亦食亦藥話“山藥”,慢性肝病尤適宜

很多人都聽過這樣一句話“見肝之病,知肝傳脾,當先實脾”,很多慢性肝病患者都會出現身睏乏力,食慾不振,納差、噁心、厭食油膩、大便稀溏等症狀,這些症狀在臨床上屬於脾虛的表現。


亦食亦藥話“山藥”,慢性肝病尤適宜


那麼肝病是怎麼會影響到脾(消化功能)呢?

中醫學家張錫純治療肝病有這樣一段論述:“肝為厥陰,中見少陽,且有相火寄其中,故《內經》名為將軍之官,其性至剛也。為其性剛,當有病時恆侮其所勝,以致脾胃受病,至有脹滿、疼痛、洩瀉種種諸證。因此,方書有平肝之說,謂平肝即所以扶脾。若遇肝氣橫恣者,或可暫用,而不可長用。因之肝應春令,為氣化發生之始,過平則人身之氣化必有所傷損也。”

當代名醫肖相如對這個觀點有這樣的一段論述“蓋脾胃為倉廩之官,氣血生化之源,主運化水谷精微,以滋養五臟六腑,四肢百骸,是為後天之本,且“食氣入胃,散精於肝”,滋養肝臟。在慢性肝炎患者,多伴有食少腹脹,乏力倦怠等脾失健運徵象,它是由肝病本身所引起,但同時又反過來加重肝炎病情,若不及時調整,則互為因果,形成惡性循環。”

亦食亦藥話“山藥”,慢性肝病尤適宜


總體來說,肝臟五行屬木,脾臟五行屬土,肝臟有病,多會影響脾胃的正常功能。現代醫學的觀點認為肝臟是一個消化器官,所分泌的膽汁可以促進脂肪類食物的消化,肝功能不好,還會使多種消化酶的活性降低,導致攝入的脂肪、蛋白質、碳水化合物、脂溶性維生素等,分解和吸收出現障礙,出現消化不良的臨床症狀。

那麼慢性肝病患者該怎麼預防和改善這種因為肝病而出現的“脾虛”症狀呢?

這裡有一味亦食亦藥的食材推薦給大家。

山藥

《神農本草經》最早記載山藥“主傷中,補虛羸,除寒熱邪氣,補中益氣力,長肌肉,久服耳目聰明,輕身不飢,延年。”

《藥性論》認為山藥“補五勞七傷,去冷風,止腰疼,鎮心神,安魂魄,開達心孔,多記事,補心氣不足,患人體虛羸,加而用之。”

《日華子本草》認為山藥“助五臟,強筋骨,長志安神,主洩精健忘。”

《景嶽全書》雲:山藥能健脾補虛,滋精固腎,治諸虛百損,療五勞七傷……。

亦食亦藥話“山藥”,慢性肝病尤適宜


從中醫的角度來看,山藥其性甘平,氣陰兩補,補氣而不壅滯上火,補陰而不助溼滋膩,為培補中氣最平和之品,歷來就被眾醫家廣為讚譽。

清末名醫張錫純對此藥推崇備至,在其醫學專著《醫學衷中參西錄》中曾屢用大劑量生山藥一味,方名“一味薯蕷飲”,也叫薯蕷粥,治療“陰虛勞熱,或喘,或嗽,或大便滑瀉,小便不利,一切羸弱虛損之證。”,使許多諸如大喘欲絕,滑瀉無度等危急重症患者轉危為安。其言:“山藥之性,能滋陰又能利溼,能滑潤又能收澀。是以能補肺、補腎、兼補脾胃……在滋補藥中誠為無上之品,特性甚和平,宜多服常服耳。”

山藥品種較多,河南懷慶府的品質最好。所以通常山藥也叫懷山(或淮山)。藥用通常乾燥切片。藥店有炒山藥和生山藥兩種。建議用乾燥後的生山藥較好。

總之山藥是一味健脾益氣,平補脾肺腎,提高免疫力的一味好藥(食材)。

亦食亦藥話“山藥”,慢性肝病尤適宜


現代研究山藥的營養價值包括:

1、山藥可以健脾益胃、幫助消化:山藥含有澱粉酶、多酚氧化酶等物質,有利於脾胃消化吸收功能,是一味平補脾胃的藥食兩用之品。不論脾陽虧或胃陰虛,皆可食用。

2、山藥可以降低血糖:山藥含有粘液蛋白,有降低血糖的作用,可用於治療糖尿病,是糖尿病人的食療佳品。

3、山藥可以延年益壽:山藥含有大量的黏液蛋白、維生素及微量元素,能有效阻止血脂在血管壁的沉澱,預防心血疾病,取得益志安神、延年益壽的功效。

4、山藥可以抗肝昏迷:近年研究發現山藥具有鎮靜作用,可來抗肝昏迷。

5、山藥滋腎益精:山藥含有多種營養素,有強健機體,滋腎益精的作用。

6、山藥益肺止咳:山藥含有皂甙、黏液質,有潤滑,滋潤的作用,故可益肺氣,養肺陰,治療肺虛痰嗽久咳之症。   

對於慢性肝病患者而言,大多患者存在著脾虛的臨床症狀,山藥主治脾虛食少,久瀉不止,肺虛咳喘,腎虛遺精,帶下尿頻,虛熱消渴,可以改善患者的脾虛症狀。

當然要注意的是,不適所有的患者都適宜食用山藥。

山藥具有一定的收斂作用,所以凡是有溼盛中滿、體內有實邪、溼熱者不宜服用。由溫熱之邪、實邪導致腸胃積滯者忌用山藥。山藥不宜與鹼性的食物或藥物混用,以免使山藥所含的澱粉酶失效。

下面推薦幾種山藥的常見做法:

1、山藥粥。

2、蒸山藥。

3、清炒山藥。

4、山藥泥。

5、山藥燉排骨。


亦食亦藥話“山藥”,慢性肝病尤適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