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心灵碰撞的艺术插花

与心灵碰撞的艺术插花

中国插花是一种古老的汉族文化现象,大多为满足主观与情感的需求,亦是日常生活进行娱乐的特殊方式。插花源于古代汉族民间的爱花、种花、赏花、摘花、赠花、佩花、簪花。其根本在于不断创造新兴之美,借此宣泄内心的欲望与情绪,属浓缩化和夸张化的生活,皆属艺术。

与心灵碰撞的艺术插花

中国式插花特征

东方式插花崇尚自然,讲究优美的线条和自然的姿态.其构图布局高低错落,俯仰呼应,疏密聚散,作品清雅流畅.按植物生长的自然形态,有直立,倾斜、弯曲和下垂等不同的插花形式。

与心灵碰撞的艺术插花

象征意义

中国插花深受儒家、道教、佛教思想及封建伦理道德的影响,形成了汉民族特有的宇宙观和审美情趣,认为万物有灵性,主张“天人合一”,视自然界的花草树木更是有灵性、有情感之物,所以中国人历代都有寄情花木之凤,赋予各种花木许多象征性和寓意,被人格化和神化,借以明志,寄托情思,舒展情趣。在插花中也自然视各种花材不单纯是造型的素材与表现形式美的主要物质基础,而是构思传情的语言和工具,是创造和表现意境美的重要要素。因此自古以来,插花以凡材必有意,意必吉祥为创作的中心与主题,以追求枝情花韵之美,突出花品花格的表现为最高艺术境界。

与心灵碰撞的艺术插花

中国传统插花是东方插花艺术的起源。在讲究生活品质的宋代,插花、挂画、点茶、燃香被统称为“生活四艺”。清末随着国力的衰退,传统插花艺术逐渐萧条停滞。直到20世纪80年代,这门古老的艺术形式才开始复苏。“花妙在精神,精神人莫造,寓意于物者,自得之。”虽说是崇尚自然,但中国传统插花并不是一味的模仿自然,而是作者通过对花材的观察和感受,运用花材的寓意和象征意义来创造作品,以物言志,表达作者的情感。

与心灵碰撞的艺术插花

由于中国的传统插花艺术几近失传,秦魁杰老师和同为中国插花花艺大师的王莲英老师,只能从浩若烟海的古籍和流传下来的历代绘画中,以愚公移山的精神一点一滴地挖掘整理出中国传统插花起源和发展的历史轨迹,使这门珍贵的艺术形式得以系统地展现在世人面前。

与心灵碰撞的艺术插花

古典插花

在佛教艺术传入我国以后,为盆栽造景和古典插花注入新的动力,佛殿中常有「供花」:以花皿盛载鲜花作供奉,称为皿花、堆花,在法会时常用鲜花瓣置于花□中作为「散花」,「天女散花」成为佛教艺术里浪漫的题材,再有用「瓶供」鲜花的形式,也就是现代的插花艺术了,「有献莲花供佛者,众僧以铜罂盛水,渍其茎,欲花不萎。」从简单的瓶供,至花朵的布插及瓶花的保养,逐步形成古典的插花艺术。

与心灵碰撞的艺术插花

香赏酒赏

古时的文人雅仕将插花艺术分成不同欣赏层次,有香赏、曲赏、酒赏、茶赏,「酒尝新熟后,花赏半开时。」唐诗、元曲、宋词里有大量赏花醉歌之作,宋代欧阳修曾「插花百瓶,醉饮其间。」并有诗:深红浅白宜相间,先后仍须次第栽,我欲四时携酒赏,莫教一日不花开。」好一句「莫教一日不花开」,真是一个豪情柔怀的爱花之人也!

与心灵碰撞的艺术插花

插花燃香再加上一壶清茶则雅致得多了,五代韩熙载:「对花焚香,有风味相和其妙不可言者。」古人将生活情调提升至最高境界,现时流行的插花及香薰,都承接古风,尤其是日本的花道,将唐宋风格再创新发展,形成庞大的插花艺术系统。」「四艺」中惟独「挂画」在香港是处于「式微」,一部分由西方习艺回港之人,嘲讽「绘画已死」,而香港的居所亦无太多空间布置挂画,加上多年来社会的美术资源绝大多数资助给所谓的「前卫艺术」活动,传统的书画爱好者需「自生自养」地维持创作,以求得到成绩。

与心灵碰撞的艺术插花

岁朝清供

在插花艺术的影响下,中国绘画产生了一种「清供」画,此种类似西方静物画的清供图,题材丰富:四季花木、菜蔬瓜果、奇石盆景、节庆摆设、儿童玩具、文房四宝、吉祥工艺、茶具书几,凡日常所见均能入画,画面大都以中置形式构图,在疏密聚散、高低虚实中求变化,或白描,或赋彩,各施各法。画的题材都有含意,特别是「岁朝清供图」,多会选画牡丹、梅、竹、水仙、石榴、佛手、寿石等来表达吉祥如意、富贵长寿之新春祝福,而「山家清供图」则以香炉、野蔬、茶具为主,观之令人宁心入禅。

与心灵碰撞的艺术插花

中国插花艺术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国花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在中国文明刚刚开始发芽的时候,花就与祖先的生活息息相关。无论是史前出土的陶器玉器青铜器等等,都可以看到精美的花卉纹饰雕刻在上面。中国战国时期的诗集《离骚》中有这样的话“纫秋兰以为佩”“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说明当时有采摘香花佩戴身上的时尚。以花传情,以花、朋志,赋予花卉以某种寓意,可见花卉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进入了文化领域。

与心灵碰撞的艺术插花

秦汉时期,由于社会经济的进步,插花艺术有了极大的发展,插花的雏形已经初步体现。据史书记载,西汉惠帝时,孝惠皇后将四时植花罗致室内,并安排于寝榻、几案上。可想而知,这些“四时植花“不是盆花即是插花。河北望都东汉古墓墓道壁画中绘有一个陶质圆盆,盆内均匀地插着6支小红花并置于方形几架上,形成了花材、容器、几架三位一体的形象,这是迄今为止所发现的唯一的早期中围插花。

与心灵碰撞的艺术插花

隋唐时代是我国插花艺术发展史上的兴旺时期。插花开始在宫廷中盛行。这时中国的插花艺术开始有了系统的技术手法和规定。比如说牡丹插花,每年牡丹花盛开时节,宫廷中都要举行牡丹插花会,有严格的程序和非常讲究的排场。如罗虬的《花九锡》中说:“重顶帏(障风)、金错刀(裁剪)、甘泉(浸)、玉缸(贮)、雕文台座(安置)、画图、翻曲、美醑(欣赏)、新诗(咏)。”“九锡”就是九个程序。对插花所用工具、放置场所、养护水质、几架形状以及挂画都有严格规定,还要谱曲、咏诗讴歌,再饮美酒方能尽兴。从而达到视觉、听觉多方面欣赏的效果。

与心灵碰撞的艺术插花

进入宋代

插花艺术发展到极盛时期。受理学观念影响,此时的插花艺术不只追求怡情娱乐,还特别注重构思的理性意念,以表现作者的理性意趣或人生哲理、品德节操等。花材也选用有深度寓意的松、柏、竹、梅、兰、桂、山茶、水仙等上品花木。构图突破了唐代的富丽堂皇,以“清”、“疏”的风格追求线条美。所以有人把当时的插花作品叫做“理念花”从此开始,插花形成以花品、花得寓意人伦教化的插花形式,插花艺术上升到了一种对待自然的态度,体现人的操守。这也就是花道。

与心灵碰撞的艺术插花

插花是一门艺术,同雕塑、盆景、造园、建筑等一样,均属于造型艺术的范畴。它看似简单容易,然而要真正插成一件好的作品却并非易事。在我国插花的历史源远流长,发展至今已为人们日常生活所不可缺少。中国传统插花受儒家、道教、佛教思想影响,富有中国人特有的宇宙观和审美情趣,认为万物有灵性,因而常把无语无义的花草根据其生活习性, 赋予了人的感情和生命力。

与心灵碰撞的艺术插花

借用花木抒发人的意志、愿望之时, 以花枝展情韵, 表现花品花格, 令人在击节赞叹之余, 心驰神往。古人看花是有分别的,饮酒对自然生长的花,饮茶对瓶中插花,在寄情花木中, 每朵花、每片叶都蕴涵着深长的意味。

与心灵碰撞的艺术插花

花器

宋代插花的花器,如花瓶、画盆已经是专门的造型,和日用器皿区别开来,各大窑口几乎都有生产专门用于插花的花器。当时的插花既有自由、惬意的竹筒插花、也有发古幽思的用商周鼎彝作花器的插花。插花容器的制作与改良,继五代发明占景盘后,宋朝又发明了三十一孔花盆、六孔花瓶、十九孔花插等,可视作现代插花用的剑山原型,可见当时对花枝的插置布局已有一定艺术构思。同时,宋人花架也十分考究,这大大促进了陶瓷、漆雕、术器等工艺的发展。

与心灵碰撞的艺术插花

花德

宋代的儒士总是把哲思与花木、与大自然相联系。所以,文人义士常以花材影射人格,花材多用松、柏、竹、梅、兰、桂、山茶、水仙等素雅者,表达人生抱负、理想。结构上则注重以清为精神之所在,以疏为意念之依归,体现自有纯美的意境。如以梅之傲雪凌霜、兰之幽怀若谷、竹之虚心有度、菊之玉洁冰清, 作为“四君子”;或以傲骨铮铮的青松、高风亮节的竹、刚强不屈的梅,组成“岁寒三友”,比拟文人雅士清高、孤洁的性格。将花卉赋予花德,以花寓意人伦教化,成为宋代花艺的重心。

与心灵碰撞的艺术插花

有迹可寻的插花,至少唐以前在中国已经出现,甚至有人认为是汉代就有,不管何时有的,都还相对简单,中国插花进入了普及时期,经济文化更加进步,“人文之善”是社会生活的境界、人际交往的境界,在天人合一的传统哲学观下,能体会的是静观万物,是时光的变迁。

与心灵碰撞的艺术插花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许多城市一年四季都有品种繁多的鲜花供人们选择,以满足家庭和单位各种庆典、迎客、结婚以及装点家居的需要。说到家居装点、美化环境,就不得不提及艺术插花。

与心灵碰撞的艺术插花

艺术插花就是指将剪切下来的植物的根、茎、叶、花、果作为素材,经过一定的技术(修剪、整枝、弯曲等)和艺术(构思、造型、设色等)加工,重新配臵成一件精制完美、富有诗情画意,能再现大自然美和生活美的花卉艺术品。插花艺术的起源应归于人们对花卉的热爱,通过对花卉的定格,表达一种意境来体验生命的真实与灿烂。

与心灵碰撞的艺术插花

插花看似简单容易,但要真正插成一件好的作品却并非易事。它并不是单纯的各种花材的组合,也不是简单的造型,是融生活情趣、文化知识、艺术修养为一体的一种艺术创作活动。因此,插花用心来创作花型,用花型来表达心态的一门造型艺术。

与心灵碰撞的艺术插花

艺术插花所营造的意境或模拟植物的自然生态美,或以夸张的手法表现景物或园林景观,或以事件、人物为题材进行抽象概括,在似与不似之间给人留下无尽的想象空间。插花它仿佛集各种艺术于一身给人以美感,却也表现出其悠远的意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