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亡時稅收不到1200萬兩白銀,清沒統一全國就4000萬說法準確嗎?

明朝根本不存在所謂只收到1200萬白銀的說法,1200萬那單純指的是直接白銀收入,但是明存在大量的非白銀收入,其中很多非白銀收入實際上也是摺合成白銀的,只是不在1200萬左右的總盤子裡面。

明亡時稅收不到1200萬兩白銀,清沒統一全國就4000萬說法準確嗎?

圖:明代張居正一條鞭法改革,就是將原來的田賦、徭役、雜稅都折成銀兩,那麼之前銀兩肯定只佔總賦稅的一部分。

比如說遼東鎮的收入,就包括屯田糧食27.9萬石,山東民運布匹320000兩折15.9萬兩白銀徵收,京運白銀41萬兩,只有這41萬是計入的1200萬兩總盤子內。

明朝農民最大的壓迫是三餉,但是三餉時間很短,更要命的是民運,河北、山西、陝西三省要為邊界駐軍提供幾百萬石糧食,而且還只能依靠成本高昂的陸運,還有從漢中一路牛車到酒泉的神奇路線,幾百年下來苦不堪言,這一兩銀子的稅都沒有,但是壓力比正常的現金稅都高。

明亡時稅收不到1200萬兩白銀,清沒統一全國就4000萬說法準確嗎?

圖:漢中到酒泉單程2500裡,往返路程要5000裡,相當於半個長征。京杭大運河的漕運還比這稍微短一點,而且是水運,一個船伕可以運十倍於馬伕的物資。

明朝總的財政收入是一千多萬白銀、兩三千萬糧食和千萬左右的布匹,清朝接收以後整個財政體制大整理,取消了很多折變轉運的稅收,更多徵收現金稅,只保留了很小部分的直接糧食收入,所以顯得收入高了。實際上清朝的稅收,尤其是依附在稅收基礎上的民運等壓力巨大的徭役大大緩解,四千萬稅收其實比明朝的負擔更輕。

明亡時稅收不到1200萬兩白銀,清沒統一全國就4000萬說法準確嗎?

圖:歷代稅法不管怎麼變,都沒法直接變出糧食錢財來,所以改的核心不過是誰來提供國家運行所需要的物資。而這點也很明確,都是隨著貴族官紳持續逃稅,負擔轉嫁到最窮的貧農身上。歷代中期財政改革都是想要向貴族官紳要錢,然後被他們反對推翻。清代的區別是攤丁入畝、官紳一體納糧當差、火耗歸公這些損害貴族官紳利益的措施堅持的比較久,而不是什麼打擊或不打擊商人。不是有大貴族、大官僚支持者,當不上皇商、官商,商人他能做大嗎?官府再打擊也只打擊沒人支持的小商小販,不會打擊自家。

明亡時稅收不到1200萬兩白銀,清沒統一全國就4000萬說法準確嗎?

圖:清代能多堅持向貴族官紳要錢,不是靠官員的道德節操,而是因為清朝是靠滿族自身武力建立統治,維護好八旗軍的鐵桿莊稼就能保住政權,所以對鎮壓地方官員反抗更敢下手。而其他朝代靠地方文官、鄉紳建立統治,沒法反抗自己的力量基礎,於是政策荒廢更快。


喜歡的的觀眾姥爺,順手點個關注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