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歷史,明心智,論王莽改制與光武中興

讀歷史,明心智,論王莽改制與光武中興

漢武帝死後,昭帝、宣帝相繼即位,他們繼續推行"輕徭薄賦"、"與民休息"政策,出現了所謂的"昭宣中興",使漢帝國的輝煌興盛又延續了幾十年。但宣帝以後,西漢王朝就逐步衰落。再歷經五代後,在公元8年被王莽篡奪皇位。

讀歷史,明心智,論王莽改制與光武中興

王莽陵老鵰像

王莽本為外戚,但他為人謙恭有禮,長於結交社會賢達與俊傑,又精通經學,為一時人望之所寄。王莽對《周禮》情有獨鍾,幾乎是言必稱三代,行必據《周禮》。在外戚集團的相互爭鬥中,王莽佔據上位,受封為大司馬,賜為"安漢公",為他奪取皇位奠定了基礎。公元8年,王莽以禪讓形式奪得帝位,改國號為"新",是為新朝。

讀歷史,明心智,論王莽改制與光武中興

制定周禮

王莽所接手的劉姓天下,已經面臨崩潰決裂的境地,土地兼併十分嚴重,社會動盪不安,各種矛盾十分尖銳。為了鞏固政權,王莽採取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史稱王莽改制。王莽改制最重要的措施是實施土地國有,禁止奴婢買賣。為了制止商人地主兼併土地,王莽恢復井田制,把全國土地收歸國有,再分配給無土地的農民。同時,定奴婢為"私屬",禁止買賣。此措施不僅遭到佔有大片土地的大地主的反對,也遭到小土地所有者的抵制,禁止奴婢買賣也成了空言,最後不得不取消。此外,王莽還實行國營政策,由國家設專官掌控工商各業,經營酒、鹽、鐵、冶銅鑄錢等各種事關國計民生的事業,也受到商人及民眾的抵制。

讀歷史,明心智,論王莽改制與光武中興

王莽時期鑄幣錢模

王莽改制脫離實際,最終避免不了失敗的命運。公元23年,王莽政權在各地農民起義、地主武裝的反抗中覆亡。 在各路反對勢力中,有個叫劉秀的大地主,是漢高祖的九世孫。他打著"復高祖之業"的旗號,公元25年在鄗(今河北柏鄉縣北)宣佈稱帝,是為光武帝,改元建武。不久攻佔了洛陽,並在此定都。歷史上把劉秀所建的王朝稱為東漢,而稱劉邦所建的王朝為西漢。

讀歷史,明心智,論王莽改制與光武中興

光武帝陵

隨後幾年,光武帝相繼消滅、平定了綠林、赤眉等各路農民軍和地方割據武裝,並採取一系列措施強化專制主義中央集權,恢復生產,使得社會得以安定、發展,史稱光武中興。

光武帝建制初,採取"退功臣而進文吏"的辦法,對開國元勳賞以厚祿,勸其隱退。同時,召"天下俊賢",以文士充任官吏。這樣,就避免了西漢初年諸王坐大的局面。此外,吸取西漢末年外戚專權的教訓,規定後宮外戚"不得封侯與政",嚴防其干政,削除了對皇權有威脅的一切勢力。

讀歷史,明心智,論王莽改制與光武中興

光武帝

光武帝吸取西漢末期皇權衰落的教訓,在廢除王莽時期的官制的同時,繼承、發展漢武帝時期的官制。光武帝削弱了"三公"的權力,擴大尚書檯這一機構,加強尚書令的權力,使其直接對皇帝負責。但尚書令的俸祿僅一千石,位低權重,大權由皇帝掌控。光武帝還提高御史中丞的地位,使之能監察百官。同時,復置司隸校尉,擴大刺史的權限,既可監察京官,又可監察地方官,刺史甚至能處理地方政務。這樣,建立了較為完整的聽命於皇帝的監察系統。但刺史的權力過重,到東漢末年,成為了地方割據的禍根。

讀歷史,明心智,論王莽改制與光武中興

漢武帝

光武帝鑑於西漢後期吏治敗壞、官僚奢侈腐化的積弊,他登基之後立即對這種現象進行整頓,對那些貪官汙吏進行狠狠的處罰,同時光武帝還恢復漢初輕徭薄賦的政策,他實施度田政策,令各郡縣丈量土地,核實戶口,作為制定墾田、人口和賦稅政策的根據。但實施一段時間之後,由於地主的反對而不了了之。

讀歷史,明心智,論王莽改制與光武中興

古代農忙

因為有光武中興的基礎,東漢王朝的繁榮景象延續了近80年。但和帝之後,皇帝多幼年登基,外戚、宦官專權亂政,東漢日漸衰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