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40岁的慢性腰痛患者,不吃药不手术,靠这招解决!

腰椎的稳定性与慢性腰痛有密切关系。腰椎由5个椎骨组成,相邻两个椎体及其间的小关节、椎间盘、韧带等组成一个运动节段,脊柱运动节段可以看作体现整个脊柱生物力学特征的最小单位。腰椎活动可使各运动节段间发生位移、旋转。腰椎各节段在外力作用下产生部分节段的过度移位就会使腰肌劳损甚至腰椎不稳,引发腰背疼痛、椎间盘或韧带变形以及腰骶神经受损等临床症状。

因此,确保劳逸结合,注重正确的坐姿睡姿及生活习惯,加强腰部肌肉锻炼对于维持腰椎的稳定性是非常关键的。

25-40岁的慢性腰痛患者,不吃药不手术,靠这招解决!

从门诊就诊的人群来看,腰痛的患者可以按照年龄段划分为两类(25-40岁及40岁以上人群)。很多25-40岁年龄段的腰痛患者,多为长期不正确坐姿或者久坐引起,他们多是平时没有太多的时间锻炼,坐办公室、熬夜写代码等伏案工作人群及长期开车等职业司机有关。这类患者的腰痛往往与急性腰肌纤维质炎,腰肌劳损或者受凉肌肉痉挛有关。做个腰椎的正侧位X光片,往往可以发现腰椎的生理弯曲变直(人体腰椎有一个向前凸的生理弯曲,如果长期身体前倾或向前弯腰,腰椎正常生理弯曲会变浅或消失)。由于力学传导方向的改变,使得腰部肌肉更加容易疲劳及痉挛,形成一个恶性循环,导致慢性腰痛的发生。

25-40岁的慢性腰痛患者,不吃药不手术,靠这招解决!

另外一个年龄段是40岁之后,大部分这类腰痛患者多伴有不同程度的腰椎间盘膨出或突出,由于压迫神经根,多半臀部或者下肢的麻木不适等症状。这个时候,做个腰椎MRI核磁共振,可以发现椎间盘有不同程度的碰触或突出。T2加权可以看到腰椎间盘变黑,即水分丢失了,提示退变发生了。对于轻度的患者,保守治疗也是行之有效,值得一试的。

25-40岁的慢性腰痛患者,不吃药不手术,靠这招解决!

倒着走

对于上述两类人群的慢性腰痛,发病原因多与腰部肌肉力量不够、韧带强度不足,腰椎稳定性差引起的。从人类进化学的角度来看,人类由四足爬行到直立行走,行走的机制都是一致的。人类行走时首先要把重心向前推,再迈上步子去接,左右腿交替完成前行的动作。基于这样一种原理,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大多数腰椎间盘突出患者椎间盘是向后突出,而不是前突。(当然,这也与腰椎解剖结构有一定关系,因为脊柱后方的韧带力量通常较为薄弱,在外力作用下椎间盘就倾向于向后突出)。

25-40岁的慢性腰痛患者,不吃药不手术,靠这招解决!

对于这两类人群,张医生会建议他们每天倒走15-20分钟,因为适当的倒走可显著改善腰痛,主要基于以下几个原因:

  • "倒退着走"可增强腰背肌群的力量,加强腰椎的稳定性及灵活性。倒着走可使腰部肌肉有节律的收缩和放松,平衡腰大肌两侧肌肉,而不至于引起因一侧肌肉长期紧张导致的腰椎旋转或者侧凸。
25-40岁的慢性腰痛患者,不吃药不手术,靠这招解决!

倒走的生物力学机制

  • 倒着走时,身体的重心往往是向后移动的,可调整腰部的生理曲度,改善生物力学的传导方式及抵消椎间盘向后方突出的力量,在预防腰椎间盘突出中起重要作用。
  • 倒走可以活动腰部肌肉,改善腰部血液循环,提高腰部组织的新陈代谢,促进局部炎症因子的吸收,对慢性腰痛有一定的辅助治疗作用。

当然,倒走只是其中一个放松及锻炼腰部肌肉的方法,往往需要与燕子飞,5点支撑,游泳,俯卧撑等功能锻炼方法结合起来,才能收到更好的临床效果。

25-40岁的慢性腰痛患者,不吃药不手术,靠这招解决!

倒走的姿势

当然,倒走也有一定的要领。首先必须保持躯干的挺直,提臀收腹,也就是减小骨盆前倾,不能增加骨盆前倾。其次,倒走也需要注意安全。为确保安全,需要不断的回头,这样会不容易维持正确姿势。因此,最好是两个人协作,一个人倒着走另外一个人正常行走为倒走者看路。同时倒走对场地的要求也相对高,要绝对的平坦。还要克服紧张情绪,毕竟倒走违背人的运动本能。

#健康科普排位赛##把健康带回家#@健康真相官@头条辟谣@头条健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