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在談讀書無用?華為告訴你為什麼要讀書

曾經“讀書無用論”大行其道,現在依然抱有此種觀念的人也不在少數,但大部分畢業進入職場的年輕人都會有“書到用時方恨少”的感覺,尤其是看著機會近在眼前,卻拱手讓人的時候。

近日,華為總裁辦簽發的電子郵件,對8位2019屆頂尖學生實行年薪制,為100萬——200萬不等。

還在談讀書無用?華為告訴你為什麼要讀書

通知郵件

你讀書的數量翻十倍就是你畢業時的月薪。

來算一筆賬,你從小到大讀了多少本書:

從小學開始,語文、數學、外語、思想品德、美術、音樂、健康教育、計算機、地理、生物,共10門學科,六個學年就是120本書。

初中和高中,語數外、理化生、政史地、計算機、音樂、美術、思想品德,共13門學科,六年156本書。

大學階段,大一大二上公共課,算十門,兩年40本書;大三大四專業課,也按十門算,兩年40本書。

也就是說,一個普通大學畢業生,在他的學生時代,一共讀了356本書。

我們大學畢業進入公司以後,拿的起始月薪是多少?是不是我們讀的書翻上十倍!如果你的起薪低於3500,我想你也沒有讀過350本書。

然後,你也可以數數你的書架,或者回憶你看過的課外書,如果你在大學除了要學習的課程外,還額外看過200本書,那麼你本科畢業後的工資,也可能是5000起步。

當然,凡事總有例外,但我們不該把注意力集中在例外上,因為我們很難成為那個“例外”!

還在談讀書無用?華為告訴你為什麼要讀書

填滿書架

讀書無用,是因為我們讀的書還不夠多。

俞敏洪說,自己在大三那年患上了肺結核,在病床上呆了一年之久,看了有300本書,當時是因為無聊才看,也沒想過後來會有什麼用。

也是在他大學階段,他記單詞,到後來留校任教,他擁有了2萬多詞彙量。當時中國開始有GRE考試,要求有2萬以上的詞彙量才可以教。當機會來臨時,他抓住了,離職辦起了培訓班,這也就是新東方的前身。

俞敏洪說他大學讀了有800本書,一直到現在,他依然保持著很好的閱讀習慣。每年大致讀一百多本書,泛讀或細讀,看到好書還會寫書評,在自媒體上和大家分享。

把我們自己拿來和他作對比,其實就會很明顯地發現,差距並不是一蹴而就的。

讀書是不是真的沒用?如果你這一年能讀100本書,你才會知道讀書是不是真沒用!

還在談讀書無用?華為告訴你為什麼要讀書

某次演講

隆美爾,我他媽讀過你的書。

一部有關第二次世界大戰的電影《巴頓將軍》中有這樣一幕:在突尼斯的坦克會戰中,喬治·巴頓擊敗了德國名將,有著“沙漠之狐”稱謂的隆美爾。當巴頓從指揮所觀察到戰局即將勝利時,他大叫道:“隆美爾,你這個聰明的混蛋,我讀了你的書。”

這一幕可謂是精彩至極!

在我們的一生中,甚少有機會可以和馬雲、俞敏洪、李彥宏這樣的成功企業家面對面交談,亦或者和馬克思、柏拉圖這樣的消逝在歷史中的思想家探討觀點。

但慶幸的是,無論是歷史中的知名人物,或是當代還活著的傳奇巨頭,他們的思想觀點都遺留在書本上,等著我們去發現,去學習,去沉思。

書本之所以有無用和有用之分,完全是建立在我們的主觀判斷之上。例如,你是企業的管理者,你就傾向於去讀營銷管理、消費者行為學之類的書籍,而把小說、詩歌當作一種消遣,在你看來,前者有用,後者無用;但如果你是作家,有用無用就恰好相反了。

從實用性來說,就算是《巴黎聖母院》、《鋼鐵是怎樣煉成的》、《老人與海》這類經典的著作,也不如“Word使用技巧”、“PPT製作指南”來的實在。

但是,一百年後,經典依然會存在,但這類實用型的書籍卻會隨著時代的發展和科技的進步,如塵埃般消散。

有些時候,我們抱著功利性的目的去讀書,是因為我們迫切地想要找到某種方法、某種證據來支持眼前的工作,甚至是書中的某種開導來擺脫目前的困境。

但絕大多數時候讀書,尤其是靜心讀書時,不會帶著功利性的目的。就像看一部小說,從開始到結束,留在我們腦海裡的可能僅僅只是幾個片段,亦或是幾句話。

那你能說這幾個片段或幾句話改變了你的一生嗎?

還在談讀書無用?華為告訴你為什麼要讀書

讀的書越多,看到的真實越多

因為興趣,所以閱讀;

因為喜歡,所以閱讀。

如果你執著於有用無用,那我想你讀的所有書,基本上都是無用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