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心靈碰撞的藝術插花

與心靈碰撞的藝術插花

中國插花是一種古老的漢族文化現象,大多為滿足主觀與情感的需求,亦是日常生活進行娛樂的特殊方式。插花源於古代漢族民間的愛花、種花、賞花、摘花、贈花、佩花、簪花。其根本在於不斷創造新興之美,藉此宣洩內心的慾望與情緒,屬濃縮化和誇張化的生活,皆屬藝術。

與心靈碰撞的藝術插花

中國式插花特徵

東方式插花崇尚自然,講究優美的線條和自然的姿態.其構圖佈局高低錯落,俯仰呼應,疏密聚散,作品清雅流暢.按植物生長的自然形態,有直立,傾斜、彎曲和下垂等不同的插花形式。

與心靈碰撞的藝術插花

象徵意義

中國插花深受儒家、道教、佛教思想及封建倫理道德的影響,形成了漢民族特有的宇宙觀和審美情趣,認為萬物有靈性,主張“天人合一”,視自然界的花草樹木更是有靈性、有情感之物,所以中國人歷代都有寄情花木之鳳,賦予各種花木許多象徵性和寓意,被人格化和神化,藉以明志,寄託情思,舒展情趣。在插花中也自然視各種花材不單純是造型的素材與表現形式美的主要物質基礎,而是構思傳情的語言和工具,是創造和表現意境美的重要要素。因此自古以來,插花以凡材必有意,意必吉祥為創作的中心與主題,以追求枝情花韻之美,突出花品花格的表現為最高藝術境界。

與心靈碰撞的藝術插花

中國傳統插花是東方插花藝術的起源。在講究生活品質的宋代,插花、掛畫、點茶、燃香被統稱為“生活四藝”。清末隨著國力的衰退,傳統插花藝術逐漸蕭條停滯。直到20世紀80年代,這門古老的藝術形式才開始復甦。“花妙在精神,精神人莫造,寓意於物者,自得之。”雖說是崇尚自然,但中國傳統插花並不是一味的模仿自然,而是作者通過對花材的觀察和感受,運用花材的寓意和象徵意義來創造作品,以物言志,表達作者的情感。

與心靈碰撞的藝術插花

由於中國的傳統插花藝術幾近失傳,秦魁傑老師和同為中國插花花藝大師的王蓮英老師,只能從浩若煙海的古籍和流傳下來的歷代繪畫中,以愚公移山的精神一點一滴地挖掘整理出中國傳統插花起源和發展的歷史軌跡,使這門珍貴的藝術形式得以系統地展現在世人面前。

與心靈碰撞的藝術插花

古典插花

在佛教藝術傳入我國以後,為盆栽造景和古典插花注入新的動力,佛殿中常有「供花」:以花皿盛載鮮花作供奉,稱為皿花、堆花,在法會時常用鮮花瓣置於花□中作為「散花」,「天女散花」成為佛教藝術裡浪漫的題材,再有用「瓶供」鮮花的形式,也就是現代的插花藝術了,「有獻蓮花供佛者,眾僧以銅罌盛水,漬其莖,欲花不萎。」從簡單的瓶供,至花朵的布插及瓶花的保養,逐步形成古典的插花藝術。

與心靈碰撞的藝術插花

香賞酒賞

古時的文人雅仕將插花藝術分成不同欣賞層次,有香賞、曲賞、酒賞、茶賞,「酒嘗新熟後,花賞半開時。」唐詩、元曲、宋詞裡有大量賞花醉歌之作,宋代歐陽修曾「插花百瓶,醉飲其間。」並有詩:深紅淺白宜相間,先後仍須次第栽,我欲四時攜酒賞,莫教一日不花開。」好一句「莫教一日不花開」,真是一個豪情柔懷的愛花之人也!

與心靈碰撞的藝術插花

插花燃香再加上一壺清茶則雅緻得多了,五代韓熙載:「對花焚香,有風味相和其妙不可言者。」古人將生活情調提升至最高境界,現時流行的插花及香薰,都承接古風,尤其是日本的花道,將唐宋風格再創新發展,形成龐大的插花藝術系統。」「四藝」中惟獨「掛畫」在香港是處於「式微」,一部分由西方習藝回港之人,嘲諷「繪畫已死」,而香港的居所亦無太多空間佈置掛畫,加上多年來社會的美術資源絕大多數資助給所謂的「前衛藝術」活動,傳統的書畫愛好者需「自生自養」地維持創作,以求得到成績。

與心靈碰撞的藝術插花

歲朝清供

在插花藝術的影響下,中國繪畫產生了一種「清供」畫,此種類似西方靜物畫的清供圖,題材豐富:四季花木、菜蔬瓜果、奇石盆景、節慶擺設、兒童玩具、文房四寶、吉祥工藝、茶具書幾,凡日常所見均能入畫,畫面大都以中置形式構圖,在疏密聚散、高低虛實中求變化,或白描,或賦彩,各施各法。畫的題材都有含意,特別是「歲朝清供圖」,多會選畫牡丹、梅、竹、水仙、石榴、佛手、壽石等來表達吉祥如意、富貴長壽之新春祝福,而「山家清供圖」則以香爐、野蔬、茶具為主,觀之令人寧心入禪。

與心靈碰撞的藝術插花

中國插花藝術源遠流長,博大精深,是中國花文化重要的組成部分。在中國文明剛剛開始發芽的時候,花就與祖先的生活息息相關。無論是史前出土的陶器玉器青銅器等等,都可以看到精美的花卉紋飾雕刻在上面。中國戰國時期的詩集《離騷》中有這樣的話“紉秋蘭以為佩”“制芰荷以為衣兮,集芙蓉以為裳”,說明當時有采摘香花佩戴身上的時尚。以花傳情,以花、朋志,賦予花卉以某種寓意,可見花卉在春秋戰國時期就已經進入了文化領域。

與心靈碰撞的藝術插花

秦漢時期,由於社會經濟的進步,插花藝術有了極大的發展,插花的雛形已經初步體現。據史書記載,西漢惠帝時,孝惠皇后將四時植花羅致室內,並安排於寢榻、几案上。可想而知,這些“四時植花“不是盆花即是插花。河北望都東漢古墓墓道壁畫中繪有一個陶質圓盆,盆內均勻地插著6支小紅花並置於方形幾架上,形成了花材、容器、幾架三位一體的形象,這是迄今為止所發現的唯一的早期中圍插花。

與心靈碰撞的藝術插花

隋唐時代是我國插花藝術發展史上的興旺時期。插花開始在宮廷中盛行。這時中國的插花藝術開始有了系統的技術手法和規定。比如說牡丹插花,每年牡丹花盛開時節,宮廷中都要舉行牡丹插花會,有嚴格的程序和非常講究的排場。如羅虯的《花九錫》中說:“重頂幃(障風)、金錯刀(裁剪)、甘泉(浸)、玉缸(貯)、雕文臺座(安置)、畫圖、翻曲、美醑(欣賞)、新詩(詠)。”“九錫”就是九個程序。對插花所用工具、放置場所、養護水質、幾架形狀以及掛畫都有嚴格規定,還要譜曲、詠詩謳歌,再飲美酒方能盡興。從而達到視覺、聽覺多方面欣賞的效果。

與心靈碰撞的藝術插花

進入宋代

插花藝術發展到極盛時期。受理學觀念影響,此時的插花藝術不只追求怡情娛樂,還特別注重構思的理性意念,以表現作者的理性意趣或人生哲理、品德節操等。花材也選用有深度寓意的松、柏、竹、梅、蘭、桂、山茶、水仙等上品花木。構圖突破了唐代的富麗堂皇,以“清”、“疏”的風格追求線條美。所以有人把當時的插花作品叫做“理念花”從此開始,插花形成以花品、花得寓意人倫教化的插花形式,插花藝術上升到了一種對待自然的態度,體現人的操守。這也就是花道。

與心靈碰撞的藝術插花

插花是一門藝術,同雕塑、盆景、造園、建築等一樣,均屬於造型藝術的範疇。它看似簡單容易,然而要真正插成一件好的作品卻並非易事。在我國插花的歷史源遠流長,發展至今已為人們日常生活所不可缺少。中國傳統插花受儒家、道教、佛教思想影響,富有中國人特有的宇宙觀和審美情趣,認為萬物有靈性,因而常把無語無義的花草根據其生活習性, 賦予了人的感情和生命力。

與心靈碰撞的藝術插花

借用花木抒發人的意志、願望之時, 以花枝展情韻, 表現花品花格, 令人在擊節讚歎之餘, 心馳神往。古人看花是有分別的,飲酒對自然生長的花,飲茶對瓶中插花,在寄情花木中, 每朵花、每片葉都蘊涵著深長的意味。

與心靈碰撞的藝術插花

花器

宋代插花的花器,如花瓶、畫盆已經是專門的造型,和日用器皿區別開來,各大窯口幾乎都有生產專門用於插花的花器。當時的插花既有自由、愜意的竹筒插花、也有發古幽思的用商周鼎彝作花器的插花。插花容器的製作與改良,繼五代發明佔景盤後,宋朝又發明了三十一孔花盆、六孔花瓶、十九孔花插等,可視作現代插花用的劍山原型,可見當時對花枝的插置佈局已有一定藝術構思。同時,宋人花架也十分考究,這大大促進了陶瓷、漆雕、術器等工藝的發展。

與心靈碰撞的藝術插花

花德

宋代的儒士總是把哲思與花木、與大自然相聯繫。所以,文人義士常以花材影射人格,花材多用松、柏、竹、梅、蘭、桂、山茶、水仙等素雅者,表達人生抱負、理想。結構上則注重以清為精神之所在,以疏為意念之依歸,體現自有純美的意境。如以梅之傲雪凌霜、蘭之幽懷若谷、竹之虛心有度、菊之玉潔冰清, 作為“四君子”;或以傲骨錚錚的青松、高風亮節的竹、剛強不屈的梅,組成“歲寒三友”,比擬文人雅士清高、孤潔的性格。將花卉賦予花德,以花寓意人倫教化,成為宋代花藝的重心。

與心靈碰撞的藝術插花

有跡可尋的插花,至少唐以前在中國已經出現,甚至有人認為是漢代就有,不管何時有的,都還相對簡單,中國插花進入了普及時期,經濟文化更加進步,“人文之善”是社會生活的境界、人際交往的境界,在天人合一的傳統哲學觀下,能體會的是靜觀萬物,是時光的變遷。

與心靈碰撞的藝術插花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許多城市一年四季都有品種繁多的鮮花供人們選擇,以滿足家庭和單位各種慶典、迎客、結婚以及裝點家居的需要。說到家居裝點、美化環境,就不得不提及藝術插花。

與心靈碰撞的藝術插花

藝術插花就是指將剪切下來的植物的根、莖、葉、花、果作為素材,經過一定的技術(修剪、整枝、彎曲等)和藝術(構思、造型、設色等)加工,重新配臵成一件精製完美、富有詩情畫意,能再現大自然美和生活美的花卉藝術品。插花藝術的起源應歸於人們對花卉的熱愛,通過對花卉的定格,表達一種意境來體驗生命的真實與燦爛。

與心靈碰撞的藝術插花

插花看似簡單容易,但要真正插成一件好的作品卻並非易事。它並不是單純的各種花材的組合,也不是簡單的造型,是融生活情趣、文化知識、藝術修養為一體的一種藝術創作活動。因此,插花用心來創作花型,用花型來表達心態的一門造型藝術。

與心靈碰撞的藝術插花

藝術插花所營造的意境或模擬植物的自然生態美,或以誇張的手法表現景物或園林景觀,或以事件、人物為題材進行抽象概括,在似與不似之間給人留下無盡的想象空間。插花它彷彿集各種藝術於一身給人以美感,卻也表現出其悠遠的意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