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食面包图鉴 | 带你领略各国的面包文化风采


逢年过节,我们中国人都要贴对联,吃饺子,这是一种习俗,也是一种信仰。那么在国外,节庆都有哪些准备呢?


今天我们一块来细数国外的节庆面包!


一.德国--圣诞节史多伦面包


美食面包图鉴 | 带你领略各国的面包文化风采


史多伦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4世纪,其起源于德累斯顿的萨克森州,每年12月的第一个星期六,都会举行一个盛大的史多伦庆典活动,必定会制作巨大的史多伦。


在德国,吃史多伦是具有特殊的意义和习惯。每年十一月的时候,店家就已经开始制作史多伦面包了,而十二月一号开始,就会摆在店铺进行贩卖。


每个家庭都会购买一条史多伦面包回家,然后每周日从教会回家的午后,一家人聚集在桌前,一人吃一片,大约一公分厚的史多伦,搭配上红茶享受家族亲情时光。


随着时间推移,面团本身含有的兰姆酒风味和酒渍果干的美味也会转移到面包上,口感也会越来越好,吃着好吃的史多伦面包的同时,期盼着圣诞节到来的心情也越发殷切。


美食面包图鉴 | 带你领略各国的面包文化风采


二.法国--圣诞节国王饼


美食面包图鉴 | 带你领略各国的面包文化风采


国王饼又可称呼为“国王派”,是法国人在每年1月6日天主教主显节前后食用的一种圆形饼状蛋糕,由千层酥加上杏仁奶油内馅烤制而成,名义上为了纪念基督教《圣经》中记载的东方三博士朝见襁褓中的耶稣的事件。


国王饼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罗马时代的农神节,在每年12月底到的节日期间,罗马各阶层,包括奴隶都可以参与庆祝,在节日开始或结束时举行的宴会上,每个大家族都会在糕点中放置“蚕豆”来决定“一日王”,或称“农神王子”,其可以享受一天的特权。


当选者可以在一天之内对其主人发号施令,随后受处死刑;或者恢复奴仆身份等。这也是一种增进主奴感情和在农神萨图尔努斯的凶日期间通过更换身份而避祸的手段方式。


后期基督教统治欧洲之后,教会则将这一传统与东方三博士联系起来,并将蚕豆换成幼年耶稣的瓷制小像,但在法语中仍称为“蚕豆”(fève)。如今的国王饼中往往藏有小瓷像,并通常与硬纸王冠一起售卖。


尽管目前宗教色彩已经逐渐淡化,但是大部分法国人在1月初的亲朋聚会中仍会分食国王饼,吃到“蚕豆”者,则成为幸运儿,可以得到他人的祝福。


美食面包图鉴 | 带你领略各国的面包文化风采


三.意大利--圣诞节潘娜托尼面包


美食面包图鉴 | 带你领略各国的面包文化风采


潘娜托尼面包,又称呼为为圣诞节大面包、托尼甜面包、意大利水果面包,是一种来自于米兰 的甜面包,通常在西,南和东南欧以及阿根廷、巴西、巴拉圭、秘鲁、乌拉圭、非洲之角、澳大利亚等地传承。在圣诞节和新年这两个节庆时会准备此甜点来庆祝并享用。其也是米兰城市的一个标志性面包。


潘娜托尼面包的外观就像从圆柱状底部延伸成圆顶的形状,并且对于重达1公斤的意大利面包,通常高度约12-15公分,也可以使用其它基底形状的款式,例如八角形。


此面包需要漫长的制作过程,该过程涉及固化并让面团变成酸性,类似于酸面团,其发酵过程大概需要几天的时间来完成,这也会使面包产生独有的蓬松特性;并且面包内部包含多类的蜜饯,比如:橘子干,枸杞和柠檬皮以及葡萄干等,将所有蜜饯在干燥的状态下直接使用,而不浸泡。


食用潘娜托尼面包时,通常会垂直切开成楔形,并且可伴随甜热饮或甜葡萄酒。在一些意大利地区,吃这种面包时会搭配“马斯卡彭鲜奶油”(crema di mascarpone)来食用;有时也会使用水果干或湿蜜饯,所制成的鲜奶油,并通常会搭配像阿玛雷托这类的甜利口酒一起食用。


美食面包图鉴 | 带你领略各国的面包文化风采


四.纽奥良--狂欢节国王蛋糕


美食面包图鉴 | 带你领略各国的面包文化风采


狂欢节是基督教的节日,大约是在二月底至三月初左右,意义在耶稣复活的前四十天。追溯起它的源起,在复活节前40天,教徒依照传统会祈祷忏悔,斋戒苦身,以纪念当年荒野禁食40天的耶稣,由于这天需要进行斋戒,为免鸡蛋、牛奶、牛油等食材变坏、浪费,古时家家户户都会在这一天做薄饼吃,所以,这一天又俗称为“松饼日”。


除了吃松饼的习俗,还有以“狂欢节”的盛大活动,也就是以盛大的嘉年华会形式登场。除了有各式各样祈福的彩珠以外,他们还会吃国王蛋糕,蛋糕里会藏有一个塑胶婴儿塑像代表耶稣,据说吃到的人会一年都好运。


国王蛋糕主要是以紫色、绿色和金色为代表,分别象征着公正、信念和权利。因此,活动期间大部分的珠串都是这三种颜色。而狂欢之后,整个French Quarter就如同褪去华服艳妆,回归平淡,身为“爵士的故乡”,每年4月底到5月初,纽奥良又旋即换上Jazz Festival的新妆,等着迎接大家再度造访。


美食面包图鉴 | 带你领略各国的面包文化风采


五.法国--咕咕霍夫面包


美食面包图鉴 | 带你领略各国的面包文化风采


咕咕霍夫面包是法国阿尔萨斯地区及德国南部特产的甜品面包,也是法国传统的节日面包,其特点在于其用一种中空螺旋纹形的模子制作成皇冠形蛋糕。


传说,参拜耶稣的东方三贤士(les Rois Mages)在从约旦回来的路上,被Ribeauvillé小镇的一位善良甜点师傅留宿,三位贤士当晚用一个陶土制成的模具烤了第一个咕咕霍夫送给他,以表达谢意,自此咕咕霍夫成为了盛大节日中的必备糕点。


咕咕霍夫在19世纪中期,从阿尔萨斯传到巴黎,最传统的制作方法被保留下来,富含奶油与鸡蛋香气的面团,经过两次发酵,在专用陶模(现在还有矽胶的)中烤制成型,而在口味上也会按照自己的想法,做出不同的变化,可咸可甜,或加入各种果干和不同口味的酒,口感层次更加分明。


美食面包图鉴 | 带你领略各国的面包文化风采


六.俄罗斯--复活节库里奇面包


美食面包图鉴 | 带你领略各国的面包文化风采


俄罗斯复活节的日期不固定,每年会随俄历的时间而改变。所以今年俄罗斯复活节的时间是公历4月16日。这个节日象征着大地回春,万物复苏。对于许多俄罗斯人来说,它已经不仅是宗教节日,更是一个全民的节日。


在这个重要的节日有一样特别的食物——“库里奇”的圆柱形甜面包。这种由发酵的面粉、黄油、鸡蛋和砂糖混合烤制而成。在烤好的面包胚上刷上一层白糖浆,再加上一些葡萄干、果脯、蜂蜜、柠檬皮和巧克力等辅料。这种面包外形是面包,但却有着像蛋糕一样的细腻口感。


俄罗斯非常重视东正教复活节。普京和梅德韦杰夫都会出席复活节庆祝仪式。


美食面包图鉴 | 带你领略各国的面包文化风采


七.西班牙 - -三王节面包


美食面包图鉴 | 带你领略各国的面包文化风采


三王节对西班牙小朋友而言为儿童节,其为每年一月六日都会庆祝纪念,为圣诞节假期的最后一个节日,西班牙人的传统会将三王节面包当做赠送的礼物。


三王又称为东方三贤士,于圣经新约记载三位来自东方的智者于一月六日抵达耶稣出世的马槽,为小耶稣献上黄金、乳香、没药。自1885年起西班牙政府就为这个节日举办游行,自此每年西班牙人都会大力庆祝。


三王节 (Día de Reyes),是传统西班牙人送圣诞礼物的日子,又称主显节(Epifanía),是圣经故事“东方三王”向圣婴耶稣献礼的日子。这原本是个东方教会的节庆,但事实上,在埃及和阿拉伯地区,一月六日早就是“原始民间信仰”的节日,这些信原始民间信仰的异教徒在12月25日庆祝冬至,在一月六日庆祝“日照时间增长日” 。


后来,天主教徒认为日照时间增长是福音的象征,以一个天主教的节庆来取代在教外流行的民俗或异教庆节,在西元 120 至 140 年间,灵智派 (Gnosticism,亦称诺斯底主义,慧知派) 便把这一天和“耶稣受洗”连结在一起,认为耶稣基督在这一天受洗,基督在受洗时才真的诞生为天主之子,是为主显节 (Epifanía)。


在西元四世纪末,罗马天主教会开始庆祝由东方引进的“主显节”(Epifanía),才把东方贤士(三王)来朝的事迹转移到一月六日,庆祝耶稣降生为人后首次显露在外邦人(三王)眼前,而为圣诞节保留了耶稣诞辰及牧羊人来朝的事迹。


据《圣经马太福音》记载,耶稣出生时,有三位东方国王,看见天上升起的明星,探知了耶稣降生的方位,于是带着礼物去朝圣,长途跋涉后于一月六日找到玛利亚,约瑟夫和耶稣圣婴,献上黄金 (oro)、乳香 (incienso) 和没药 (mirra) 为礼物。


按照西班牙传统,一月六日是送圣诞礼物的日子。在一月六日“三王节”那天,应景的糕点是 Roscón de Reyes ,虽然个普通的、以水果或干果装饰的蛋糕,但面包店会在糕点上摆个纸皇冠,糕点里藏一个小东西,吃到的人将会一整年好运不断。


美食面包图鉴 | 带你领略各国的面包文化风采


八.墨西哥 --亡灵节面包


美食面包图鉴 | 带你领略各国的面包文化风采


按照墨西哥民间习俗,11月1日是“幼灵节”,是怀念已故的孩子的日子;11月2日是“成灵节”是大家缅怀已逝的成年人的日子,而在引领亡灵回到家乡参与派对是有一道道纪念仪式的。


这是墨西哥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一年一度的亡灵节,每到这个时候大家聚集起来聊一聊家族里已经过世的人,或者替他们祈祷。


亡灵节是从万圣节演变过来的,因此时间在每年10月31日至11月2日一共三天,他们会准备各式各样的人型或骨型面包,来纪念这个节日。


墨西哥俗谚说:“Hay mas tiempo que vida.”,意思是“There is more time than life.”,死亡不是终点,而是另一个开始,生命的无限延续,也许你还根本不需要担心睡眠时间不足,有时候仔细想想面对死亡,我们到底能做些什么,对墨西哥人来说,唯有尽情大笑才能真正抚慰亡灵。


美食面包图鉴 | 带你领略各国的面包文化风采


九.瑞典——圣露西亚面包


美食面包图鉴 | 带你领略各国的面包文化风采


这个形状趣致、漂亮明艳、香甜松软的节庆面包,是瑞典的传统圣诞烘焙,叫做“圣露西亚面包”。跟“圣尼可拉面包”一样,它不完全是“圣诞节”的面包,因为它庆祝的,是“圣路西亚日”——12月13日。

圣路西亚是第三世纪的一位殉道者,相传她当年偷偷携带食物,送给那些躲在墓穴中避开罗马政权逼害的基督徒。


圣路西亚的传统形象,是一位头戴蜡烛花环的人,她把在黑暗墓穴中照明用的蜡烛戴在头上,空出双手,以便拿取更多的食物送去给门徒。


因此,“圣路西亚日”也被视为“光之节”,这个“光明之日”座落在“将临期”之中,也被视为指向即将来临的圣诞节——世界上的真光。

“圣路西亚日”是北欧地区相当重视的节日,北国的人们要经过酷寒而漫长的黑夜与严冬,对“光明”的仰望与庆祝,尤其重要。


在“圣路西亚日”的庆典上,女孩们身穿象征信仰白色袍子、象征殉道的红色带子、

头戴 (或手执) 象征光明的蜡烛、拿着象征当年救助的番红花面包,以巡游的方式守节,象征把基督的真光,带入普世的黑暗之中。

美食面包图鉴 | 带你领略各国的面包文化风采


她们手中拿着的“番红花面包”,就是这个“圣露西亚面包”。


十.爱尔兰——圣派翠克节

美食面包图鉴 | 带你领略各国的面包文化风采


圣派翠克节(英语:Saint Patrick’s Day),又称圣巴德利爵纪念日或圣博德节(爱尔兰语:Lá Fhéile Pádraig),是纪念爱尔兰主保圣人圣派翠克(圣博德)主教的节日,在每年3月17日举行。


公元432年,圣派翠克受教皇派遣前往爱尔兰劝说爱尔兰人改信天主教。圣派翠克从威克洛上岸后,当地愤怒的非天主教徒企图用石头将他砸死。


圣派翠克临危不惧,当即摘下一棵三叶苜蓿,形象地阐明了圣父、圣子、圣灵“三位一体”的教义。他的演说使爱尔兰人深受感动,接受了圣派翠克主施的隆重洗礼。461年3月17日,圣派翠克逝世,爱尔兰人为了纪念他,将这一天定为圣派翠克节。

这一节日5世纪末期起源于爱尔兰,这一天后来成为爱尔兰人的国庆节,同时也是北爱尔兰的银行休假日与爱尔兰共和国、蒙特塞拉特和加拿大纽芬兰与拉布拉多省的法定节假日。在加拿大、英国、澳大利亚、美国和纽西兰,圣派翠克节虽然广为庆祝,但不是法定的节假日,因为有不少爱尔兰裔的居民会庆祝圣派翠克节,故得到政府的重视和纪念。



习俗的不同,象征着一定文化的不同,也意味着各个国家拥有属于自己的节庆活动。而每种节庆面包的背后,都拥有着很多不为人知的意义,了解更多的面包文化,是一种自我修炼。

如果您有更多想要或探讨了解的知识,欢迎来到我的面包研修社进行实地学习,感受全国顶尖技术,更多精彩内容等你发现。

2020,我们在这里等你。


美食面包图鉴 | 带你领略各国的面包文化风采


美食面包图鉴 | 带你领略各国的面包文化风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