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武帝:打破贫富固化,推举人才,为社会带来活力

汉武帝:打破贫富固化,推举人才,为社会带来活力

汉武帝:打破贫富固化,推举人才,为社会带来活力

【专栏介绍】

解读《资治通鉴》,欢迎关注。

这是第 157 篇。

【发生时间】

公元前一二八年

【相关人物】

  • 汉武帝

【故事大概】

什么是阶级固化?简单来说,做官的,一家子永远都是做官的。做生意的,一家子永远都是做生意的。按照这样的分类来看,好像也没什么问题。但如果按照贫富的角度来看,这当中的问题就很大了。富人的后代,永远都是富人。而穷人的后代,永远都是穷人。对于富人、高官来说,他们自然是乐意的。但是对于穷人来说,他们肯定是不乐意了。为了打破这种藩篱,要做的就是效法大道。

什么是效法大道呢?老子说过: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如果水不会流动,就变成了死水。同样的,社会中一切都固化了,也就成为了死一般的社会。上层的资源被小部分人掌握着,而低级的、少而又少的资源,却被大部分人分摊着。这样的社会,怎么会健康呢?

一、皇权与官权的争斗

我们知道,自从商鞅变法之后,秦国一直是以军功来选拔人才的,有军功则升,没有军功,任凭你是高官贵族,也没有作用。这样的人才制度,是非常健康的。但是,同时也带来了一个问题,如果没有一个强有力的控制人,动态地调节官员的上与下,那么军功阶层将会充斥着整个朝堂。

这一问题,延续到了汉朝刘邦时期。天下好不容易统一了,面对着一大群功臣,刘邦可犯了难。给他们升官吧,又怕他们权力太大,反过来夺权。不给他们升官吧,建了这么大的功业都没有奖赏,以后谁还会建功立业呢?此时的汉朝,延续了秦朝时期的军功制度,但是却没有一个强有力的人从中调解,导致汉朝初期,国家大权都掌握在军功阶层的手里。

一个阶层的壮大,势必会一步一步蚕食君主的势力。之前的文章中我们讲过了,权力就像是一个定量的蛋糕,你分多一点,我就只能够少分一点。而我为了多分一点,就得跟你争。明面上争,暗地里争。对于君主与大臣来说,也是如此。

大臣为了壮大自己的势力,通常所采用的方法,是利用公权、利益来结交自己的朋党。对于自己有利的人,把他推选到朝堂上来。对于自己有伤害的,直接打压。同时,还向百姓赏赐点小恩小惠。这样,无论上与下,名声都非常好。同时,由于名声好,则进一步得到君主的信任,逐渐获得更大的势力。而势力的壮大,带来的是野心的膨胀,随后便出现了架空君主,甚至是杀害君主。

在这样的阶段中,那些一心想要办事的能人,都不敢出来讲话了,也不敢提出自己的主张了。为什么?因为他们想的,都是让这个国家变好。而为了让国家变好,首先第一步,就得除掉这些害人虫。俗话说,夺人钱财,如杀人父母。

韩非说过:“今为臣尽力以致功,竭智以陈忠者,其身困而家贫,父子罹其害;为奸利以弊人主,行财货以事贵重之臣者,身尊家富,父子被其泽:人焉能去安利之道而就危害之处哉?”

那些想要为国家办事的,想要竭尽自己的才能来为君主谋划的,反而沦落到困境当中,家中贫穷,亲属遭受到杀害。而那些奸邪佞人,却能够遮蔽君主,通过财物来贿赂大臣,让自己家庭富有,家人享福。两者一比较,谁都能够看清楚当中的利害情况。一边是出力不讨好,甚至还有生命危险。一边是违背自己的初心,去做一些危害社会、危害国家的事情,以此来保全自己。很难选,这就是一个固化的社会,给那些有才能的人,出的一道大难题。

到了这个阶段,君主为了重夺势力,则必须要暗中选取对自己有用的人。注意,这里是暗中。作为一个君主,连选择自己大臣的权力都没有,可以看到,奸臣的势力已经多么大了,眼线无处不在。就像当初秦昭襄王,选了范雎出来做自己的丞相,都是尽可能地绕开原来的丞相魏冉。商鞅初到秦孝公身边,也只是当了一个普通的左庶长,目的都是为了遮掩住利益阶层的目光,避免他们从中作梗。

二、汉武帝新政,举孝廉

为了应对这样的场面,避免最坏的事情发生,汉武帝推出了“举孝廉”的人才选举政策。事实上,汉武帝从一开始继位,便开始谋划了。他找来了董仲舒,董仲舒也提出了《举贤良对策》,力图打开新的为政局面。

公元前一二八年,汉武帝发布诏令,认为,要想让国家的风气逐渐变好,关键在于推选出那些廉洁的、孝顺的人。十户人家当中,必定会有忠信的人。三个人一起走,当中必定有人能够成为我的老师。之前已经颁布过相应的诏令,但是却没有实施好,是因为有人从中作梗。有贤能的君主,被遮蔽住了,不能够到朝堂之上任职。为了让政策更好地落实,现在加大力度。推选出合适的人才,要大赏。而压制有才能的人,要受到惩罚甚至是诛杀。

这段话当中,我们也可以看出,君主并不是想要做什么,就能够做什么的。很多法令,从中央到地方,中间会经过多番转变,最后落实下来,很可能完全变了样。汉武帝想要推行人才政策,却遭到了地方的阻扰。有些人为了自己的利益,强制压下了人才,不让他们得到任用。

举个例子,在《人民的名义》当中,吕州的易学习,是一个想干事,也有能力的人。但是这样的人,却因为不会讨好赵立春,而受到了赵立春的雪藏。高育良,站在了赵立春这一边,也对他进行了雪藏。而作为好友的李达康,则为了不让易学习来抢自己的蛋糕吃,也按压住这样一个人才。如果不是心中的信念,易学习早就放弃了,成为了像孙连成那样的混官。

为了让人才能够脱颖而出,只能够执刑德二柄。什么是刑德二柄?简单来说,就是赏与罚。你不用心去找出人才,就罚。你要是能够选出真正的人才,就赏。这是一种自下而上的人才制度。汉武帝的目的很明显,就是打破人才的藩篱,避免自己被架空,让有能力的人,来到自己的身边。

为什么是孝廉为主呢?这也与汉武帝主张儒学有关。众所周知,孝、廉二字,在儒家当中,所占据的比重是非常大的。正因如此,能够通过“举孝廉”选拔出来的人才,很多都是儒家门人。孔子在春秋时期播下的种子,在汉武帝时期终于开始开花与结果了。

同时,也因为此时的社会,并不像战国时期那么混乱,有那么多的战争可以打。秦国的军功制度,是以人头来算的。现在并没有那么多人头可以拿,就只能够从品德上来选了。

孝廉的人,在面对利益的时候,通常也能够做出正确的选择。如果君主与大臣发生了对立,汉武帝希望他所选出来的人,都能够站在他这一边。这也是他为什么首先看重的是孝廉,而不是能力。

很多人批评汉武帝的选举政策,认为不是能力主导,这是没有从当时的社会角度来看,所造成的短视罢了。

【触类旁通】

汉武帝宠爱的男子,为什么受到东方朔的厌恶? | 资治通鉴

【欢迎关注】

历史使人明智,经典使人通达。

领略历史魅力,感悟先贤智慧。

欢迎搜索:稽圣

进行关注并订阅所有文章,欢迎转发、在看、收藏。

汉武帝:打破贫富固化,推举人才,为社会带来活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