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讀】散文 青青的榆錢兒

【品讀】散文     青青的榆錢兒

老家的村頭有一片老榆樹林,每年陽春三月,榆樹的枝杈上便綻滿一串串青青的榆錢兒,在春光裡在微雨中鮮亮亮的,誘引得孩子們哧溜溜爬上去,捋下兩把來打牙祭。那鮮爽爽、清甜甜的味道,是家鄉難忘的記憶,也是兒時永恆的回憶。

童謠唱道:“榆錢兒、榆錢兒,吃了榆錢兒,家家都有餘錢兒。”一方面,榆錢兒名好聽好記,朗朗上口,是討吉利的詞;另一方面,榆錢兒看起來圓圓亮亮的,酷似串起來的一枚枚小銅錢,故而得名。其實,榆錢兒在古代文人筆下還有一個名字——“榆莢”。《本草綱目》記載:“榆未生葉時,枝條間生榆莢,形狀似錢而小,色白成串,俗呼‘榆錢’。”唐代邊塞詩人岑參曾路遇賣酒翁,於是賦詩調侃:“老人七十仍沽酒,千壺百甕花門口。道旁榆莢仍似錢,摘來沽酒君肯否?”明代散曲家金鑾則在詩裡詼諧地寫道:“又不癲,又不仙,拾得榆錢當酒錢。”可見,古人對小小榆錢兒也是愛惜有加。

榆錢兒在農家是討人喜愛的鮮物。早年遇到災荒,青黃不接之際,榆錢兒就是救災飯、救急飯,榆錢兒、榆葉甚至榆樹皮不知救過多少人的命。而今,榆錢兒成了莊戶人家的保健養生美食,吃法多種多樣,除了生吃、涼拌,還可以做成濃稠晶亮的榆錢粥和黏滑清甜的榆錢窩頭。我家老母親最擅長的是榆錢煎餅——將榆錢兒裹上少許豆麵、玉米麵,再撒點蔥姜鹽用來煎雞蛋,那甜軟、滑爽、糯香的味道,至今想起來仍口齒生津。

【品讀】散文     青青的榆錢兒

榆錢兒不僅營養豐富,富含碳水化合物、蛋白質、膳食纖維、煙酸以及對人體有益的多種微量元素,還是一味中藥,具有健脾安神、清心降火、止咳化痰、清熱利水、殺蟲消腫的功效,常用於輔助治療神經衰弱、失眠、食慾不振等症。民間曾有用榆錢兒醫病的小偏方。每到榆錢兒綻發之時,母親就採摘下新鮮的榆錢兒,加上山槐根(苦參)榨汁,摻入燒酒密封於小泥壇,三五天之後用以擦洗小孩子臉上的桃花癬,既解毒殺菌,又消腫止癢。為此,每年她都會精心收藏一些,待生手足癬和體股癬的人家來尋了去,塗抹個幾次,都說效果好。

記得有一年,縣裡要修路。“架橋修路,功德無量”,按說這是件大好事,可規劃設計的公路剛好要穿過老家村頭的那片榆樹林,需要砍掉不少老榆樹。於是,村裡炸開了鍋。茶餘飯後,鄉親們這一堆那一夥,議論的都是這樁大事。其中,反對最激烈的要數槓子大伯,他氣得山羊鬍子一撅一撅的:“這片榆樹林曾救過全村人的命,咱可不能忘了本。誰要敢毀了這片林,除非從俺身上碾過去。”

這事兒反映到上面,引起縣裡的高度重視,專門聘請林業專家和文史專家到村裡實地考察了一番,又開了幾次規劃論證會。為了保護古樹名木和歷史文化遺存,最後縣裡拍了板:道路改線,繞開那片有著幾百年歷史的榆樹林。消息傳來,鄉親們歡呼雀躍,槓子大伯更是激動得熱淚盈眶。

如今,那數十株歷經歲月滄桑的老榆樹依然佇立在村頭,每到春天,掛滿一串串青青的榆錢兒,引來一聲聲清脆的鳥鳴,只是不知是否還有頑皮如我的娃娃爬上去捋榆錢兒了。(劉琪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