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性逻辑》:克服这三种错误的思维方式,成为一个心思缜密的人

1961年,美国的“阿波罗”登月计划启动后,肯尼迪去访问航天航空局(NASA),在路上,他碰见一个清洁工,就好奇地问他在干什么,结果清洁工不卑不亢地回答:“我在帮助国家完成“阿波罗“登月计划。“

这个回答令人感慨清洁工与众不同的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使得他能够将拖地的清洁工作与登月计划联系起来,不仅为工作找到了意义,更能通过自身表现去影响他人,让所有人朝着同一个目标进发。

《隐性逻辑》:克服这三种错误的思维方式,成为一个心思缜密的人


这与《认知突围》中的“认知是人与人之间最基础的差别”这句话遥相呼应。每个人不同的认知决定了他的人生上限,而认知的不同的一种表现,就是思维方式的不同,有良好思维方式的人,总能够看到远方,找出问题,解决问题,未雨绸缪。而没有正确思维方式的人,往往只顾着短期利益,做着捡了芝麻,丢了西瓜的事情。

而卡尔·诺顿在《隐性逻辑》这本书中,为我们解释了生活中常见的21种错误的思维方式,同时,卡尔·诺顿不仅纠偏,还详细地解释了原理,提供了这些错误思维的纠正方法,让读者参考。希望能帮助改变思维方式,提高认知,顺利地解决问题、完成工作任务。

《隐性逻辑》:克服这三种错误的思维方式,成为一个心思缜密的人


对于个体来讲,职场核心竞争力的养成需要总结大量的实践经验,以加深对行业的认识。而错误的思维方式,就会导致我们不愿意去总结经验,甚至都不愿意发挥主观能动性,主动寻找、解决工作中的难题,只愿意停留在舒适区,重复着数十年如一日的职场生活,靠着时间、资历而不是能力升职加薪。

在我入职后,坐我旁边的老律师告诫我要认真学习,努力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同时似乎是为了让我信服,讲述了他职业生涯中的一些故事。当时律所里的小杨、小王和他一起领到了执业证,不过这两人执业态度相反,小杨经常与当事人聊天,深入了解案情,小王则不屑这样做,将证据提交到法庭后就等着开庭。

而在一次小王代理女方的离婚案件开庭时,小王才发现女方在给自己讲述案情时有所隐瞒,没有讲清楚女方与男方还有30万元的共同存款要分割,这突如其来的财产让小王无所适从,没能为委托人争取到。而委托人见小王没有争取到这30万元的存款,也就指责小王能力不行,并影响到许多人对小王的看法,影响到他接案子。

不同的思维方式,会使得相同起点的人获得不同的职业发展路径,就是因为思维方式会影响人们看待工作的方法,不仅影响其能够从工作中获取的经验教训,还会影响他人的态度。

《隐性逻辑》:克服这三种错误的思维方式,成为一个心思缜密的人


反观小杨律师的做法,对于每个案子,都积极和当事人联系,深入沟通,了解案件的细节情况,帮客户制定最优的诉讼策略,充分地维护了委托人的利益,以至于每个当事人在代理关系结束后,都会把小杨推荐给朋友。这就为小杨带来了大量的案源,有利于其职业发展。

而思维方式,说到底是一种看待问题的方法,就像是习惯一样,只要掌握了正确的方法,就可以改变,但在改变习惯之前,需要有针对性地了解不同的思维陷阱,找出改正的方案。

常见的三种错误思维方式

在《隐性逻辑》中,卡尔·诺顿总结了常见的3种错误的思维方式,第一种固化思维,即总是用固定的方式看待事物,用固定的方式解决问题,过于呆板。第二种是压力思维,主动为自己增加压力,以至于最后压垮自己。第三种是追求完美的思维,表现为不做好周全的计划就不行动,许多拖延症就是因为存在这种思维方式。

固化思维

在书中,卡尔·诺顿并非完全否定固化思维,只是在否定思维固化的程度之高。因为思维的固化本身是符合大脑喜欢偷懒的特性的,这使得大脑在面对新问题时,能从已有的经验中寻找解决方法,快速解决问题。但固化思维的害处在于,如果碰到全新的问题后仍然采取旧有的方法,不仅不能解决问题,甚至还会添麻烦,将事情变得更加糟糕。

《隐性逻辑》:克服这三种错误的思维方式,成为一个心思缜密的人


如果没有思维固化,盲目地认为别国不敢进攻自己,以色列在第四次中东战争的士兵伤亡不会高达一万人,当战争爆发的前夜,叙利亚和埃及将近六十五万的军人准备进攻时候,以色列军情局前负责人泽拉自恃以色列强大的军事实力,固执地认为埃及和叙利亚在虚张声势,不会进攻,压制了其他要求要求军方采取手段做好防守的声音,让以色列在这场战争中措手不及,这也是固化思维所付出的巨大代价。

压力思维

压力思维与固化思维类似,都存在着有利与不利的一面,在《顿感力》中,对压力的效果有着客观的描述,它认为“压力也分良性压力和恶性压力。”良性压力能激发动力,在工作中更容易产出高质量的成果,恶性压力则导致失眠、神经紧张、疲劳等一系列不良症状。而卡尔·诺顿所指的压力思维,就是过度解读工作中的负担,将“良性压力“解读为”恶性压力“,阻碍了自己的进步与成长。

拥有这种思维的人,就是日常所说的“玻璃心“,只要遭受一点挫折,就自怨自艾,甚至以为整个世界都要坍塌。实际上,如果他们能够转换角度看问题,改变思维方式,主动挑战工作中的困难,就能够获得更好的精神体验,就像是《抗压力》中所说的“在挑战难题时,你不会感到疲惫,会忘记时间,能达到一种忘我的境界”。而不是一味地抱怨、埋怨,最后影响自己职业生涯的发展。

《隐性逻辑》:克服这三种错误的思维方式,成为一个心思缜密的人


追求完美的思维。

相比前两种思维,作者卡尔·诺顿则是完全批判这种思维,他认为如果一味地追求在行动之前做好周全的计划,不仅做出的计划会因为现实的复杂性而变得无效,还会浪费大量的脑力,导致在行动时陷入“固定思维”的窘境,因为大脑的“工作空间“是有限的,在事前计划太多的内容,会压缩行动后大脑的思考空间。而且,追求完美的思维常常会引发拖延症,即为了制定周全的计划而浪费时间,但又一直制定不出计划,导致时间快到期了而不得不潦草完成任务。

当然,作者所批判的并不是所有追求完美的思维。他也支持在工作前制定粗略的规划,用以指导接下来的工作方向,同时随着行动的推进,不断调整计划。同时,卡尔·诺顿也不否认在行动过程中,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尽力完善每个细节。他所反对的,只是在是事前还有详细了解事物时候就琢磨着指定周全计划的行动。

这三种思维方式,是卡尔·诺顿在《隐性逻辑》中提到的生活中常见的三种思维模式,但绝不止这三种,只是因为这三种对人的危害太大,所以着重讲述。

错误思维方式的改正方法

有错误,就有正确,卡尔·诺顿并没有止步于揭示这些错误的思维方式,而是根据大脑的特性,提供了一些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法。当然,这些方法可能不能适合所有人,但也可以以此为基础,不断探索实践,总结出适合自己的方法。

卡尔·诺顿建议的第一个方法,就是建立逻辑树,在面对困难、问题时候,通过不断地提问,列出问题的始末,将解决步骤视觉化,让人轻松地分清楚主要问题与次要问题。这样子,既能避免压力思维带来的负面解读,又能够推进行动,避免因为完美主义而导致的拖延。

而关于如何列逻辑树,卡尔·诺顿提供了两个方法,一个方法是不断追问“为什么“,抓住问题的本质,另一个方法是不断追问”该怎么做“,抓住具体的措施,方便日后执行,而作者也以”一个汽车品牌如何才能长久地保持市场占有率“,为例,列了一张逻辑树图。

《隐性逻辑》:克服这三种错误的思维方式,成为一个心思缜密的人


第二个方法,是为自己设定放松的时间。在卡尔·诺顿看来,固化的思维的存在是因为“显意识“一直占据主导地位,如果有固定的放松时间,让”潜意识“发挥发挥作用,就能够激发创造性思维,避免固化思维影响到问题的解决。

实际上,对于如何改变不良的思维方式,最好的方法是在错误中学习,每次错误都会付出代价,当某次付出的代价大到无法承受时,改变思维方式也就轻而易举。但这种方法比较极端。

其实,任何一种思维方式,说到底都是一个人认知的表现,一个人对某一事物的看法,就决定了他会有何种的思维方式,比如一个人的有“面相与性格有关“的认知,那么当他见到尖嘴猴腮的人时,其思维模式自然会得出”这是坏人“的结果。

所以,改变思维方式,最根本的还是对认知的改变。而认知与思维方式是相互促进的,如果能认真观察,找出自己常犯的一些的思维漏洞,并采用合适的方法改正,带来的将会是个人认知的改变,影响个人看待世界的角度,进而拔高人生的“天花板”,拥有更广阔的人生空间和职业发展前途,而且值得注意的是,世界上从来没有完美的思维方式,就像是《横向领导力》中所叙述的“我们面对的挑战都是开放式问题,没有完美的答案”。只要不断改进,就能一直进步,真正成为你想成为的自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