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期 一半是泥土 一半是火焰

“大通桥儿沟砂罐烧制技艺”省级传承人——苏德英

河湟工匠 | 第四期 一半是泥土 一半是火焰

我希望有更多的人来学习这门手艺,不要让祖辈留下的技艺失传了。 ——苏德英

刚入四月,大通的草木还未返青,空气中依然夹杂着丝丝寒意,苏德英的庄廓一派喧嚣火热。偌大的院子,到处摆满了砂罐的制作原料和准备入窑的半成品。窑炉里的火苗窜出一尺来高,家里人烧的烧,搬的搬,各司其职,井然有序,守在窑炉边的就是“大通桥儿沟砂罐烧制技艺”项目省级传承人——苏德英。

河湟工匠 | 第四期 一半是泥土 一半是火焰

如果说,在青海大地上的彩陶留给我们的是远古的辉煌,那么,大通桥儿沟的民间陶器——砂罐,则是陪伴我们长大的温暖记忆。曾几何时,隆冬时节,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吃着用砂罐熬炖的肉汤,有说有笑,直至暖流通彻周身,那是多么令人难以忘怀的美好场景,这种记忆对苏德英来说至今难忘。


视频加载中...

砂罐百余年来的传承基本靠家族内的口授亲传。打从记事起,苏德英就在和泥巴打交道,用他的话说,自己是玩着泥巴长大的。砂罐的烧制属传统手艺,实行土法生产,看似简单工序却十分复杂,备料、粉碎、和泥、制坯、晾晒、烧制每一个环节都需要丰富的经验和眼、手的高度配合。

河湟工匠 | 第四期 一半是泥土 一半是火焰

河湟工匠 | 第四期 一半是泥土 一半是火焰

河湟工匠 | 第四期 一半是泥土 一半是火焰

只一会儿功夫一堆青泥在苏德英手中,便被塑成了一个罐子。苏德英说,制坯时每一个细微的动作,烧制时的每一点温度变化都会影响到成品的最终形态和质量,丝毫马虎不得。一只砂罐从备料到烧制大约要十来天,最后还要将刚出窑的砂罐放置在麦草上,让麦草的青烟和火焰给砂罐镀上一层亮闪闪的黑釉,这样的砂罐才叫桥儿沟砂罐。

河湟工匠 | 第四期 一半是泥土 一半是火焰

河湟工匠 | 第四期 一半是泥土 一半是火焰

河湟工匠 | 第四期 一半是泥土 一半是火焰

河湟工匠 | 第四期 一半是泥土 一半是火焰

河湟工匠 | 第四期 一半是泥土 一半是火焰

河湟工匠 | 第四期 一半是泥土 一半是火焰

上世纪初,桥儿沟砂罐工艺简单,样式单一,大约只有两三种款式,后来发展到七八种样式,如今已有四五十种之多。尽管如此,传统手工业依然难敌工业化浪潮的冲击,随着市面上各式各样金属和塑料用具的出现,砂罐也渐渐淡出了人们的生活,加之砂罐的生产全程手工,产量低利润薄,市场日渐萎缩。

河湟工匠 | 第四期 一半是泥土 一半是火焰

河湟工匠 | 第四期 一半是泥土 一半是火焰

河湟工匠 | 第四期 一半是泥土 一半是火焰

河湟工匠 | 第四期 一半是泥土 一半是火焰

现如今桥儿沟村还在从事砂罐生产的匠人已寥寥无几,苏德英还在坚持着,呵护着古老的传统,他最大的愿望是希望有更多的人来学习这门手艺,不要让祖辈留下的技艺失传。

河湟工匠 | 第四期 一半是泥土 一半是火焰

河湟工匠 | 第四期 一半是泥土 一半是火焰

河湟工匠 | 第四期 一半是泥土 一半是火焰

砂罐是温暖的,承载着美好的记忆。苏德英弓着腰守在窑口朴实的就像那青色的泥土,炉膛里的火苗呼呼作响,映照在苏德英脸上,就像映照着祖祖辈辈的制陶人,一代又一代,从未熄灭。

下期人物

湟源陈醋酿造技艺 省级传承人 张友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