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讀書日:讀書,是為了尋覓最好的自己

世界讀書日:讀書,是為了尋覓最好的自己

每一步,與世界同步

1995年起,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每年的4月23日確定為“世界讀書日”。

世界讀書日:讀書,是為了尋覓最好的自己

今天,第25個“世界讀書日”

在多數人意識裡,閱讀是件私人化且不可或缺的事情。想閱讀時,不分晝夜、場合也要去讀個半卷。

不想閱讀時,4月23日也只是一個普通的日子。

前幾天,在微博上看到一則新聞,不禁鼻子一酸。

世界讀書日:讀書,是為了尋覓最好的自己

小學生記錯開學時間獨自上學

在陝西一所小學校門口,一位三年級的小朋友獨自來學校報道。在得知是4、5、6年級開學復課後,他遺憾地離開了。

記者看見他並未佩戴口罩,便買了口罩給他戴上。交流中記者得知男孩父親是盲人,媽媽又在外地打工,自己便搞錯了時間。

問到小男孩他覺得學習重要嗎?小男孩斬釘截鐵地說“重要”!

世界讀書日:讀書,是為了尋覓最好的自己

讀書?重要!

爸爸是盲人,媽媽又在外地打工,小小年紀,本該是在父母懷裡撒嬌的年紀,卻要學會獨立。

他那麼迫切希望開學,估計是想多學點知識吧。

對這個家庭環境並不是很好的男孩來說,只有努力學習,才有可能改變目前的困境吧。

白巖松曾說過:除了上學,真的是沒有其他的路能走,考試不是唯一的路,卻是最公平的那條路,不讀書,你拿什麼和別人拼?

讀書不是唯一的出路,但是大多數人的捷徑。

想起了前不久#張文宏年收入184萬#的事情。

很多人說他憑什麼能賺那麼多錢?這些錢是很多人一輩子都無法賺到的。

憑專業,憑文憑,憑能力。

世界讀書日:讀書,是為了尋覓最好的自己

網友對張文宏醫生收入的反應

張醫生曾在媒體面前這樣介紹自己:“我是一個鄉下人跑到上海,在這裡讀書工作,留了下來。”

他出生在溫州瑞安的一個小縣城裡,家境並不富裕,但他通過自己的努力,高三時就被保送到了上海醫科大學。

後來又取得復旦大學博士學位,又在香港大學、美國哈佛大學、芝加哥州立大學從事博士後和訪問學者的工作。

他現在擔任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感染科主任、復旦大學生物醫學研究員,他帶領的科室,連續9年位居“中國醫院排行榜”榜首。

世界讀書日:讀書,是為了尋覓最好的自己

這次“新冠肺炎”,讓張文宏醫生火了

他通過自己的努力,一步一個腳印,在醫學界綻放光芒。

有句話叫“知識改變命運”,確實如此。

你也許會問,現在讀的書,過段時間就忘了,又沒什麼用。

這種想法是錯的。

著名主持人董卿曾說:“你在讀書上花的任何時間,都會在某一個時刻給你回報。”

世界讀書日:讀書,是為了尋覓最好的自己

董卿:你在讀書上花的任何時間,都會在某一個時刻給你回報。

去年,華為總裁辦宣佈對8位博士畢業生實行年薪制管理,最高達201萬,最低也有89.6萬。

在這8人當中,有2位博士生出身貧苦的農村家庭。 同年12月,華中科技大學博士生左鵬飛,尚未畢業就接連收到華為、阿里、騰訊、深信等大公司,年薪超200萬的offer。

當外界高呼“羨慕”、“他們真是天才”的時候,那些出身貧寒的錄用者一針見血地說:

“哪有什麼天才?我只是把別人打遊戲的時間用在學習上罷了。”

最直觀的,就是學習可以讓你擺脫貧苦,掙到錢。

讀書的好處絕不是一朝一夕能體現出來,讀書對一個人潛移默化的影響可能會長達幾年甚至幾十年。

有一句話總結的很好:

讀書,你可以體驗1000種人生。而不讀書,你只能活一次!

讀書可能“沒用”,但會保持一種狀態

讀書並不只是學習,還意味著你真實的生活狀態,意味著你是不是認命,意味著你對自己還有沒有要求。

你把時間花在哪裡,你的人生就會長成什麼樣子。

哈佛商學院做過一個調查,結果發現了一個反差極大的現象:

越是富人、越是精英階層,反倒是越勤奮,他們反倒是在追求更好的自己,越喜歡採用補充型方式休閒娛樂,比如交流、閱讀、學習。

而越是窮人、越是底層的人,越喜歡即時滿足的方式,比如打牌、打遊戲、看肥皂劇。

窮人雖然都自認為對現狀不滿,但實質上卻不願意對現狀進行改變,他們的閒暇時間沒有用在成長型的讀書、學習上,而是用在了那些即使滿足的娛樂上,所以人生很難走到上坡路。

所以,讀書有時候並不一定是為了「有用」,而是為了讓自己保持一種「鋒銳」的人生狀態,不沉溺於即時滿足,不作為水裡的青蛙,永遠保持向上的健康心態,為隨時可能到來的機會做好準備。

“讀書無用論”?別騙自己了

而那些說讀書無用的人,真的認為讀書無用嗎?不見得。

世界讀書日:讀書,是為了尋覓最好的自己

書中自有顏如玉,書中自有黃金屋

比如一個廚師,他通過努力開了一家餐廳,然後生意不錯,又在附近開了兩家,再後來他想做出自己的品牌,並且想做大做強,這個時候他就一定會感到力不從心,因為他除了炒菜一無所知,於是就只能花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去學習去碰撞。

那些曾經不屑一顧的東西,最終還是要花更多的功夫去補上。

其實這樣的人,更加深知讀書的意義。生意做得再大,賺的錢再多,他絕不會對自己的孩子說,“別讀書了,你看爸爸不讀書照樣能發財。”

相比讀書之人,不讀書的人想要更進一步的時候,往往會更加困難。

讀書,不僅僅是為了學知識

讀書之人,通常看問題的角度也不一樣。

知乎有一位網友說,他以前考試的時候經常粗心大意,他爸爸就說,粗心大意致錯的題目可以不管,就好好看看哪些題目是自己不會的。

但是他媽媽的觀點卻不一樣。

他媽媽是個愛讀書的女人。

他媽媽告訴他,那些因為知識點而錯的題目,不重要,因為你以後把知識點學好,並不難。

那些因為粗心大意錯了的題目,才是重中之重,因為這是你性格上的缺陷,你平時做事粗心大意,考試自然會粗心大意。

如果你不在生活上改變粗心大意的毛病,以後考試還會因為粗心做錯題目,甚至於,你一輩子都會因為粗心大意做錯很多事。

世界讀書日:讀書,是為了尋覓最好的自己

不讀書,往往看問題的角度比較單一。而讀書,可以一個人的思考更有深度。

不讀書,這天怎麼聊?

之前看過一篇文章《不讀書,你拿什麼跟人開玩笑》。同理,不讀書你拿什麼跟人聊天?

有一個段子:

“請問你有《時間簡史》嗎?”

“神經病,我有時間也不撿屎。 ”

這就是把天聊死的原因。懂的東西越少,能與人交流的東西也就越少,聊天就有了很大的侷限性,別人說的東西你完全不懂,不聊死才怪。

不讀書就少了很多談資,更沒有對事情的獨到見解,你能聽懂的那點家長裡短,誰願意天天跟你聊?

相反的,經常讀書的人,知道的事情多了自然談資就更多。

讀書,是一個氣質的問題

生活中有很多人,總說自己孤獨的像條狗,他們無法安靜的獨處,只要是一個人就會感覺空虛無聊。

為什麼?

世界讀書日:讀書,是為了尋覓最好的自己

因為他們的精神沒有得到滋養,身體彷彿就是一個空殼,喜怒哀樂都需要外界的東西來填充。

這樣的人,即使物質充裕也無法真正的感覺到豐盈。

不讀書的人,精神上永遠缺少能量。但凡空閒,只能靠玩遊戲,刷劇,睡覺來打發時間。

而熱愛讀書的人,無論被置於何種孤單的境地,都不會喪失最後一個交談夥伴,那就是自己。

正如梁曉聲所說:“只有讀書能夠長久地抵抗寂寞。”

有人曾經採訪董卿,最喜歡看什麼書。

董卿說:“中國唐詩宋詞,太美了,簡簡單單幾句話,卻能讓世人找到共鳴。”

常言道:“腹有詩書氣自華。”

不讀書的人輸掉的就是這種骨子裡流露的氣質。

讀書與不讀書的人,日積月累,終成天淵之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