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不近女色崇尚佛教的皇帝,在書法上會有著怎樣獨特的見解呢?

梁武帝蕭衍,南北朝時期梁朝政權的創建者,是個學識卓著的帝王。他的政治才能在南朝眾家中堪稱翹楚,在位頗有政績。蕭衍本人也是不同凡響,不說以不近女色蓋以“菩薩皇帝”之稱,節儉也是出了名的,從不講究吃穿,史書上稱其“一冠三年,一被二年”,可算是個皇帝中的異類。此外,,梁武帝在文學研究和學術探討方面也頗為突出。從小接受正統儒家思想薰陶,六藝皆備,使他在即位之後成為一個不折不扣的“工作狂”,“雖萬機多務,猶卷不輟手,燃燭側光,常至午夜”。

一個不近女色崇尚佛教的皇帝,在書法上會有著怎樣獨特的見解呢?

博學重儒的他,在經學、史學探究上堪稱專家,曾撰寫《春秋答問》等為臣民答疑、提倡優良學風的書。在史學方面,他對《漢書》這樣的斷代史記錄法頗有成見,並親自撰寫了長達六百卷的《通史》,還聲稱:“我造《通史》,此書若成,眾史可廢。”遺憾的是,蕭衍為之自豪的作品卻到宋朝失傳了,無人考證它的價值。晚年間梁武帝亦喜愛佛學,曾三次捨身同泰寺,講解經書,著有《大品》、《三慧》、《涅萃》、《淨名》等數百卷,傳播佛學文化。道教學說也尚有研究,他提出的“三教同源說”就是將儒家中的“禮”、道家中的“無”和佛教中的“因果報應”相結合而創立的,對我國古代哲學思想研究產生積極效應。另言,梁武帝詩詞文賦之才也算高明,招賢納士亦喜賦詩為條件,大力推動了梁代文學的發展。

一個不近女色崇尚佛教的皇帝,在書法上會有著怎樣獨特的見解呢?

若拋開皇帝的光環,蕭衍憑藉著卓識文采也可留名青史,更別說他在我國書法史上濃墨重彩。這樣的說辭是有原因的。其一,南北朝時期,諸帝善書,可梁武帝成就之最。他工蟲篆,擅長行草書。唐代張懷瓘《書斷》稱:“帝好草書,狀貌亦古,乏於筋力,既無奇姿異態,有減於齊高矣。”其二,書法理論認知深刻,為後人留下《觀鍾繇書法十二意》、《答陶隱居論書》、《草書狀》、《古今書人優劣評》四部堪稱精品的書論著作,他還常與陶弘景討論書法話題,言談對話還被收錄整理,成為史稱經典的《與梁武帝論書啟》,這些皆為我國書法理論典籍苑囿中注入了一泓清泉。

一個不近女色崇尚佛教的皇帝,在書法上會有著怎樣獨特的見解呢?

蕭衍在《觀鍾繇書法十二意》中描述了關於書法線條肥瘦的理解,他認為“古肥今瘦”並不是合理的評價標準,或渾厚敦實,或清盈秀麗,肥瘦各有千秋,各具風采,並提出“殆同機神”的書法原理,這為書法品論確立了重神韻的審美準則,也讓蕭衍在書法史上擁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其三,梁武帝與王羲之的關係可以視作伯樂與千里馬。蕭衍是最早重視王羲之書法的皇帝,為王羲之享譽萬代的“書聖”地位形成奠定了基礎。在此之前,王羲之聲名處於劣勢,嘗被其子獻之蓋過,王獻之天資極高,捷於革新,草書師承張芝,妍美程度甚至超過其父,“比世皆尚子敬書”,一時幾乎成了王獻之的天下。

一個不近女色崇尚佛教的皇帝,在書法上會有著怎樣獨特的見解呢?

而蕭衍則是改變這一局面的那個人,他在《觀鍾繇書法十二意》中提出了子敬不如逸少,猶逸少則不如元常的觀點。雖然羲之書法仍在鍾繇之後,但已將排位升於王獻之之前,這亦是書壇上極大的扭轉。此外,梁武帝大量蒐集“二王”書法作品達一萬五千紙之上,雖雜有贗品,但蕭衍一方面與陶弘景書疏交流,探討真偽,評判鑑定,另一方面又將定為真跡的作品拿來鉤摹出副本,視為諸世家子弟的學書模本。梁武帝雲:“王羲之書字勢雄逸,如龍跳天門,虎臥鳳闕,故歷代寶之,永以為訓。”這段話也成為世人評論賞析王羲之書法的卓見言辭。逸少書法可以說是魏晉風韻的完美體現,字跡中透露著從容自若的意境美,蕭衍對王羲之的推崇與學習,不僅說明他自身的藝術喜好,更是成為他作品中神韻的指引。

一個不近女色崇尚佛教的皇帝,在書法上會有著怎樣獨特的見解呢?

理論與實踐的統一造就了梁武帝別具韻味的書法作品。行楷創作《眾軍帖》,線條瘦朗挺拔,筆勢呼應,輕逸風流,承魏晉餘風,氣韻神通。當然,蕭衍更擅長的是草書,著作《異趣帖》、《腳氣帖》。前作書者有所爭議,為蕭衍和王獻之兩種說法,但其與《腳氣帖》相較,用筆神似,大部分人意為蕭衍之作。《異趣帖》原帖在清朝被收錄於《三希堂法帖》,墨跡摹本現藏於我國臺北故宮博物院。此貼內容佛學色彩濃烈,雖不全,但筆勢縱橫,行筆貫連,淋漓灑脫。雖婉轉流暢,卻字字獨立,可謂“形散而神不散”,被古人稱作“形斷意連”太是貼切。如太極之勢,曲中流轉,張弛飄盈,蓄勢勃發。

一個不近女色崇尚佛教的皇帝,在書法上會有著怎樣獨特的見解呢?

《腳氣帖》起承轉合的筆法亦是意蘊深厚,字字之間相互照應,互盼情切,千嬌百媚,變化多端。通篇以圓為勢,端莊典雅,氣韻婉和。蕭衍所著《草書狀》,對草書進行了酣暢淋漓的描述,區區數百字便反映出他對草書的深切認知,有云:“疾若驚蛇之失道,遲若淥水之徘徊。緩則鴉行,急則鵲厲,抽如雛啄,點如兔擲。乍駐乍引,任意所為。或粗或細,隨態運奇,雲集水散,風回電馳。”以如此精妙的書論思維引領創作,將見識熔鑄於揮毫之間,不怪有妙趣十足、連綿紛呈的精品之作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