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一頭牛輟學的山裡姑娘當上了總經理

為一頭牛輟學的山裡姑娘當上了總經理

上個月,李志彩(左)來到寧波,和朋友在酒店討論衣服材質。 記者 樊卓婧 攝

李志彩從未想過,自己有一天會成為“李總”。這位出生在貴州黔西南州晴隆縣大山裡的姑娘,沒背景、沒學歷,從小就為了擺脫貧困而拼命幹活。

5年前,她最大的願望是,自己養的雞能賣個好價錢;現在,在寧波對口幫扶下,她成為貴州晴隆縣龍發服飾公司總經理,夢想變成了幫助更多的貧困戶脫貧。

為了這個夢想,疫情緩解後,她就來到寧波,馬不停蹄走訪了近10家企業。今年大家都難,但她能感覺到,人人都在想辦法幫她。

“我們先訂3萬套工作服吧?”慈溪一家企業負責人說,“都會好起來的,早晚用得上!”

回貴州前,多家企業表達了合作意向。一直幫她的張姐來送她:“我再幫你聯繫別的企業,一有消息就通知你!”

李志彩百感交集,她16歲輟學打工,一路艱辛走到今天。“現在有那麼多人幫我,還有那麼多人等著我去幫。”

輟學打工

輟學是李志彩自己的決定,但她常以此為反面教材來教育弟弟:“這是個錯誤的決定!”

李志彩有一個姐姐和一個妹妹、一個弟弟。

讀書是改變命運最便捷的路,但山裡女孩從小就知道這條路窄。2000年9月,李志彩讀初二,開學一週,學校通知交學費。她不想看到母親四處借錢的為難,就去找三個閨蜜。

“要麼,就走吧。”4個女孩手牽著手下了決心,一起從學校溜出來,揹著書包去了縣城的車站。

2000年,作為中國改革開放的前沿,珠三角吸引著無數打工者,包括李志彩所在的那個山村。李志彩從回家過年的鄉親們口中,逐漸“熟悉”了惠州這座城市,因此,女孩們上了前往廣東惠州的長途客車。

那是一場蓄謀已久的出走,4個女孩一直在偷偷攢錢,書本費、伙食費省了兩年,總算攢夠一張車票錢。混雜著汗臭和泡麵味的大巴一路搖晃著,兩三天後,她們來到惠州。

通過老鄉介紹,16歲的李志彩用表姐的身份證進了一家電子設備廠。這是一家中日合資企業,廠區有好幾萬人,大得一望無際,每人一個小小的工位,每天工作近12個小時,底薪加計件,她第一個月賺了540元。

她討厭終日拉著窗簾的無塵車間。不分白天黑夜,人人都像流水線上面目模糊不能說話的雕塑,只有雙手化成機器的一部分,上個廁所也得請假跑著去,太孤單了。

家裡沒有電話,她只能打到村裡,讓人去叫。聽到母親呼哧呼哧跑來接電話的喘氣聲,李志彩一下就哭了,嗚咽得說不出話。母親也難過,說“好了,好了”,就掛了電話。

2002年年底,回到家後,李志彩再也不願意去南方了。多年後,她告訴弟弟這段心路歷程:“13歲那年放牛,一時沒看住,把牛摔死了。這是家裡唯一的‘財產’,所以變成了我的一個心結。出去幹了兩年,牛錢賺回來了。但這種技術含量低、重複性強的體力勞動,我也不想幹了。人可以像牛一樣任勞任怨,但不能只賣死力氣。”

“那該怎麼辦呢?”弟弟問。

“所以你還不好好讀書?”她瞪了弟弟一眼,“至少多一點選擇!”

李志彩後來參與扶貧,也是希望更多的孩子可以多一點選擇。

第一次創業

2003年,因為“非典”,原本計劃和表姐去上海學門手藝的李志彩,只能就近先到貴陽的一個養雞場打零工。這一耽擱,人生軌跡從此改變。

在那裡她認識了老鄉徐海龍,這個同樣家徒四壁的年輕人自幼喪母,跟著父親和繼母在兩間土坯房裡長大,他最想念的地方是外婆家。

“那裡環境好,小山坡上養生態土雞最好了。”徐海龍是蓄牧專業中專生,說到這個夢想的時候,眼裡閃閃發光。李志彩很心動,疫情過去之後,就留了下來。

懷揣著夢想的兩個年輕人走到了一起,結婚證是瞞著家人領的,婚房還是原來的土坯房,孃家沒來一個人。幾個月後,母親一邊冷著臉罵“還沒窮夠嗎”,一邊悄悄塞給她600元錢。夫妻倆又湊了點,買了1600羽雛雞,一個小小的養雞場就在徐海龍唸叨了無數遍的外婆家——晴隆縣光照鎮開了起來。

天沒亮就起床,深夜才歇息成了李志彩的日常。經過幾年的辛苦摸索,2008年,養雞場開始有了起色,但一場雨雪冰凍災害,把養雞場從廣西引進的4000羽雛雞全部凍死。

兩人虧得一貧如洗,後來,徐海龍在晴隆縣城找了份書店的工作,而李志彩沒學歷,只能幹體力活。她批發過蔬菜,給超市打過雜,後來去擺燒烤攤,天天從傍晚忙到凌晨,煙燻火撩。午夜過後,弓著身子收拾杯盤狼藉時,她也會想,如果當初去了上海,不那麼急著嫁人,或者咬牙把書讀完,人生會不會有什麼不一樣?

但這些假設沒有意義,她唯一能做的,是把弟弟接到縣城來讀初中,希望弟弟好好讀書,能過上另一種人生。

寧海縣對口幫扶

2013年,有了一些積蓄後,李志彩一個人回到光照鎮,在原來的地方再次開起養雞場。兩年後,得益於國家東西部扶貧協作的優惠政策,她到寧波參加了多次致富帶頭人的培訓,才知道養雞也是“創業”。而當時,她只是朦朦朧朧地覺得,“我要做自己的事”。

“要當成事業來做,做大做強!”寧海縣是晴隆的東西部扶貧協作結對縣,寧海縣扶貧辦負責人這麼鼓勵她。

那時“雙創”時代已來臨,對口幫扶,除了幫她提升養殖技術外,還為貴州土雞打開了銷路。李志彩以前從未想過,原來家禽可以賣得這麼遠。

後來被稱為“張姐”的寧波黔西南特優農產品體驗館負責人張斌,就是在那個時候認識李志彩的。張斌清楚地記得兩人第一次見面的情景:這個細眉細眼的姑娘坐在會議室的角落裡,話不多,但思路清楚,目標明確,聽說土雞殺好可以空運到寧波銷售,眼睛一下子亮了。

李志彩主動邀請張斌去晴隆考察,那裡的雞白天滿山飛,她晚上打著手電筒去抓,殺雞拔毛,手腳利落,煨一鍋好湯。“玉米喂的,養一年,特別生態!你們城裡人一定喜歡。”

兩人漸漸成了好姐妹,有一年張斌還跟著李志彩一家在養雞場過年。板房宿舍又悶又小,可李志彩自養雞後就一直住在這裡,再也沒有回縣城的家睡過覺。她每晚起來兩次,檢查雞舍溫度,早上6點多起來餵雞。“我不會別的,養雞就是我的手藝、我的事業!”

因為寧海縣和晴隆縣扶貧辦的牽線搭橋,李志彩養的雞不僅進了寧波的三家實體店,還打入一些微信群,寧海的“牛群”微信群就是其中之一。“牛群”起初是一群志願者為了幫助雙峰一位老人銷售黃牛肉而臨時組建的,後來人氣越來越旺,漸漸發展成近500人的大群。貴州土雞在“牛群”裡一呼百應,到了年底甚至供不應求。

2016年開始,李志彩的養雞場規模逐漸擴大。當地扶貧辦每年都會從她那裡收購10多萬羽雛雞發放給貧困戶養殖,雛雞長大後再由她負責回收銷售。今年春節前,寧海縣通過消費扶貧年貨展銷會,幫助她銷售了1000只,合計15萬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