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數據測評了100座城市:年輕人該何去何從?

大數據測評了100座城市:年輕人該何去何從?

城市對年輕人的渴望從來沒有如此急切。

自2016年以來,越來越多城市圍繞落戶、住房和就業發佈寬鬆政策,想要吸引更多年輕人。新增人口數量也成為許多政府年末總結成績時的重要指標。於是,新的問題出現了,哪些城市才真正適合年輕人?

為了回答這個疑問,DT財經在上海發佈了《2019中國青年理想城報告》(下稱),用“青和力”來指代一座城市吸引年輕人的能力,藉助來自於25家互聯網公司和數據機構的大數據,通過8個一級指標、25個二級指標、70個三級指標,對城市青和力進行量化評估。

大數據測評了100座城市:年輕人該何去何從?

綜合考慮了人口、消費、GDP、產業結構等因素後,我們將100座城市納入本次測評(城市挑選範圍為除港澳臺外的中國內地城市),最終,青和力排在前15名的城市依次是:上海、 北京、深圳、廣州、杭州、成都、 武漢、南京、重慶、蘇州、長沙、 西安、東莞、天津、鄭州。(完整排名見文末)

大數據測評了100座城市:年輕人該何去何從?

雖然《報告》仍然以城市排名的方式呈現結果,但我們認為,相比干巴巴的得分,城市在不同指標偏重上表現出的特色,才是影響青年人決定的關鍵。

所以,除了排名,我們在《報告》中還突出了三大內容,包括:1. 城市的直接對比;2. 地區之間的群體對壘;3. 小城市的突圍。

1

中國版“雙城記”年輕人如何在同量級城市間做出選擇

青和力排進前15名,就算是在廣泛概念裡更適合年輕人居住的理想城市。但我們按照青和力發展指數高低,還可以將這15座城市進一步分為5個分位檔,它們依次是:①北京、上海;②深圳、廣州;③杭州、成都;④武漢、南京、重慶、蘇州;⑤長沙、西安、東莞、天津、鄭州。

各檔位間有一定差距,但同檔位城市綜合實力相差無幾。

面對這些就算在青和力排名中也“形影不離”的城市,年輕人該如何做出選擇?我們發現,這些城市雖然得分相近,很難說出誰更強勢,但它們的細分指標表現各有所長,城市的特色也在數字中一一展現,年輕人可以根據自己的實際需求,選擇跟自己更默契的那一個。

舉個例子,上海跟北京總分幾乎相同,但上海在居住便利度、自我成長氛圍、生活新鮮感等軟實力方面領先,而北京在城市發展能級和工作機會含金量等硬核指標上表現更出色,我們用“工作是為了生活”和“活著是為了工作”來形容在兩座城市不同的狀態。類似的故事也在深圳和廣州、杭州和成都、南京與蘇州之間上演,《報告》對它們都進行了詳細的對比分析。

來自於同檔位城市間的龍爭虎鬥能讓它們更加突出自身特點,不同氣質的城市,也將會在不同訴求的年輕人群體中展現出迥異的吸引力。

2

地區之間的群體對壘年輕人選擇城市的大前提

隨著城市越來越成熟,未來將更多出現組團競爭,而年輕人選擇一座城市,很大程度上也是擁抱了整個地區的資源。所以,我們還重點從地區的角度進行了群體分析。

從省份分佈來看,在排名前50的城市當中,廣東、江蘇和浙江各自貢獻7座城市。優質的城市群讓華東地區和華南地區在年輕人的爭奪中佔得先機。

大數據測評了100座城市:年輕人該何去何從?

華東城市在百城當中相當強勢地佔據42席。這42座城市中,排在百強榜前20的有7座,排在21-40名的有12座,41-60位的11座,其餘的12市也均勻地排在61-100位。

這樣的表現讓年輕人在固定區域裡獲得了大量的優質選擇——多個城市均勻地分佈在各個排名段,年輕人可以就近選擇更高階的城市繼續追求事業,或是在相鄰的城市安於生活。

廣闊的中部地區近年在網紅語境下有些低調,但這並不意味著它在青和力排名中失語。西南地區靠著成都(第6)、重慶(第9)和昆明(第24)撐起場面,中部地區的武漢(第7)、長沙(第11)和鄭州(第15)也絕對稱得上是“青年理想城”。

但我們也發現,儘管西南、華中和華北地區都不缺乏明星城市,但這些地區的資源過於集中在頭部,其他城市的青和力發展指數排名多在榜單的後半段。這種明顯的斷層現象,讓生活在這些區域的年輕人缺少了在區域內就近“退而求其次”的機會。

以西南地區為例,在頭部城市成都、重慶和昆明分別佔據第6、第9和第24名之後,直到第40位才出現了下一個西南城市——貴陽,再下一名就是第70位的綿陽;華中地區,第15名的鄭州之後排名最高的是第66名的洛陽;華北地區,在第14名的天津之後,直到第41名才出現了同區域的石家莊。

看得出來,城市群是區域青和力發展的縮影,各城市群間也存在明顯差距。基於現狀,對於年輕人來說,長三角與粵港澳大灣區依舊是最理想的選擇,這兩個城市群集聚了最多的青年理想城。

大數據測評了100座城市:年輕人該何去何從?

雖然關於城市群實力之間的對比有了結論,但更實際的“年輕人到底要去大都會和小城市”的去留問題仍然沒有結束。

3

小城市的突圍

出於對“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這句話的理解,人們常常用城市規模和GDP丈量城市發展程度。比如上一部分的分析結果也顯示,城市青和力發展指數高低分佈與區域經濟水平的高低有一定的相關性。但我們在處理數據時發現,一些經濟體量沒那麼大的中小城市也絕非單一和無趣的,它們分別與不同層次需求的年輕人達成了生活的共識。

比如,廈門、昆明、瀋陽、珠海等城市的青和力表現在較大程度上超出了經濟體量的站位進入前30名。除了這些城市,海口、銀川、呼和浩特、蘭州、桂林、綿陽、汕頭等中小型城市,也在有限的經濟體量基礎上,表現出超越經濟體量的活力。

在昆明、瀋陽和廈門這些行政等級較高的城市外,我們也發現了一些極具競爭力的地級市。在報告的研究過程中,我們發現紹興、嘉興、鎮江、惠州、台州等城市工作機會含金量指標較高。儘管這些城市規模不大、經濟產業規模有限,不能給年輕人提供大量的工作機會,但它們保證了現有工作機會的較高性價比。

部分小城市不光在收入上不乏亮點,消費體驗指數之高也出人意料,比如佛山、嘉興和寧波的人均購物中心建築面積佔地比甚至要高於上海。這種來自於生活品質的保證,也讓一部分年輕人看到了小城市的魅力。

城市氛圍方面,追求自律與成長的年輕人在一些小城市也能找到歸屬。數據顯示,四線城市人均每週運動次數超過一線城市,小城市的運動熱情可見一斑。許多小城市也十分看重自我價值的提升,比如兩廣地區的小城市在線上學習與閱讀上投入了大量時間。

這些數字其實都在說明一個問題:雖然經濟體量與城市青和力發展指數在一定程度上掛鉤,但這並非唯一的衡量指標。小城市也有自己的迷人之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