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年華》:繁華背後的陰暗,折射孩子成長親密關係的缺失

《嘉年華》的導演是文晏,她其實有多重身份。由她做製片人的《白日焰火》曾經在柏林斬獲最佳影片、最佳男演員兩項大獎,創造了華語類型片在三大節登頂的紀錄。同時,憑藉處女作《水印街》提名70屆威尼斯電影節新銳導演獎。

這部由她執導的藝術電影《嘉年華》入圍了威尼斯主競賽單元,獲得2017年金馬獎最佳導演獎。上映後獲得了不俗的票房成績和極高的話題度女主角文淇只有14歲,就憑藉本片提名了金馬影后。

電影講述了一個簡單的故事:12歲的學生孟小文和同學新新遭遇熟人劉會長性侵。事後,劉會長想通過金錢和權利,試圖掩蓋事實的真相。而女律師一直沒有放棄對這件事情的調查。最後她發現,旅館清潔工小米有能指控劉會長的關鍵證據。

小米是沒有身份證的黑戶,12歲時就離家出走了,她一直渴望有一個身份證。為了能夠湊到辦假身份證的1萬塊錢,小米想到敲詐劉會長,身單力薄的她遭到了流氓報復。最後小米想通了,她將視頻證據交給了女律師,劉會長所勾結的各種勢力最終沒有逃得過法律制裁。

作為一部藝術電影,《嘉年華》在表現手法上脫離了類型片浮誇的表現手法與刻意的矛盾衝突,影片的節奏保持的恰到好處,鏡頭剋制而又不失感染力。體現了安德烈·巴贊所讚賞的“電影的本性就是對現實的自然反映”的電影美學。《嘉年華》看似反映了社會各層面的問題,但最突出的是對女性成長問題的揭露和思考,以及孩子成長中親密關係的缺失。

本文將從獨特的敘事結構、物品隱喻、以及關於孩子成長親密關係缺失三個角度來闡述這部影片的深層次含義。相信讀者也會通過下面的分析體會到這部影片的魅力所在。

《嘉年華》:繁華背後的陰暗,折射孩子成長親密關係的缺失

一、影片採用了旁觀者和親歷者雙線並置的敘事結構,客觀呈現了社會對兒童性侵事件的反應,深刻表達出社會對未成年女性保護的嚴重缺失

《嘉年華》不是第一部拍攝關於兒童性侵主題的電影。讓人意想不到的是導演對視角的選擇非常獨到。採用了旁觀者和親歷者兩個視角去講述整個故事。更重要的是,影片並沒有對性侵事件本身進行放大或渲染,而是緩慢浸透出無力感和撕裂感,讓觀眾產生強大的代入感。

小米是整個事件的旁觀者,因為沒有身份證,她只能在海邊度假酒店打雜,不時會替前臺值夜班。有一天值班的時候,她看到一個成年男子帶著兩個小女孩到酒店開房,並目睹了這個成年男子喝醉後衝進了兩個小女孩的房間。

第二天警方到酒店做調查。小米為了保住自己的工作,什麼都沒有說。後來,小女孩的律師來找她詢問當天事情經過,她把律師帶到海邊僻靜的地方說得拿100塊錢交換信息。

《嘉年華》:繁華背後的陰暗,折射孩子成長親密關係的缺失

透過小米這個旁觀者的視角,導演讓觀眾看到了整個事件背後的社會環境。他們中有正義的律師、人面獸心的劉會長、飛揚跋扈的小混混等。她的深層用意是想告訴我們討回公道的背後,是一條複雜而艱難的路。

跟事情的親歷者不同的是, 第一主角小米更加富有“抗爭”精神她對安定生活的渴求可以讓她對眼前發生的罪惡視而不見,並轉而利用它獲取自己的生存權利,由此產生的無奈感再次超脫於案件本身。折射出這個社會在未成年女性的保護上的另一種缺失。

這部電影的第二主角小文,是性侵事件的親歷者。12歲的小文父母離異後,就一直跟母親生活在一起。但母親的生活重心並不在她身上,每天忙著跳舞甚至徹夜不歸。小文跟母親在一起感受不到絲毫溫情,寧願跟幾條金魚待在一起也不願意面對母親。

從小文這一條敘事線索當中,觀眾看到的不只是這件事情對孩子造成的傷害。更多的是家庭和社會對於孩子的二次傷害。有一個故事情節讓人印象深刻,小文的母親陪她在醫院做婦科檢查,得知結果後給了小文一巴掌。同學新新的父親在旁邊勸她不能打孩子,她暴跳如雷反過來想去打對方。

母親歇斯底里的反應讓小文對這件事情采取了迴避的態度。她在影片中呈現出來情緒一直是淡漠和疏離,面對警察、律師和家人的詢問,全程保持沉默。這在觀眾看來無比心疼。

《嘉年華》:繁華背後的陰暗,折射孩子成長親密關係的缺失

她的迴避或許一種自我療傷,但這種沉默卻構成了這類案件更加殘忍的現實。有個非常具有諷刺意味的情節是,大人們都在忙著為事件或掩蓋、或揭露的時候,小文和小新卻在遊樂場享受屬於兩人短暫的快樂。

受到傷害的她們依舊只是童心未泯的少女,她們還不知道自己到底經歷了什麼,不知道這件事對她們會產生怎樣的影響。這些純真笑容就像打在一些成人臉上的巴掌。

導演文晏在採訪中說過:“我想展現的不是性侵的暴力,而是這件事發生之後社會的反應。”

對於性侵這件事,我們最應該關注的,恰恰是那些性侵之在外的事情。我們不只需要知道禽獸做了什麼,更需要知道當事情發生後,我們需要怎樣去做,這個社會究竟能為孩子做些什麼。尤其是父母,很多時候,我們父母做的事情給不了孩子安全感和快樂。如果小文的母親對她的關心和保護多一些,相信這樣的事情不會發生。

《嘉年華》:繁華背後的陰暗,折射孩子成長親密關係的缺失

二、豐富多樣的非語言符號為劇情發展和轉折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運用鏡頭語言進行隱喻的轉換,為觀眾提供視覺和情感的雙重體驗。

在《嘉年華》中,大量圖像符號替代了語言,大量的動作替代了文字,通過符號的組合軸展示,極大拓展了符號在本片中的意涵,通過一個又一個的隱喻,帶領觀眾進入符號背後的意義世界。

①頭髮的隱喻

《嘉年華》中所有女性角色都是長髮,頭髮在電影中被看作是女性最鮮明的標誌。小文的女老師以及新新的媽媽等配角,都一絲不苟地留著各式各樣的長髮。在這個有長髮的女性世界裡,小文的母親在暴怒中剪掉了小文的長髮,這讓小文成為影片中唯一短髮的女性。剪掉長髮,意味著小文被剝奪掉了女性特徵和身份。

打雜工小米在影片中的長髮是一直綁起來的。而在最後,她被小流氓健哥控制,成為要在一棟破舊的房屋裡“等待客人”的暗娼。當她逃離出來,解開頭髮,穿上潔白的無袖紗裙,塗了口紅,戴上了耳環。她一直隱藏的女性魅力在此刻被全部暴露出來。披散的長髮標誌著她從一個安全的“無性別”身份進入到了一個危險的“女性”身份。

《嘉年華》:繁華背後的陰暗,折射孩子成長親密關係的缺失

電影裡還出現了夢露同款的金色假髮套。在電影中,金髮套這一符號標誌著的是強大的女性魅力:小文帶著金髮套,同學新新點評:“你好看我不好看,你有髮套。”小米藏起來發套也是因為她喜歡這個金色的髮套,而不是因為髮套也是潛在的重要證據。

在電影裡,頭髮作為符號,有著多重的意指:它寄託了女性強烈的自我意識,是女性身體的延伸,也是女性被規訓和被期待的標誌。不同的髮型、不同的長短、不同的顏色都是女性對自我身體認知的體現。這種符號的體現,既融合了女性的個體意識,又混雜了複雜的社會性別認知。它既可以是女性反抗的無聲吶喊,又可以是社會意識戰勝個體的象徵。

《嘉年華》:繁華背後的陰暗,折射孩子成長親密關係的缺失

②夢露雕像的隱喻

巨大的夢露塑像,則是整部電影意涵上最重要的視覺符號。夢露雕像在影片中反覆出現六次。這種反覆程度,足以看出導演對這一符號的用心刻畫。夢露的雕像反覆出現,但是夢露的臉很少完整地出現在畫面裡,只是露出標誌性的飛揚裙襬。

在電影中,夢露雕像既是成熟美麗有性誘惑力的象徵,同時也被動的、被觀望的、被損害的,無主體性的象徵。它是女性身體被物化的典型符號,它的命運也象徵著大部分女性,即女性永遠處在被觀看、被損害、被遷移的命運。

在影片最後,夢露雕像即將迎接新的命運,這鼓舞著同樣踏上新的生命歷程的小米,她勇敢地和夢露一起上路。在那一刻,他們不僅僅在外形上達到一致——同樣的白色連衣裙、同樣飛揚的頭髮——而且他們在精神上也同樣勇往直前。

《嘉年華》:繁華背後的陰暗,折射孩子成長親密關係的缺失

③遊樂場的隱喻

遊樂園是孩子們嬉戲玩鬧的地方,承載了童年的記憶。而影片中的遊樂園同樣承載了兩個受傷害的女孩小文和新新的童年美好記憶,同時,它也是身世悲慘的小米的精神棲息之所。遊樂園屬於一個整體意象。

影片中很多情節都是在這裡上演——新新和小文的嬉戲、小文逃課時自娛自樂的地方、小文離家出走時的暫留之地等,這些情節和這個整體意象完美融合,從而使遊樂園意象被賦予柔和與單純的特徵。因此,影片中的遊樂園承擔的不僅是一個背景角色,更多的是對女孩天真無邪的象徵

《嘉年華》:繁華背後的陰暗,折射孩子成長親密關係的缺失

三、親密關係是父母給孩子最好的保護傘,當孩子的全世界成為灰色時,要讓他們感受到父母才是人生永遠的守護神

在知乎上有網友曾經提問:什麼樣的孩子最容易成為性侵者的目標

在所有的高贊回答中,“長期受到父母忽視的孩子”排在榜首。容易遭到性侵的孩子不單是留守兒童和寄養兒童,還有那些雖然父母在身邊,卻被父母忽視的孩子。

因為長期被父母忽視,施害者認為即使犯罪也不容易被發現。而且,父母也不會發現孩子身心的異常情況。同時,孩子缺失父母的關愛,很容易相信陌生人的關心,從而讓施害者很容易得逞。

《嘉年華》:繁華背後的陰暗,折射孩子成長親密關係的缺失

電影中的小文就是這樣典型的例子。母親是從她的同學新新口中知道這件事情,直到學校通知她才跟女兒有聯繫。當律師問她小文不回家的當晚她在哪時,她一邊抽著煙,一邊漠不關心回答:“我在哪跟這件事情有關係嗎?”在她看來,小文不回家跟她沒有任何關係。律師認為,小文正因為知道媽媽不在家,所以不願意回來。

因此,建立跟孩子的親密關係,是父母能夠給與孩子的最後也是最重要的一道防護線。讓孩子把家和家人當成最溫暖的庇護所。

父母除了從小就給孩子灌輸安全意識之外,還應該告訴孩子:無論發生什麼,說出來,爸爸媽媽就能保護你。想讓孩子毫無保留的傾訴,在孩子成長的整個過程,都要持續培養親密關係。

《嘉年華》:繁華背後的陰暗,折射孩子成長親密關係的缺失

心理學研究表明,跟孩子建立親密關係有三個關鍵期,錯過的話將很難彌補。

①1——3歲,建立生理親密關係

這個階段跟孩子建立親密關係並不是難事。因為孩子還比較小,父母要事無鉅細照顧到吃喝拉撒。他們會被抱在懷裡、牽在手上、背在背上。媽媽的擁抱、撫摸、親吻和互動都能帶給孩子極大的安全感。

②4-10歲,建立心理親密關係期

心理上跟孩子保持親密關係最關鍵的是依賴,孩子依賴父母,無條件信任源自高質量的陪伴。這個階段是孩子性格養成關鍵期,親子陪伴尤其重要。一定不要以工作忙碌為藉口,跟孩子成為最好的朋友,才能建立心理的親密關係。

美國皮尤研究中心的統計數據顯示,家長陪伴孩子的有效時間,“及格線”為每週21.2小時,換算到每天,至少要有3個小時。當然,時間並不是衡量“高質量”的唯一標準,還父母的用心和專注。


《嘉年華》:繁華背後的陰暗,折射孩子成長親密關係的缺失

③10——15歲,建立心靈溝通暢通期

這個階段是青春期,父母應該對孩子以“尊重”為主,而不是一味的管教和控制。

影片中的小文正處於這個時期,不難看出,母親對她一直是控制。小文喜歡養著一瓶金魚,這個物品的隱喻是對自由的渴望,小文渴望像小魚那樣可以無拘無束,自由自在的暢遊。而在跟爸爸在一起的時候,小文的行為就不會受到束縛。有一個場景是爺倆在游泳池比賽游泳,小文露出了難得一見的笑容。

父母需要尊重孩子的個體差異,接納孩子不完美的性格。注意不隨意把孩子跟別人比較,不隨意批評和否定孩子的缺點。對於孩子做的所有決定,有建設性給與意見,鼓勵孩子多表達自己的想法。

《嘉年華》:繁華背後的陰暗,折射孩子成長親密關係的缺失

長期從事防性侵教育的公益組織——中國少年兒童文化基金會女童保護基金髮布的數據顯示,在被侵害的孩子中,12-14歲的學生人數是最多的。

當觀眾看到小文做完婦科檢查,回到家後被母親責罵,撕爛衣櫥裡漂亮的衣服,強行剪掉從小到大一直陪伴她的長髮。完事後,小文又報復性地把母親的化妝品全部毀壞。這個場景讓觀眾心痛,我們知道這段關係永遠不可能修復了。

每個人不是天生的好父母,我們需要在摸索中前行,需要不斷學習和成長。從過來人的經驗中學習如何跟孩子更好的相處,成為親密的朋友。可現實中,很多父母看似陪著孩子,關係卻並不“親密”,最後弄得雙方都很茫然和疲憊。

不管遇到什麼壞事情,你只負責告訴我,而我負責保護你我認為,這是孩子內心最希望聽到的暖心話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