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朝滅亡的起因在於兩個小孩:一個“富二代”,一個“苦命娃”

朝代的更替是歷史的必然,努爾哈赤,大清帝國的第一個締造者,率領滿人建立後金政權,以清代明。我們可以想想,大清帝國的龍興之地在於遼東,那麼僅憑遼東的一支小武裝力量想要摧毀這麼一個龐大的大明帝國,在邏輯上講是不成立的,也是不可能的。

大明朝滅亡的起因在於兩個小孩:一個“富二代”,一個“苦命娃”

可以說,明朝的滅亡只是一個時間問題,大清帝國的建立,必須等待明朝自行的土崩瓦解,追溯大明帝國崩摧死亡的起因,還要從兩個小孩說起。

第一個小孩是一個幸福的“富二代”,他生於一個富貴之家,從小衣食無憂,出行有車,有美貌的丫鬟相伴,他的童年生活可謂是“人人見而羨之”的。

而第二個小孩的命運則截然不同了,這個小孩是一個命運悲催至極的孩子,他是在母親遭到冷落、時時受到死亡威脅的情況下出生的,他自己也不好過,時時生活在恐懼之中。在他四歲那年,自己的母親就被人殘忍地殺害了,自己也落到了仇人手中,受盡虐待與折磨。他的童年可謂是在“黑暗”中度過的。

大明朝滅亡的起因在於兩個小孩:一個“富二代”,一個“苦命娃”

當這兩個孩子長大以後,他們的人生就歷史性地交織在了一起,並且捲入到了大明帝國的權力爭奪之中。這兩個孩子不是別人,他們一個是大明帝國的亡國皇帝崇禎,一個是有名的農民起義軍領袖李自成。

大明朝滅亡的起因在於兩個小孩:一個“富二代”,一個“苦命娃”

試猜一下,這兩個孩子之中,哪一個是崇禎皇帝,哪一個又是農民起義軍的領袖?第一個命運悲慘的孩子是李自成嗎?第二個幸福無比的 “富二代”是崇禎嗎?

然而,出乎意料的是,那個“苦命娃”正是崇禎皇帝,而那個“富二代”則是農民起義軍領袖李自成。從小身為皇子的崇禎為什麼會是個苦命娃呢?為什麼還會時刻處於恐怖威脅之中呢?身為富二代的李自成為什麼又會走上農民起義這條道路呢?且由老回為大家揭曉!

大明朝滅亡的起因在於兩個小孩:一個“富二代”,一個“苦命娃”

說到崇禎皇帝,他的命運可謂就是大明帝國的命運,身為一個亡國之君,有著一段悲劇經歷。這還要從崇禎的父親光宗說起,光宗與太子妃王氏生下了未來的亡國皇帝崇禎,本來剛開始生活還是挺幸福的,後來隨著一個女人的出現,這對母子的命運就大變特變了。這個女人就是歷史上狠毒的李選侍,是一個宮女,進宮後很快就俘虜了光宗的心,太子妃王氏的地位也漸漸跌入谷底。

由於李選侍對崇禎皇帝的母親王氏特別仇恨,每天用各種法子虐待她。在崇禎四歲那年的冬天,李選侍逼迫王氏脫了衣服站到門外去,王氏又不敢反抗,更不敢讓光宗皇帝知道這個。所以,崇禎皇帝就眼睜睜地看著自己的母親被一個莫名其妙的兇狠女人推到門外活活凍死,四歲的崇禎也就落到了仇人李選侍的手中,可想而知,李選侍怎麼可能會優待這位皇子,有的只是一種奴隸人格的訓練。

大明朝滅亡的起因在於兩個小孩:一個“富二代”,一個“苦命娃”

再說那“富二代”李自成,李自成的一生也是頗有傳奇色彩,他也曾經做過皇帝——大順帝。李自成生在一個小富之家,生活還是挺富足的,可在他八歲那年,陝西蝗災導致他家破產,他必須出去獨立生存,自謀生活。長大後娶了一個妻子韓氏,不曾想這位妻子卻給他戴了一頂綠帽子,最後李自成捉姦不成,倒反成了刑事犯。無奈之下,李自成只好離家出走,從此踏上了革命之路,成為了農民起義軍領袖。

為什麼說大明王朝滅亡的起因在於這兩個孩子呢?

大明朝滅亡的起因在於兩個小孩:一個“富二代”,一個“苦命娃”

先說說這李自成,當李自成進入北京城的時候,就發起了歷史上有名的京城大劫掠,逼死了崇禎皇帝,自己也就成了大順皇帝。他把北京城所有有頭有臉的人全部抓起來,敲詐他們的金銀,然後把所有的金子重新鑄成一塊塊的金餅運往陝西,也就是自己的老家。

他根本沒有打算要治理這個國家,想的只是如何發家致富,這是典型的小農生產者的保守思想,正因為他心中沒有“國家”這一概念,才導致了努爾哈赤後金政權的趁虛而入,是他摧毀了這個帝國。

大明朝滅亡的起因在於兩個小孩:一個“富二代”,一個“苦命娃”

崇禎皇帝,由於從小受盡折磨,也就練就了他那種“特殊”的性格,在他的人生成長中就沒有信任這兩個字。我們都知道,身為皇帝,需要跟他的臣子們處理好關係,需要展示皇帝獨有的權威。可崇禎並沒有做到這些,面對侵略者也只能是逃避現實、推諉責任,以至於沒有能力協調好整個國家上下級的關係,沒能有效動用國家資源去解決層出不窮的矛盾,這些都註定了他是個失敗的建設者。

大明朝滅亡的起因在於兩個小孩:一個“富二代”,一個“苦命娃”

一個“破壞者”,一個畸形的“維護者”,如何能保住這個龐大的帝國,他們從頭到尾都一直充當著大明朝的“掘墓人”。統治權力一旦缺失,就會有其他政權趁虛而入,因此,北方的努爾哈赤政權就填補了這個權力位置的缺失,一手締造了大清王朝,開啟了大清帝國兩百多年的歷史!

參考史料:《明史》《清史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