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學碎碎念

數學是科學之母,國人一直以數學基礎教學好而自豪,自上世紀89年首獲國際數學奧林匹克競賽(IMO)國家金牌之後至今已20次獲此殊榮。國內的小升初進名校競爭之激烈也曾讓小學學奧數之風盛行,不知道雞兔同籠、環形跑道等名詞的家長都不敢自稱為好家長,但現今全面的禁奧令似乎又走向另一個極端。

這些小兒科的奇技淫巧對於部分有數學天賦的孩子來說是有助於吸引他們對數學產生興趣,但離真正的數學門檻還很遠;即便是我們大學理工科非數學系所學的高等數學系列課程也不過是在接觸十七八世紀數學大拿們的舊識。縱算如此,大多數大學生畢業後會覺得工作中能用上的知識點又鳳毛麟角了,小學中學所學的知識點就可以應付了。這對也不對,因為高等數學並不是初等數學的進階延申,而是另一種體系,某種意義上它要解決的問題和初等數學是一致的,最著名的一個例子就是線性代數中的矩陣和行列式,其最初的目的就是為了解線性方程組,和中學學的高斯消元法是殊途同歸。

也因為高等之上的數學是如此的抽象、高冷,以至於普羅大眾感知不到它們的存在,諾貝爾獎人人熟知,人們也知道諾獎是沒有數學領域的,但知道數學方面的最高國際獎項的就不多了。其實,代表數學領域最高水平的國際性獎項有幾個:菲爾茲獎(Fields Medal)、沃爾夫獎(Wolf Prize)和阿貝爾獎(Abel Prize)。

其中菲爾茲獎歷史最悠久--1936年第一次頒獎二戰後1950年頒發第二屆獎項,也最早被冠之為數學諾獎,但它和諾貝爾獎有兩大不同點:第一它對候選人的年齡要求在40歲以下,第二它從第二屆開始每四年才頒發一次。迄今19屆60位獲獎數學家之中,美、法、俄(含前蘇聯)籍數學家最多,三國相加超出半數;可能會出乎大家意料之外,也似乎與足球有點巧合的是,當前亞洲籍數學家中和日本並列第一的居然是伊朗,各有兩位獲獎,而且伊朗人還是在近兩屆獲獎,不可小覷。也許有同學會不服氣,說華人也有兩位獲得了菲爾茲獎,但從國籍上來說就不是那麼回事了,丘成桐丘老前輩咱硬扯也勉強能扯上點關係,但陶哲軒陶大神可是妥妥的澳籍華人。不過,相信我們中國籍的年輕數學家會遠比中國足球隊爭氣,未來可期。

也許因為菲爾茲獎的40歲年齡限制,讓人們對於其是否最高成就的代表性產生了質疑,1978年誕生於以色列的沃爾夫獎就曾被稱為最近似數學諾貝爾獎的獎項。它除了個別年份空缺,每年都頒發,截止今年有64位數學家獲獎。美、俄、法依然是前三強,亞洲並列第一的是日本和以色列(各三位),我國則可以算上【陳省身】陳老和丘成桐丘老。

諾獎是如此的有名,但又沒有數學獎項,以至於同為北歐國家的挪威在2003年開始也效仿瑞典搞起了“數學諾貝爾”--阿貝爾獎,至少從獎金上來說和諾獎接近,比沃爾夫獎、菲爾茲獎也更高,獲獎者沒有年齡限制又多是功成名就者,所以其名氣日益增大。但由於其年限尚淺,目前22位獲獎者中以美、法數學家獲獎居多,還無華人獲獎,亞洲相關數學家目前也僅以色列籍和美籍印度裔各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