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置越来越高,价格却越来越低,汽车“偷工减料”或成常态

从德系大众折翼“A柱门”、奔驰铝换钢车身减配,再到德日系本田、丰田接踵而至的“机油门”,汽车市场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考验。问题的矛头最终指向一个结论:偷工减料!

围绕着“偷工减料”这个问题,消费者一时间更是陷入无车可买的尴尬处境。

配置越来越高,价格却越来越低,汽车“偷工减料”或成常态

然而,根据汽车产业的生存处境,“偷工减料”不仅难以解决,反而可能成为常态。

升级,导致成本不断上升

从整个产业链角度来看,汽车生产的规范化日益完善,带来的是更高的标准和要求。例如生产线的建设,目前绝大多数车企都已启用自动生产线,还有凯迪拉克等不少品牌车企甚至开始追求智能化和工业4.0,其带来汽车产品工艺水平提升的同时,还将直接导致车企前期投入成本的骤升。

而从汽车产品角度来看,车型的技术迭代,以及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的逐步推进,使得整车配置、功能进一步提升,进而进一步带来成本的攀升。

例如换代车型日产天籁,引入最先进的可变压缩比技术,可进一步降低油耗;全新产品荣威i6 plus,凭借领先的车联网技术,将汽车引入智能化跑道。

配置越来越高,价格却越来越低,汽车“偷工减料”或成常态

而无论是车型的迭代升级,还是新技术的不断加持,都需要大量的研发成本投入,直接导致的就是成本的不断上升。

而上升的成本输出源自何处?不外乎两方面:消费者直接买单;车企割肉让利。

比价,车企利润单薄

如果每一次的成本增加,都直接由消费者买单,那么汽车的价格无疑将会步步提升。

然而事实却是,由于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汽车的总体价格表现不升反降。


配置越来越高,价格却越来越低,汽车“偷工减料”或成常态


配置越来越高,价格却越来越低,汽车“偷工减料”或成常态

例如2.0T排量的奥迪A6L,2012年指导价最高达44.66万元;时隔7年,最高指导价还下降了3万多元,马力还提升了10匹。

一边是下降的售价,另一边是技术更新所带来的成本上升,作为中间权衡利益者的车企,唯有割肉让利。

而当两边严重失衡时,车企无奈,恐怕也只能走“偷工减料”这条道了!

配置越来越高,价格却越来越低,汽车“偷工减料”或成常态

当然,这还仅仅是基于一个静态的模型来考虑。事实上,物价的动态变化还进一步逼迫车企“偷工减料。

还以这款A6为例,7年前44.66万元的售价在当时的物价条件下,与当前物价下40.98万元的售价,其价值意义不可同日而语。

试问,7年来国民收入增长了多少?显然,入当年能拿出44.66万元的人,绝对比当下能拿出40.98万元的人更加富有。

配置越来越高,价格却越来越低,汽车“偷工减料”或成常态

从这个角度来看,汽车这些年看似价格稳中有跌,实际上是在不断打折降价。因此,国内汽车保有量快速上升,其真正原因不是有钱人更多了,而是汽车相对越来越便宜了。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当初的奢侈品,沦为了平民代步车。这进一步加大了车企平衡利益的难度,继而加剧了“偷工减料”的程度。

配置越来越高,价格却越来越低,汽车“偷工减料”或成常态

由此不难遇见,在传统的生产销售跑道上,汽车“偷工减料”现象将愈演愈烈,转型升级迫在眉睫!只有在重新定义汽车产品,重新架构汽车营销模式的基础上,车企才可能重塑健康的产业生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