于喂养和管护马蜂。


“蜂种我们是到野外找和去跟养殖户购买来的,一个0.1立方米左右的小盒子的蜂房,经过两个月左右的喂养,我们才把蜂房移到野外的树上,让马蜂从室内人工喂养转变成野外自己找食,我今年喂养170窝蜂。”韦金刚和笔者聊起来,说到马蜂养殖,他信心满满。
“在蜂房还没有移到野外时,父亲在家看管和喂养,我外出为马蜂找食物,蟋蟀和蚂蚱是马蜂的最爱,有这个高蛋白,马蜂筑窝产子比较快。”韦志高告诉笔者。

瑶乡瑶寨瑶家父子  脱贫路上的“父子兵”

贫穷,意味着落后,要甩掉贫穷的帽子,就必须通过发展产业,勤劳致富。为了更加充实自己,韦志高在村“两委”在帮助下,报名参加2019年凌云县在广西百色国家农业科技区培训教育基地举办的百色市凌云县2019年扶贫创业致富带头人的培训学习。

除了养蜂,父子两还承包了近30余亩土地用来种植柑橘。作为瑶寨里的曾经的典型贫困户,韦金刚父子从不服输、不停滞,通过不断学习、不断探索、不断努力,如今已是村里响当当的产业大户。他们父子的事迹也成了村里乡亲父老饭后茶余的一段佳话。

瑶乡瑶寨瑶家父子  脱贫路上的“父子兵”

“韦金刚和韦志高父子通过发展养马蜂和柑橘,今年收入在20万元左右;通过能人效应,该村发展养鸡125户,种植柑橘76户,户均增收2万元以上。同时,充分利用上级扶贫惠农政策,不断激发群众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目前,全村特色产业涵盖茶叶、八角、杉木、油茶、肉鸡等,贫困户特色产业全覆盖。”驻村第一书记姚懿娴如是说。


瑶乡瑶寨瑶家父子  脱贫路上的“父子兵”

图文丨韦 轩 姚秀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