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密關係》:夫妻經常吵架日子過得煩心,用4招走出爭吵陰霾

閨蜜安琪大晚上的氣咻咻的拿著行李到我家來了。

我問她怎麼了,她傷心的說:“宋斌那個王八蛋,他晚上說有應酬可能晚點回來。這都 11 點了,我打他電話,打了十幾個,他就是不接。我快氣瘋了,既然你不把這個家當回事,我也可以做到。我要到你家住幾天,宋斌打電話來,你就說沒見我。”

她對婚姻的感覺很失望。早上起床各奔東西,晚上老公還經常應酬回家很晚,回來以後倒頭就睡。家裡的事情全是她在操勞。她感覺老公就把家當成需要休息的旅館。

她紅著眼跟我說:“旅館也有打烊的時候,老孃今天歇業了。”

這讓我想到了一本書《親密關係》,它是加拿大國際演說家、生命教練、諮商師克里斯多福.孟寫的,張德芬老師推薦,這本書講述了夫妻吵架的原因,並提出了“受害者牢籠”這一概念

《親密關係》:夫妻經常吵架日子過得煩心,用4招走出爭吵陰霾

一、什麼是受害者牢籠

這個概念來自於史蒂芬.卡普曼的“戲劇三角形”。

《親密關係》:夫妻經常吵架日子過得煩心,用4招走出爭吵陰霾

  • 在兩個人的感情中感受到不公平,不甘心,覺得自己的付出沒有得到應有的回報的人。就有受害者的傾向。

其實,這個身份並不陌生,我們從小經常會聽到媽媽在家用嘮叨的形式抱怨:“我一天到晚的為這個家操持,我也想去旅旅遊,我也想打扮的漂漂亮亮的出去喝茶,可是,因為你們,我就得穿著圍裙圍著鍋臺轉。”

這個時候,我們都是受害者,媽媽在抱怨、在為了家庭被動犧牲愛好、興趣,我們則背上讓母親失去自我的責任,成為必須要好好學習的理由。

我們不可能讓自己始終處於受害者的局面,我們要爭奪控制權,於是我們的身份進行的轉換“迫害者”登場。

有時候,把問題怪罪到別人的頭上,我們會感到不少輕鬆。

家裡的飯剩下了,我們怪對方,做飯沒有數,總要吃剩飯。

月初,發工資的時候,兩個人可以一起吃喝逛街,到了月底,總有一個理直氣壯的怪對方,花錢大手大腳,沒有規劃不會過日子。

怪罪、指責不僅僅是針對愛人,有時,我們自己對自己也會不滿意,對愛人各種指責和冷嘲熱諷的時候,也會恨不得給自己一個巴掌:“我的眼睛瞎了,怎麼會找你。”“我就是沒本事,我就是長得不漂亮,我就是不能說會道,要不然怎麼會是這個結果呢?”

受害者的軟弱和迫害者的理直氣壯的日子不會幸福快樂的。‘

我們心裡也很明白,要好好過日子。

於是,總有一方要出來解決所面臨的問題,這個人就是拯救者。

拯救者從自己的角度去看問題,她或他用一種為家庭犧牲或奉獻的心態去面對兩個人的親密關係。

這個人會承擔更多的事務,或者用妥協來使問題消失。

其實,問題並沒有消失,它只是短時間的平息而已。

拯救者的角色使我們試著讓自己處在沒有問題、沒有痛苦的狀態。

就像有的家庭,總有一個人會特別操心家裡的事情。

孩子入學報名,她連夜的排隊、家裡老人生病,她負責照顧、家裡的車壞了,都是她決定哪家修理店。

這樣的她自嘲自己是個女漢子。這個”漢子“就在家裡是一個拯救者的角色。

當她心情好的時候,我覺得這是為家庭付出,帶著一種高高在上奉獻精神。

當事情不順利,心情不好或愛人的所作所為沒有滿足她的期望時,她瞬間就可以進入迫害者或受害者的角色。

就這樣,在事態及心態的發展中而各種轉換中,我們就在這個這個受害者牢籠中不斷地轉換身份,無法集中注意力,身心俱疲。

例如:安琪的故事

《親密關係》:夫妻經常吵架日子過得煩心,用4招走出爭吵陰霾

安琪覺得老公不管家務、經常出去應酬、晚歸不接電話等等,事事都是宋斌的錯,她感受不到愛,很失望、很受傷。在兩個人的親密關係中扮演受害者的角色,

安琪用切斷與宋斌的所有聯繫,打包行李出走來表達憤怒,用自己的失聯讓宋斌擔心、著急,來懲罰宋斌。

當對方找到她向她道歉,兩個人開始面對問題來溝通時,他倆都處在拯救者的身份上,當身份是一致的拯救者時,目標可能會容易達成。

但是,溝通如果發生爭執,安琪一旦開始表達憤怒數落老公時,她就又到了迫害者的身份了,對方則進入受害者的身份中,受害者牢籠又進行新的一輪轉換。

在這樣的生活狀態中,我們會深深的感到絕望,除了分手,好像沒有什麼路可走了。

二、受害者牢籠的四個陷阱

1、左右為難

這個陷阱普遍指在日常生活中面對各種事情的取捨,下不了決心。

就像安琪,既然不喜歡老公宋斌在外邊應酬,那就把話說開。

其實,她自己也知道,宋斌是為了事業和家庭在打拼。

她一邊期待宋斌事業有成,家庭收入更高,日子過得更好。一邊又想要宋斌按時回家陪伴自己,真的是左右為難。

安琪一邊對老公失望喊著要離婚,一邊又在捨不得自己的小家庭猶豫。

這種左右為難,來自於恐懼。

讓老公回家陪伴自己的後果是事業平平,收入下滑,生活質量下降,她不要。

日子過得乏味、冷淡要離婚,她又害怕自己要重新面對社會,從頭開始。

一面不滿意,一面恐懼,即排除選擇又不肯放棄選擇。

在這種左右為難之中,越覺得自己沒有安全感,受害者之牢越陷越深。

其實,破除陷阱很簡單:要麼選擇,要麼再找另外一條更好的路。

總之,不要在裡面徘徊。

2、對家庭死忠

把原生家庭的習慣、思維及做事方法和生活習慣照搬到現有的生活中。

用代代相傳的方法生活和做事。

對家庭死忠,會讓我們在不快樂的時候無意識的模仿父母處理問題的負面例子。

我們遇到反駁或質疑時,無意識的會像我們的父親一樣,暴跳,或者像母親一樣用沉默應對。

就像有的愛人之間,發生婆媳矛盾,男方毫不猶豫的選擇指責自己的妻子,來表示自己的孝順。

有的人,因為在意父母的想法,在不幸的婚姻中掙扎,不敢提出離婚,也是來源於對家庭的死忠。

我們完全有能力按照自己的本心充滿愛和創意的處理很多問題。

我們被原生家庭給禁錮住,失去了創意和活力。

《親密關係》:夫妻經常吵架日子過得煩心,用4招走出爭吵陰霾

3、犧牲精神

在我們的父輩,為家庭犧牲,為家庭奉獻這是一種美德。

但是,在《親密關係》這本書裡說親密關係裡面的犧牲是指一種不快樂的付出,被迫的去承擔一些自己不應該承擔的事情,但是在受害者牢籠中處於拯救者的角色時,去做的事情。

在這種陷阱中,不快樂的付出的一方就會期望自己的付出能夠得到回報,當自己的付出被忽視或認為是理所當然的時候這個人就會產生憤怒的情緒。

在犧牲陷阱中的人,一直處於付出、不甘、委屈、忍耐這些情緒中時,最會會感到心力憔悴,精疲力竭,她或他會想逃離,一走了之。

就像安琪,她在犧牲陷阱中,老公沒有及時對她的付出給與反饋和感謝,她覺得委屈和精疲力竭,最後喊著:“老孃的旅館也要打烊了。”

真心實意地付出是一種完全不同的體驗,你不會覺得心力交瘁,你是充滿滿足和幸福的。

犧牲精神的還有一種產物就是放縱者。

我們會發現一種情形:一方盡一切努力弄得自己身心俱疲,而另一方卻在袖手旁觀。

如酗酒家庭,一方強忍著維持家庭關係,另一方沉溺於自私享受。

最讓人顛覆的是在這個牢籠中,沒有人感謝犧牲者,因為產生放縱者是犧牲者要負的責任。

不管是犧牲還是放縱,程度越大,對親密關係的破壞也越大。

如果,你對此深以為然,那麼就請把愛放到心裡,改變這種只有給予卻不懂接受,只懂獲得卻不懂享受的相處模式。

把犧牲轉變為真心的給予,把放縱變為珍惜。

為愛付出,其實是一種幸福。

《親密關係》:夫妻經常吵架日子過得煩心,用4招走出爭吵陰霾

4、依附

由於經濟或情感的強烈程度導致一方對另一方產生依附的現象。

其實,依附是一種情結,而且由來已久。依附的情結在我們的童年時期就已經產生。

我們會害怕失去父母的愛,失去歸屬感,我們拼命的去做父母喜歡的事情。

小時候,聽到最可怕的語言就是:再不聽話,我就不要你了。

因為這種依附情結會讓一方努力的把自己塑造成對方喜歡的那個人,這是一種令人窒息的感覺。在這種生活裡,依附方是感覺沒有了自己的生活和喜好。被依附方也感到壓力,雙方都很窒息。

這種狀態下會讓依附者產生怨恨,她/他會覺得沒有了自己的生活。

其實,請你記得,這不是伴侶的錯,只不過是舊事重演而已。

先要破除依附情結,並不需要把伴侶推開,做真正最好的自己,需要下定決心。

《親密關係》:夫妻經常吵架日子過得煩心,用4招走出爭吵陰霾

三、走出受害者牢籠的 6 個原則

1、要解決問題先跳出問題的框架。

生氣的時候,讓自己獨處一會兒。

問問自己,真的值得生這麼大的氣嗎?

對方真的就如自己剛才抱怨的那麼壞嗎?

用三方的角度看待一下引發爭吵的事件。

要想解決問題,就要抱著學習的態度,去學習一些知識,跳出問題的框架,發揮我們的獨立意識,用第三者的眼光審視問題。

2、所有的問題其實都是我們人生寶貴的經驗和財富。

能支撐兩人走的長遠的是我們一起面對很多事情,我們彼此一起成長和加深理解。

每一次的問題或者危機我們一起渡過,這才是我們無可替代,我們是彼此的唯一的原因。

不要害怕遇到的問題和危機,它是在親密關係中推進我們成長,走向更高級的靈魂伴侶的通道。

因為每次問題的解決和雙方的成長,會讓彼此靈魂更加貼近。

3、你所看到的事情都是你內心世界的投射

世界就是那個世界,引起你關注和感覺的都是你的成長經歷的感受,這些感受會導致你看世界的角度不一樣。

有時,愛人做的事情其實並沒有那麼惡劣,只是它在我們的世界裡帶來了往日的痛苦,所以會讓我們感到生氣。

4、每個人都有能力為自己生活中的事百分之百的負責。

許多事出現在我們的生活中,逃避是無法解決的,不如正面對待,為自己的生活負責。

5、要了解事情的真相,多問自己幾個問題。

學會冷靜分析問題,用是什麼?如何做?怎麼辦?來提問。

謹慎使用“為什麼”因為這是受害者表達抱怨時最擅長使用的詞。

6、愛是突破牢籠的關鍵

我們終身追求的不是成功,成功只是過程,幸福才是目的。

破解受害者牢籠的關鍵是要把愛重新找回來。

當抱著對家人的愛去做事情的時候,我們是心甘情願的,沒有那些委屈和抱怨以及憤怒。

用愛的角度去看問題去做事,我們才能突破受害者牢籠。

《親密關係》:夫妻經常吵架日子過得煩心,用4招走出爭吵陰霾

四、突破受害者牢籠的四步驟:

1、停止抱怨

受害者的最大特點是抱怨。

迫害者的最大特點是指責和報復。

拯救者的最大特點是犧牲和不快樂的付出。

根據這幾大特點進行自我覺察,當出現以上幾種感受和語言的時候,我們要及時剎車。

要改變自己從語言開始

把自己跟愛人的對話如實的記錄下來,列個清單,看看自己的語言中有多少充滿抱怨和指責的語言。

在清單中,把出現頻率最多的話用一句積極的語言來替代。

例如:“我沒辦法”

這句話,把它換成:“我們一起想個辦法。

你太差勁了?”把它換成:“出現這個情況,也不是你的本意”

“我不......”把它換成“我更願意去......"

改變一下語言風格,你會發現你的愛人也會改變的,這就是神奇的影響力。

2、洞察和消融情緒背後的原始信念。

有時候,我們控制不住情緒發怒或難過,並不是愛人做的事情導致的。

其實是我們自己的內心有些問題沒有解決,愛人只是觸發了不愉快的感受。

有時候,一些矛盾並不是事情本身,而是我們對這些事情的看法引發我們的一些情緒,是這些情緒導致矛盾的產生。

就像安琪離家出走的事情來說。她老公不接電話這個事情本身並沒有能直接對她有什麼傷害,對她產生傷害的是她對老公不接電話這件事的看法,她覺得老公在外邊花天酒地,她覺得老公不重視她,嫌棄她才不接電話,她覺得老公在外邊沒幹好事才不接電話。是這麼多的她覺得的各種猜測帶來的很壞的情緒導致她的憤怒。她老公其實什麼都沒做,就引發一場家庭危機。

如果她換個想法呢?

不接電話可能是開車正在回家的路上不方便接聽。不接電話可能正在談事情,不方便接電話,不接電話也可能就在家的樓底下等電梯呢,不接電話有很多的原因,這些原因都沒有什麼生氣的必要。

埃利斯ABC情緒管理理論:事情本身並不影響人,影響人的是人們對事物的想法和信念,使事情產生不同的結果。

3、釋放潛藏已久的不舒服。

放下立場,接近愛人,誠心溝通,好好問自己以下幾個問題:

  • 我想要什麼?
  • 有沒有什麼誤會要先澄清的?
  • 我所表達的情緒,有哪些是絕對真實的?
  • 我或愛人的情緒是否似曾相識?
  • 這種情緒是怎麼來的?
  • 我該怎麼回應這種情緒?
  • 情緒背後我的感受是什麼?

我能不能用愛回應這些感覺?

4、學會無條件的愛。

  • 想清楚想愛還是想贏?我們和愛人在一起的路上我們的目標是為了幸福。只有愛才能給我們幸福,我們不是為了證明孰對孰錯,我們是因為愛才走到一起的。
  • 無條件的愛 發揮我們的想象力和自我意識,當發生爭吵時,想一下此時,如果你愛對方,你會為他做什麼?接著想:如果我們深愛的話,我應該是什麼感覺?再問自己:如果我把他當做我最愛的人,我會怎麼看他?

《親密關係》:夫妻經常吵架日子過得煩心,用4招走出爭吵陰霾

總結:

歸屬感和重要感是我們親密關係裡的重要需求,從童年一直影響我們至今。

每當痛苦浮現,會認為唯一的選擇是掙脫受苦,要不然就去傷害愛人,控制他讓自己不痛苦。

現在的親密關係給我們機會覺察過去和現在的痛苦,面對它們作出更高級的選擇。

親密關係是通往靈魂的橋樑,讓我們能夠成長並瞭解真正的自己,用愛意去解決婚姻中的問題,會有意想不到的結果。

親密關係並不是兩個人的事情,一個人也可以改變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