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某國外時尚品牌
發佈了一個宣傳片,
一個亞裔模特拿著筷子在吃意大利食物,
但使用的方式卻引起了質疑。
不同文化之間,
應該做到平等、尊重,
你可以不懂,
但是請尊重中國文化!
筷子代表著啟迪、傳承、
明禮、思念、睦鄰、守望和感恩,
一雙筷子,
承載了中國人千年的情感。
一雙筷子,萬種美味,
拿在手裡,烙在心上,
包含了一種有滋有味的幸福生活。
撥、挑、扒、拌、撮、戳、撕
……
每一次不經意間的使用,
都是一次對生命和食物的敬意。
當第一次嚐到
長輩用筷子蘸來的味道時,
我們便對味覺有了最初的記憶。
當第一次耐心地
向父母學習使用筷子時,
夾起飯菜時便意味著一種傳承。
當大家圍坐一起,
擺好碗筷,準備吃飯時,
懂得先等長輩動筷之後才跟著拿起筷子。
當歸家的你用筷子
挑起那熟悉的食物時,
吃到的是一種無法言喻的思念之情。
當鄰里親朋舉杯執箸,
相互敬酒夾菜時,
不用多言,不用寒暄,
一切盡在融洽中。
從生疏到熟練,
從拿起到放下,
這是一種耳濡目染,
這是一種言傳身教,
這是一種中國人無法割捨的情懷。
作為中國人,
我們更應該明白“一雙筷子的含義”。
筷子是如何誕生的
民以食為天,吃是一種文化。
西方人習慣用刀叉吃飯,刀叉作為餐具的歷史並不太長,西方學者認為,是16世紀開始的,到18世紀末,它們才成為餐桌上必不可少的用具。
相比之下,中國的筷子文明史顯然長得多。
餐具的使用與飲食文化密切相關,筷子的出現顯然與“食不厭精”分不開,食物精細加工之後,成為小塊,才可以用筷子。
中國是筷子的發源地,因熟食燙手,因運而生。
關於筷子最早是如何發明的已無法查證,在民間則分別有姜子牙、妲己、大禹制筷的傳說。
筷子,古時稱作“箸”。先秦祭祀時,常在煮熟的食物上,插一雙竹筷,以便祖先享用。
煮和者,在古代是同一個字,於是祖先形象地創造了——箸。
我國至少在商代已有筷子,《韓非子·喻老》載:“昔者紂為象箸,而箕子怖。”
商紂王使用象箸進餐,箕子看了很是擔憂,因為他認為用象箸進餐,配套的餐具必須是“犀玉之杯”,食物必須是“旄、象、豹胎”,衣著必然是“錦衣九重”,住房是“高臺廣室”
“聖人見微以知萌,見端以知末”,這是成語“見微知著”的來歷。
我國南方對竹,北方多木,故竹木為最原始的材質,後來有用金屬、陶瓷甚至象牙等名貴材料製作的筷子。
在古代名貴的筷子始終是權力和財富的象徵。
唐玄宗曾獎勵丞相宋璟的一雙金筷,說“非賜汝金,蓋賜卿以箸,表卿之直耳”,這也就是“賜箸表直”的典故。
筷子在四到六世紀之間,從中國經朝鮮半島傳到日本,現在中日韓三國都保持用筷的傳統。
相較而言日本的筷子短,且末端為細尖狀,韓國則使用金屬製筷子。
筷子背後的文化
筷子不但是中式餐桌上必備的餐具,也是象徵中華文明的一種符號。
經過長期的發展,筷子逐漸形成頭圓尾方的外觀,暗合“天圓地方”之意,方形為坤卦,圓形為乾卦。
乾為天,民以食為天,由此而來。手拿筷柄,用筷頭夾菜,坤在上乾在下,代表地天泰卦,和順通達。
筷子是兩根,為何要稱為一雙?
其實這是太極和陰陽的理念,太極是一,陰陽是二;一就是二,二就是一;一中有二,合二為一。
使用過程中,兩根相互配合,一中有二,二者合一,突顯一個“和”字,這是屬於中國人的哲學。
筷子標準長度為七寸六分,代表人有七情六慾。
七情是喜、怒、哀、懼、愛、惡、欲,六慾是眼、耳、鼻、舌、身、意之慾。
中國的筷子,每一雙都不簡單。我們每天用的筷子裡都有信仰,舉手投足都是理念、智慧。
中國筷子使用禮儀
中國乃禮儀之邦,注重禮數,筷子就是餐桌上“禮”的象徵,筷子的拿捏方式、擺放方向都成了家教的象徵。
蔡元培先生曾說過,“一個在中餐場合優雅使用筷子的人,離開餐桌的時候,他成為君子的概率是極高的。”
筷子的正確拿法是大拇指和食指拿住筷子上端。
另外三個手指自然彎曲,一根動,一根從動,極好的運用了槓桿原理。
筷子一定要放整齊,不要長短不一的放在餐桌上;
不可將筷子在各碟菜中來回移動或在空中游弋,在菜盤上來回的轉而卻又不夾菜;
筷子不能插在飯碗裡;不要用筷子隨意敲打碗碟;
圍坐一桌吃飯,不只是自己吃飯,還要照顧別人的感受,給人夾菜用公筷;
晚輩要等長輩先動筷等等……
這一雙小小筷子的用法,就能夠看到深厚的文化禮儀。
筷子不僅代表禮儀,還隱含寓意。
自古以來,親朋好友之間,就有互送筷子祝賀的禮俗。
兩根筷子在一起,象徵“雙木即成林,相伴到永遠”,所以在婚禮中總少不了紅筷子,寓意珠聯璧合,早生貴子。
幾千年,中國人的親情、友情、愛情,都能在這輕輕的一雙筷子裡,窺得一二。
為什麼要用筷子?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答案。
它很平凡,每天默默參與著我們的生活,但它從不簡單,因為它,串聯起了中國人的人生百態。
莫道筷箸小,日日伴君餐;
千年歲月史,盡在雙筷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