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范仲淹

大家好,閒來無事聊聊歷史,今天咱們聊聊先天下後天下之樂而樂的范仲淹。

為什麼會突然想起來聊一天他呢,今天小編閒來無事刷頭條刷到了央視名嘴朱廣權的一個段子,在段子裡他講到范仲淹不止是文學大家而且還是政治家、軍事家、思想家,還可以說也是一位教育家。那咱們就聊聊這個集各種大家於一身的“完美家”吧!

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范仲淹

范仲淹此人是誰,想來大家都不陌生。凡是接受過國家九年義務教育,或者是中學教育的人,對於此人就絕對熟悉。畢竟當時年少時,誰沒有背過他的《岳陽樓記》,誰沒有記過他的《漁家傲》呀!

范仲淹是北宋有名的臣子是一位果敢剛正,一心為民,敢與黑暗勢力反抗的好官,而且在政治、軍事、文學、教育等各個方面都有顯著成就,無論在當時還是在現在,都有很高的聲名。所謂青史留名,說的就是像范仲淹這種為官為名,憂國憂民,棄小家而顧大家的偉人。

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范仲淹

范仲淹的仕途經歷了多次起伏,可是每次貶謫都是因為於朝中奸臣抗爭,還有對朝中大事提出質疑並指出而受到的打擊報復被貶,而不是他做官不夠忠心,范仲淹的仕途經歷了多次起伏,沒有一次貶謫是因為他本人為官出現了重大的失誤,而全都是與朝中奸臣作鬥爭,或者對當前存在問題的朝政提出質疑,因此遭受勢力反擊,一次又一次,沒有一次他選擇低頭。每一次他都昂首迎戰,雖然最後失敗,也無怨無悔。他數次貶謫,前來送他的官員越來越少,但是范仲淹卻毫不在乎,他認為自己做了自己應該做的,最後被貶謫外地。那麼經歷了人生坎坷起落的范仲淹,到底是個什麼樣的人呢?

心志堅定一心向學:

范仲淹小的時候生活貧困,但是他依然堅持向學,儘管過的如此清貧,但是他卻毫不在乎,而是全身心的沉浸在書籍經典之中。後來母親改了嫁他跟了過去,那時候為了學習的范仲淹,尋到了一個清淨的寺廟便搬了進去。可是他的生活並不好過十分清貧,一天的食物就是一鍋粥,涼了之後,又把粥分成四份,早晚各兩塊。還有一點鹹菜,在粥里加點醋,就這樣隨便吃一些。在看如今的生活,主餐、下午茶,果汁每樣都要攝取,范仲淹這樣的食物偶爾吃下或許還行,但一直這麼吃的話,大多數是沒辦法堅持的。而范仲淹就是這樣一日只吃兩餐,堅持苦讀的,斷齏畫粥這個詞語就是根據他的故事來的。

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范仲淹

興修水利造福於民:

在范仲淹任職興華縣令的時候,返潮的時候發現當地的堤壩破損嚴重。不僅是當地百姓的鹽田會受損,農田被淹,千萬的農民無家可歸,嚴重的時候,百姓苦不堪言。范仲淹及時發現了情況,趕緊把情況上奏,後來准奏開始著手修建堤壩。他召集了幾萬名修壩的農民,世事難料才開始不就就出了命案。不幸遇到大風暴,光是修建的農夫就有一百多個被捲入水裡喪了命。傳到朝堂上,惹人議論紛紛,不知道該不該修。百姓們也惴惴不安,認為是上天的意思,於是朝廷決定暫行停工,並派淮南轉運使胡令儀到泰州查勘實情。胡令儀系河南開封人,曾於宋代淳化、至道年間(990-997)任如皋縣令,深知古捍海堰年久失修,農田、鹽灶和百姓生命財產難以保障。察看後,胡令儀與張綸聯名奏明朝廷,獲准繼續開工。

天聖四年(1026),范仲淹的母親謝氏去世,范仲淹離任回籍守喪。其間,范仲淹屢次給張綸寫信,請張綸無論如何要將捍海堰修成,並表示若有事故,朝廷追究,他願一人獨擔其咎。

天聖五年(1027),張綸負責捍海堰工程指揮,於當年秋施工,第二年春完成,前後歷時四載,終將捍海堰修成。堰長25696.6丈(合71公里),堰基寬3丈(合10米),高1丈5尺(合5米),頂寬1丈(合3.3米)。堰成後受益顯著,“來洪水不得傷害鹽業,擋潮水不得傷害莊稼”。外出逃荒的兩千餘民戶迴歸家鄉,百姓得以安其生,農灶兩受其利。後人將阜寧至呂四的海堤稱為范公堤。

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范仲淹


執教興學利於學子:

天聖五年(1027年),范仲淹為母守喪,居應天府。時晏殊為南京留守(治今商丘)、知應天府,聞范仲淹有才名,就邀請他到府學任職,執掌應天書院教席。范仲淹主持教務期間,勤勉督學、以身示教、創導時事政論,每當談論天下大事,輒奮不顧身、慷慨陳詞,當時士大夫矯正世風、嚴以律己、崇尚品德的節操,即由范仲淹倡導開始,書院學風亦為之煥然一新,范仲淹聲譽日隆。天聖六年(1028年),范仲淹向朝廷上疏萬言的《上執政書》,奏請改革吏治,裁汰冗員,安撫將帥。宰相王曾對萬言書極為讚賞,時晏殊在樞府,王曾便極力推舉范仲淹,晏殊遂面聖陳述范仲淹既往政績。十二月,仁宗徵召范仲淹入京,任為秘閣校理,負責皇家圖書典籍的校勘和整理。

保家衛國戍邊西北:

寶元元年(1038年),党項族人李元昊稱帝,建國號大夏(史稱西夏),定都興慶(今寧夏銀川),與宋朝的外交關係正式破裂。次年,為逼迫宋朝承認西夏的地位,李元昊率兵進犯北宋邊境,於三川口大敗宋兵(三川口之戰),集兵於延州城下,準備攻城。消息傳至京師,朝野震驚。

康定元年(1040年)三月,因邊事吃緊,仁宗以范仲淹眾望所歸,召回京師,擔任天章閣待制、出知永興軍。七月,升為龍圖閣直學士,與韓琦併為陝西經略安撫副使,擔任安撫使夏竦的副手。八月,范仲淹請知延州,到任後,更改軍隊舊制,分部訓練,輪流禦敵;同時修築青澗城和鄜城,作為軍事基地,節省邊境開支。仁宗詔命這支軍隊為康定軍。

康定二年(1041年)正月,仁宗詔命陝西各路討伐西夏,范仲淹上疏,建議加強邊防守備,固守酈延,以軍威恩信招納西羌歸附(時羌族為元昊嚮導,為其所用),徐圖西夏,仁宗採納。范仲淹又奏請修築承平、永平等要塞,把十二座舊要塞改建為城,以使流亡百姓和羌族迴歸。

二月,元昊進兵渭州(今甘肅平涼),仁宗批准夏竦反攻計劃,韓琦命尹洙謁見范仲淹,聯絡同時發兵。范仲淹認為反攻時機尚未成熟,堅持不從。韓琦派環慶路副都部署任福率兵出擊,西夏軍受挫撤退,任福下令急追,追至西夏境六盤山麓,於好水川遇伏被圍,任福等十六名將領陣亡,折兵萬餘(好水川之戰)。四月,仁宗降夏竦為豪州通判,范仲淹為戶部員外郎、知耀州,職責不變。

五月,范仲淹改知慶州,兼環慶路都部署司事。元昊起兵時,曾聯絡羌族,約定環慶路酋長六百餘人為其嚮導。范仲淹到任後,即以朝廷名義犒賞羌族各部,與之簽訂條約,嚴明賞罰,羌族遂脫離西夏,為宋效力。為進一步穩固邊防,范仲淹又修築大順城,遏止白豹城、全湯城一帶的敵軍進犯;同時,修葺細腰、胡蘆等軍塞,切斷敵軍通路,使明珠、滅臧兩部族安心歸附大宋。

慶曆二年(1042年)閏九月,元昊分兵兩路,再次大舉攻宋。涇原路經略安撫招討使王沿獲知夏軍來攻,命副使葛懷敏率軍阻擊,進抵定川寨,宋夏會戰,宋軍大敗,葛懷敏與部將等16人戰死,喪師9400餘人(定川寨之戰)。元昊獲勝後,揮師南下,進逼潘原,關中震動。十月,范仲淹率領六千軍隊,從邠州、涇州出發來進行援救,西夏軍隊撤出邊塞。仁宗非常欣賞范仲淹軍事才能,加封為樞密直學士、右諫議大夫,任鄜延路都部署、經略安撫招討使。

十一月,仁宗採納范仲淹建議,恢復設置陝西路安撫、經略、招討使,讓范仲淹、韓琦、龐籍分領職事。范仲淹與韓琦在涇州設置官第,將文彥博調到秦州做統帥,滕宗諒調到慶州做統帥,張亢擔任渭州的統帥。范仲淹作將領,號令清楚,愛護士兵,對於前來歸附的各部羌人,誠懇接納,信任不疑,因而,至元昊向北宋稱臣(慶曆和議),西夏軍隊不敢輕易侵犯他所統轄的地區。

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范仲淹

我認為范仲淹不僅心善而且對待後生有平等的心態加以提拔。范仲淹做官清廉,雖然兩袖清風,但是隻要有求學者投奔他,他都會慷慨解囊。就算餓到自己,也要盡最大的努力去幫助。做到如此地步,說他是當時的慈善家也不過分。他倡導的“先憂後樂”思想和仁人志士節操,為後認的思想樹立了新的方向,是中華文明精神的璀璨財富。我覺得范仲淹是“慶曆新政”和詩文的革新運動的大力推動者。他反對西昆體,要求文章內容要實際,情感要激昂,語言要淺白。《岳陽樓記》很好地反映了這一文風。這篇文章有一個特徵很明顯,便是“記顯賦隱”。范仲淹雖名此文為“記”,而縱覽全篇,卻是賦的成分相當之重。而這部分賦,卻作得風格清新--寄景言情,結合敘議,更甚者,聲律合於情思,這也是賦體的一個特點了。范仲淹的寫作手法,正如韓琦曾在祭文中這樣稱讚他“前無愧於古人,後可師於來者”這無疑是對范仲淹一生最好的評價。

最後咱們來看一下毛主席是怎麼評價范仲淹這個完美的人的“中國歷史上有些知識分子是文武雙全,不但能夠下筆千言,而且是知兵善戰。范仲淹就是這樣的一個典型。范仲淹詞介於婉約與豪放兩派之間,既蒼涼又優美,使人不厭讀。”


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范仲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