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三桂等3位藩王都是自請撤藩,為何最後仍與康熙皇帝兵戎相見

吳三桂等3位藩王都是自請撤藩,為何最後仍與康熙皇帝兵戎相見

清朝自多爾袞時代開始,先後加封了吳三桂、孔有徳、耿仲明、尚可喜等四個漢將為王,命令他們率領昔日部屬隨滿八旗入關作戰,經中原一路向南,追剿李自成、張獻忠農民軍及南明殘餘勢力。待雲貴、兩廣、福建等省依次平定之後,清廷為了便於鎮壓,乾脆命這幾個人率領部屬就地駐紮,分別封為藩王。

吳三桂等3位藩王都是自請撤藩,為何最後仍與康熙皇帝兵戎相見

“三藩”歷經多爾袞、福臨時代

其中,吳三桂受封平西王,駐紮雲貴;耿精忠受封靖南王,駐紮福建;尚可喜受封平南王,駐紮廣東;孔有德受封定南王,駐紮廣西。其中,孔有德比較倒黴,最初他適應不了廣西炎熱潮溼的天氣,多次上疏哀求北歸,但清廷以廣西之地仍不穩定為幌子,要他繼續坐鎮當地。後來南明大將李定國率大軍反攻廣西,將孔有德圍殺在桂林城內,4位藩王也就僅剩下3位了。

吳三桂等3位藩王都是自請撤藩,為何最後仍與康熙皇帝兵戎相見

康熙親政後,開始著手削減“三藩”權力

康熙六年(公元1667年),年僅14歲的康熙皇帝毅然撇開權臣鰲拜開始親理政事,進一步加大了對吳三桂等藩王的防範之心。昔日吳三桂在雲貴用人選官,凡有奏請,清廷無不應允;但自從康熙親政,吳三桂推薦的官員多數都未批准。為此,吳三桂的女婿、重要謀士胡國柱獻計:朝廷已經對王爺起了疑心,不如以退為進,先自辭對雲貴的管理權。吳三桂依計而行,以身體原因上繳了自己在雲貴地區選任文武官員的權力,不料康熙皇帝毫不推辭,當即批准收回。

吳三桂等3位藩王都是自請撤藩,為何最後仍與康熙皇帝兵戎相見

吳三桂等人的部屬被調動分化

康熙八年(公元1669年)五月,康熙皇帝一舉逮捕鰲拜及其黨羽,將權力全部收歸自己手中,乾綱獨斷,開始將下一個目標鎖定在了尾大不掉的“三藩”身上,一方面有目的地對雲貴等地區官員進行撤換,將吳三桂等人的心腹部下全部調離,改派自己信得過的大臣前往,取而代之;另一方面多方籠絡吳三桂等人的部屬,追敘昔日征伐南明、平定邊境的功勞,僅吳三桂麾下就有上百名將領受封,希望這些人能對朝廷和自己感恩戴德,將來懷恩圖報。

吳三桂等3位藩王都是自請撤藩,為何最後仍與康熙皇帝兵戎相見

平南王主動撤藩以求全身而退

短短一兩年間,人事部署的頻繁調動令吳三桂等人深感不安,他們都是久歷宦海、歷經滄桑之人,立即領悟到朝廷即將對自己下手。很快,希望能夠全身而退的平南王尚可喜主動上奏,請求撤藩。這位老王爺此時已經73歲了,他的上奏並非試探或做戲,而是真的想回到老家遼東海州,頤養天年。實際上,這位老王爺即使到“三藩之亂”時也沒有從叛,被其長子尚之信派兵軟禁在府中時,甚至一度要尋死上吊,其臨終前仍說:“吾受三朝隆恩,時勢至此,不能殺賊,死有餘辜!”

吳三桂等3位藩王都是自請撤藩,為何最後仍與康熙皇帝兵戎相見

撤藩之舉被提升到了體恤君心的高度

由於尚可喜是真心願意撤藩,因此康熙皇帝非常高興,很快就予以批准,其麾下多數大臣:如兵部尚書明珠、戶部尚書米思翰、刑部尚書莫洛等人,眾口一詞支持撤藩。隨後,朝廷下旨對尚可喜大加褒獎,稱其:體恤君心,能知大體。有了尚可喜這個表率,吳三桂、耿精忠雖然有心留在雲貴、福建繼續當土皇帝,但也不得不有所表示了。更何況,康熙皇帝已經把撤藩提到了“恤君心、知大體”的高度,如果他們依然賴在自己的藩鎮不走,那就是不體恤君心、不能知大體了。

吳三桂等3位藩王都是自請撤藩,為何最後仍與康熙皇帝兵戎相見

吳三桂等人假意上奏,不料弄假成真

為此,吳三桂、耿精忠也只能主動表態,上奏朝廷申請撤藩,萬一朝廷不允許自己調走,不就裡子、面子都有了嗎?事實上,吳、耿二人敢於上這個奏摺,也是看準了雲貴兩省叛亂叢生、福建沿海有鄭經叛軍騷擾,斷定朝廷不會輕易撤去他們這兩支百戰精兵。不料,康熙皇帝對於裁撤“三藩”的決心竟然如此之大,大筆一揮,批准了他們的請辭奏摺,吳三桂等人一下被逼到了牆角,如果不想交出地盤、兵權,任人宰割,也就只剩下扯旗造反這一條路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