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故事,學對聯(一)

讀故事,學對聯(一)


楊慎,字用修,號升庵,生於明代弘治元年。相傳他五、六歲時在桂湖附近一個堰塘裡游泳,縣令路過,他居然不起來回避。縣令命人把他的衣服掛在一個古樹上,並告訴楊慎:“本縣令出副對子,如果你能對得出,饒你不敬之罪!”縣令剛唸完上聯:千年古樹為衣架。楊慎即對出:萬里長江做澡盆。縣令歎服,贊楊慎為神童。

對聯的形式要求和特點

1、字數相等

對聯的字數可多可少,多者上百字,甚至上千字。最短的對聯,只有兩個字。

死 ;生。(隱喻“寧可站著死,決不倒著生”。)

竊國大盜袁世凱一命嗚呼後,一位四川文人寫了一幅輓聯:

袁世凱千古;中國人民萬歲!(隱喻“袁世凱對不起中國人民”)

2.詞性一致。

對聯一般要求上下句相對的詞要詞性相同,即名詞對名詞、形容詞對形容詞、動詞對動詞、介詞對介詞等。

①同類對(工對)上下句用字必須是一類事物的同性詞,如“天”對“地”“今”對“古”等,分為“天文對”“地理對”“鳥獸對”“花木對”等等。

送酒東南去,迎琴西北來。

南簷納日冬天暖,北戶迎風夏月涼。

②異類對(寬對):以字性的虛、實成對,而字義並非同類,甚至全不相關。

風織池間樹,蟲穿葉上文。

行以秋將晚,交情老更親。

3、結構相同

即要求上下句在組詞時詞組結構相同。

一是要求上下句句型相同。二是要求上下句用詞結構相同。

①勤儉傳家久,清廉繼世長。

②尚流雲遠致,須振羽高飛。

③正邪自古同冰炭,譭譽於今判偽真。

詞性相同,加上結構一致,使上下句對得更加嚴謹,達到工整的效果。

④把古往今來,重新說起;將悲歡離合,再敘從頭。

4、平仄協調

古代漢語有平、上、去、入四個聲調,平聲屬“平”,上、去、入屬“仄”。

現代漢語則有陰平、陽平、上聲、去聲四個聲調,陰平、陽平屬“平聲”,上聲、去聲屬“仄聲”。

寫作對聯時要求單句中平仄相間,通常兩個音節交替使用平仄聲;而上下句之間則要求平仄相對;一般上句尾字要求用仄聲,下句末字用平聲。

水能 性 淡 為 吾 友 ;

竹 解 心 虛 是 我 師。

一般來說“一、三、五不論,二、四、六分明”。但在寫作實踐中,有時可以有所變通。

大肚 能 容, 容 天 下 難 容 之 事;

慈顏 常 笑, 笑 世 間 可 笑 之 人。

(北京潭柘寺聯)

一日,寇準與友同遊,乘興出對曰:水底月為天上月。從者無以相對。楊大年剛好趕到,答道:眼中人是面前人。眾皆喝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