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場潛規則:那些混得好的人,都有自己的鐵飯碗

職場潛規則:那些混得好的人,都有自己的鐵飯碗

01.為什麼我沒去找份穩定的工作?時代變了,滋生穩定的「土壤」沒了

每次回家,老派父母們都會給我們個建議:找份穩定的工作多好啊。

你想找個穩定的工作麼?

反正我想。

互聯網行業變化太快,成就你的,也會很快束縛你,我身處迭代極快的新媒體行業,短短四五年,見證了公眾號的繁榮,見證了今日頭條的崛起,正經歷抖音的爆火....接下來,會怎樣?反正我不知道。

說實話,非常沒有安全感,錢賺著賺著就沒了。

那我為什麼沒去找份穩定的工作?

第一:越相對穩定的工作,越不賺錢。

相對來說,越穩定的工作,越賺不到錢。先別噴,我說的是大概率事件。畢竟這才符合商業規律和競爭法則。

所以,在我大學最焦慮,最不知道幹嘛的時候,我也沒有選擇找份穩定的工作老實過日子,因為我是個窮孩子,窮孩子最不該找的就是穩定的工作,否則大概率又是一生貧窮,將來做孩子的窮爸爸。

第二:父母們雖然沒錯,但時代變了。

時代變快=競爭加劇=不可能存在穩定的工作

這裡面的邏輯是什麼?父母那一輩,甚至再往前推,時代進程沒那麼快,這就導致,一個工廠、一個企業老老穩穩的經營個半輩子是沒問題的,於是裡面的員工自然也可以安安穩穩的工作到退休。

因此,你可以跟父母說:如今就是我想安穩的工作,公司也不同意啊,就算我們公司同意,我的竟品公司也不同意啊,它們天天琢磨怎麼幹掉我們。就算我們公司和竟品公司都同意,時代也不同意啊,一個行業隨時變天,整個都被科技進步和商業模式迭代連鍋端,日子不好安穩著過啊。

沒有哪一家企業是安全的,都是隨時死掉,一家公司死掉的速度越來越快,即便它是行業前幾,即便它百億規模。

創業者在公司快死掉的時候,活下去是他唯一的目標,「幹掉一部分不賺錢的業務+幹掉一部分不賺錢的員工」,是他讓公司活下去的手段,你也想活,他也想活,這時候就看誰說了算了。

所以告訴你媽,這個時代,穩定的工作不存在了,因為滋生穩定工作的「土壤」沒了。

滋生穩定穩定的「土壤」就是穩定存活的企業,穩定存活的企業也不存在了,因為滋生穩定企業的「土壤」沒了——時代變了——我們不得不更新一下自己的工作觀了。

職場潛規則:那些混得好的人,都有自己的鐵飯碗


02.不僅員工可能死於穩定,公司也會死於穩定

穩定意味著舒適區,舒適區裡,人的成長趨於停滯。成長是反人性的,真正能自我驅動是少數,大部分人的成長需要外部環境的壓力,即把自己放置於充分競爭的環境裡。

公司也是一樣,但換到公司時,很多創業者卻容易忽略,反而追求穩定。很多創業者,苦於人員流動過大,想各種辦法搞穩定,不少老闆以離職率超低為榮。

但現實是:很多公司,也死於穩定。

時代變化很快,行業一年一變天,業務隨之調整,再加上公司發展階段的不同,需要的員工能力也在變化,所有這些因素都指向一個結果:公司應該保持合理的人員流動,有進有出,動態平衡。

很多公司穩定,但穩定的如一潭死水。

很多公司都快穩定死了,老闆才發現公司不是穩定,而是僱傭了很多不合適的人,甚至養了很多領薪水不幹活的人,於是才不得不去做人員調整。

穩定不是目的,它只是手段。

很多老闆犯這個錯誤無非兩個原因:

第一:心累懶得換。

我自己創業後發現,管理非常耗人,比管理更耗人的是換人,換人你首先得跟你要拿掉的人談,甚至還要跟相關的人談,然後你要提前招聘,招聘更煩,你要頻繁的面試,然後還不一定找到一個更適合的人。

這個過程,兩個字:心累。

懶得換,這就是很多老闆明明發現一個崗位上的人沒那麼合適也不去換的原因。

第二:老闆老好人。

前段時間約了個同學吃飯,他現在創業,聊到曾經待過的一家公司,他說:

當時我都替老闆著急,公司裡這120個人,要我是老闆,至少幹掉50%的人,都幹嘛呢一個個的,每天一到6:25你就看到很多人開始收拾包,6:30一到,一個個就提個包走了。我不是鼓勵加班,但你倒是把工作做好啊,一個個就知道開會表態,但每個季度績效爛得一塌糊塗,公司6個部門,年底只有一個部門完成年初目標,這些人留著幹嘛還,尤其是那幫老員工,除了會在朋友圈秀努力給老闆看,也沒別的能耐了。

同學說的這家公司,老闆是個脾氣好得不行的中年女性,仁慈的像所有員工的母親:你績效不達標,只要開會的時候,多發點誓,多表表態,講講困難,老闆一心軟就過去了,甚至還給你點鼓勵。

這還導致一個更嚴重的後果:公司留不住牛人,因為這樣的環境不適合牛人建功立業,所以公司僅有的人員流動,基本都是牛人主動離職,幾乎沒有被開掉的。一個創業公司,硬生生活出了大國企的氣質。

職場潛規則:那些混得好的人,都有自己的鐵飯碗


03.讓員工流動「常態化」,老闆們應該更勤一點狠一點

所有老闆都應該更勤更狠一點,讓員工流動「常態化」,別憋什麼大招,發現一個不行,就馬上換一個,發現一個項目沒希望,就趕緊砍了它。

這件事上的不夠勤不夠狠,不僅是對公司的不負責,也是對員工的不負責。

你要記住,因為你懶惰或仁慈,讓他在不適合、不能創造業績、不能成長的崗位上得過且過的混日子,不是於他有恩,而是於他有仇,你相信我:

「有一天,他們會恨你,也會恨你的公司。」

如果沒有,是因為時間還不夠長,他們還沒意識到這件事終究是對自己不利,而你的公司根本不可能「養他們一輩子」,等你不得不換掉他們時,或者等你的項目、公司倒下以至於他們不得不另謀出路時,他們會說你無能。

讓員工流動「常態化」,即加速人才在市場上的「流動速度」和「匹配頻率」,這樣的最終結果是對每個公司和每個人都更有利。

01你覺得項目不行,有可能不是真的不行,你換幾個人來,做沒準兒就起死回生了。

02 你覺得員工不行,有可能不是真的不行,他換幾個地方,找到適合自己發光的地方,可能會大放異彩。

讓每一顆種子,在對的土壤上茁壯成長。反之亦是。

職場潛規則:那些混得好的人,都有自己的鐵飯碗


04.那些混得好的人,都有自己的鐵飯碗

2018年那個春節,我過得很糾結,一面是興奮,一面是擔憂。

當時我做出了離職的決定,拋掉了副總裁的職位,拋掉了一個行業有影響力的平臺的扶持,自己出去做。

過去幾年,我一直期待自己創業的那一天,但我也實在沒創業經驗,所以一方面很興奮,自己終於有勇氣做出這個決定,另一方面又很擔心,沒有那個職位,沒有那樣的平臺幫我了,我還行不行?

最終我選擇硬著頭皮走下去,我有個底氣:即使我一年後創業失敗,再找一份年薪50萬的工作並沒有那麼難。

所以我放手去做了。

然後一年過去了。雖然現在還很小、還很難、更遠算不上成功,但至少我還沒死,並且有了一個小小的團隊。

回看當初,曾經我的擔心是不對的,不是不該擔心,而是擔心錯了東西。

為什麼呢?

因此一個詞:虛實。

職場潛規則:那些混得好的人,都有自己的鐵飯碗


2016年準備換工作,每次面試我就特別關心:

「請問能給我什麼title?」

如果你給我高級編輯、新媒體主管、新媒體運營經理之類的,那都免談,因為我已經是新媒體運營經理了。那時候真的特別注重這個,而且還會假想出很多外部評價。

回首過往,只想罵自己一句「傻逼虛榮」。

很多人都如此虛榮過,費盡心機,輾轉跳槽,追逐什麼主管、總監、副總裁、總裁等各種虛頭巴腦的東西。

很多人對外做介紹時、出現在海報上時,也喜歡給自己羅列一大堆標籤,XXX第一人,XXX達人,XXX狂人,曾擔任XXX。

這些title,本質上是沒有力量的,是一個人沒實力、不自信卻又很虛榮的表現。

職場潛規則:那些混得好的人,都有自己的鐵飯碗


我曾追逐過那樣的東西,所以2017年我有了個副總裁的title,寫文章時也在標題里加過「90後副總裁」「畢業兩年半做到副總裁」。

副總裁,title是真的,但背後是虛的,我80%的時間都在寫課和講課。

什麼是「實」的,是真正有力量的?

比如給公司賺錢的能力。

我用「90後副總裁年薪50萬」這個title寫文章時,有用戶留言:這是什麼副總裁?年薪才50萬?真夠低的。

讀者眼睛是雪亮的,「副總裁」這個title是沒有力量的,你也叫「副總裁」,別人也叫「副總裁」,你年薪50萬,人家年薪500萬,你管仨人,人家底下300人都不止。

為什麼?人家能為公司一年賺幾個億。

所以你要敬畏背後的東西。

畢竟這年頭,老闆們學聰明瞭,你要什麼給你什麼,不就是一個title麼,你想要,我給你。所以你看,現在大大小小的互聯網公司裡,總監、副總裁遍地都是,領導比員工都多。

再反過來說,我不算牛逼,但畢業兩年多混到那樣,至少不也算差,至少老闆還願意給我這麼一個title,也沒隨便給別人,為什麼?

同上。老闆願意給我個「虛」的東西滿足我,是因為我有「實」的東西滿足他,即我有幫他賺錢的能力,一年給公司貢獻一千多萬收入。

什麼是真正的鐵飯碗?

很多人在職場上追求title,各種title往身上掛,殊不知,行情不好的時候,先幹掉的就是你。

為什麼?因為你沒搞明白「title的名頭」和「title背後的力量」。

你的一切價值,來自於你是一個高素質的人才,來自於你能為公司賺到錢,而且能持續的創造價值,這是你能領高工資、且一直能領高工資的原因,而不是因為你是「總監」或「副總裁」。

我在第一個部分講到了「土壤」,現在我要說:「虛名」一文不值,「土壤」才是力量,才是你的鐵飯碗。

什麼是「土壤」?就是「title背後的力量」。

要培養「土壤」,而不是追逐「虛名」。

比如我不再在乎自己是小編、新媒體運營經理、內容副總裁還是自媒體人等等,我一心培養自己的寫作和傳播能力,這就是「土壤」,有了這個實的東西,我就可以不用怕沒飯吃,不用怕沒錢賺。

我也不再怕什麼公眾號衰落,衰就衰唄,因為我知道這個世界總歸需要優質內容,公眾號完蛋後,必然有別的再長出來,到時候我依靠「土壤」可以讓自己再長出來。

如果沒長出來呢?那就說明「土壤」沒培育好。

公眾號長出來時,很多傳統媒體人大喊日子不好過,為什麼?因為這些人在那個位置上時,沒有花大力氣培育能讓自己長盛不衰、駕馭變化的「土壤」,不信你盤點一下,公眾號的頭部公司裡,有多少是曾經的傳統媒體人在主導著,這些人就是培育好「土壤」的那批人。

曾經我朋友跟我說:我在這個行業做銷售,過幾年這個行業不行了怎麼辦?我說,「你不是一個名銷售,你是一個掌握談判銷售能力的人」,這個行業死了,你不會死,你會在另一個行業裡活下去。

05.忘記短期穩定,追求持久繁榮,個人發展如企業,要有戰略耐性

曾經我們追求一家公司的鐵飯碗,如今我們追求個人能力的鐵飯碗。

前者是短期思維,聚焦當下的穩定。

後者是長期思維,著眼持久的繁榮。

如果把自己的一生當做一個公司來經營的話,我們不妨先思考:一個企業如何持久繁榮,成為千萬個企業中長盛不衰的明星公司?

不同企業不同玩法,

未來的結局也註定不同:

比如阿里:

2016 年 6 月 14 日上午,馬雲在阿里投資者大會上,面對 200 多位全球投資者和分析師,發表了近 4000 字的演講,聊阿里的野心、遠景、使命,以及被刷屏了的「馬雲說假貨質量超正品」。

演講中馬雲這樣回答了上面的問題:

永遠要想下一個 10 年要做什麼,因為任何互聯網模式可能都不能繁榮超過 3 年。所以,馬雲把阿里的業務做成矩陣,輪流上陣,讓旗下每個業務板塊輪流繁榮三年。

馬雲說,阿里雲應該在 2019 年收穫,菜鳥應該在 2023 年,這些都是阿里巴巴10 年前種下的種子。

馬雲用這種方式讓阿里持續繁榮,所以他敢有「2020 年阿里將成為世界第五大經濟體」的野心和自信。

比如聯想:

和阿里著眼於未來的佈局相反,聯想曾試圖集中資源在手機市場。

2016年,楊元慶在接受採訪時說:聯想 PC 不但是全球 NO.1,而且還有5%以上的淨利潤,如果聯想智能機的市場份額能像 PC 一樣(20%),那就是快1000 億美元。

那時候的楊元慶仍然把聯想集團業績增長的希望放在智能機上,而且集中投入了很多資源,而當時全球智能機的銷量增速已經明顯下降。

比如亞馬遜:

亞馬遜 CEO 貝佐斯說過:你犯的錯誤的大小需要隨著公司的發展壯大而變大。如若不然,你就無法進行相應的創新,就無法推動公司更快的向前發展。

我第一次聽到這句話的時候感到震撼。

細想一下,其實他是在講「長期思維」,如果你想未來領先別人,你必須要自斷穩定,不停的往舒適區外闖,用創新的先發優勢及其核心競爭力去做一個領頭羊,而創新某種程度上就是大膽的試錯。貝佐斯的意思大概就是這樣。

任正非說過,大機會時代,要有戰略耐性。

人如企業,且人的生命比大部分企業的壽命更長,與其追求短期穩定,不如追求持久繁榮,這就要求你在個人發展中也要有戰略耐性。

比如找工作的時候:

一份穩定的工作月薪8000,一份充滿挑戰的工作月薪 5000,怎麼選?不認真想,選後者肯定是找罪受、自虐。但是,每一個選擇,一要看未來的發展。那份穩定的工作是不是有前景?是不是能讓你不斷成長?

你應該問:哪份工作中重複性工作佔比大?哪份工作可以一直保持較好的新知識、新技能增長?這份工作是否能幫我找到更好的下一份工作?

每一份工作都不求當下穩定,而是看它能否培養你的未來競爭力。

比如工作過程中:

我們是否有這種意識——把標準化的機械性、重複性工作以最快的速度做完,剩下的時間死磕那些非標準性、可以無限逼近完美的工作。

當然,工作性質不能這麼極端的劃分,但它總有傾向性,我們也要有傾向性。為下一步做準備。

比如在一個工作崗位上:

做什麼、怎麼做、怎麼做的更好,這三個哪個最重要?

我們總以為「做什麼」是顯而易見的工作職責,當然每天要想的是「怎麼做」和「怎麼做的更好」。但其實當我們做到一定水準的時候,我們應該更多的思考「做什麼」,即打破固有的思維看看再做些什麼、在崗位的要求外我們還要再做些什麼等。

怎麼做和怎麼做的更好是技巧,「做什麼」是格局,是戰略思考,是為下一步做準備。

最後總結一下:

時代變化越來越快,滋生穩定的土壤沒了,穩定的工作也越來越少,對自己最大的殘忍就是讓自己追求穩定。如果這個時代有鐵飯碗,那必定不是一個企業的一個崗位,而是你不斷迭代的個人能力,是你隨時離開的能力,鐵飯碗不是在一個地方吃一輩子,而是走到哪個地方都有飯吃。

混得好的人,都有自己的鐵飯碗,這樣的人會換公司,換平臺,但他們絕不可能失業。因為他們佔據的不是一項能力外化的崗位title,而是掌握的一項能力的最內核,於是這項能力外化出來的崗位不管以什麼樣的形式在改變和創新,他都能「隨風而變」,讓自己依靠「土壤」再長出來。

做到以上,需要一個人有極強的戰略耐性。戰略能力是最重要的能力,而耐心則是成就任何事業的必備品質

職場潛規則:那些混得好的人,都有自己的鐵飯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