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故事,学对联(一)

读故事,学对联(一)


杨慎,字用修,号升庵,生于明代弘治元年。相传他五、六岁时在桂湖附近一个堰塘里游泳,县令路过,他居然不起来回避。县令命人把他的衣服挂在一个古树上,并告诉杨慎:“本县令出副对子,如果你能对得出,饶你不敬之罪!”县令刚念完上联:千年古树为衣架。杨慎即对出:万里长江做澡盆。县令叹服,赞杨慎为神童。

对联的形式要求和特点

1、字数相等

对联的字数可多可少,多者上百字,甚至上千字。最短的对联,只有两个字。

死 ;生。(隐喻“宁可站着死,决不倒着生”。)

窃国大盗袁世凯一命呜呼后,一位四川文人写了一幅挽联:

袁世凯千古;中国人民万岁!(隐喻“袁世凯对不起中国人民”)

2.词性一致。

对联一般要求上下句相对的词要词性相同,即名词对名词、形容词对形容词、动词对动词、介词对介词等。

①同类对(工对)上下句用字必须是一类事物的同性词,如“天”对“地”“今”对“古”等,分为“天文对”“地理对”“鸟兽对”“花木对”等等。

送酒东南去,迎琴西北来。

南檐纳日冬天暖,北户迎风夏月凉。

②异类对(宽对):以字性的虚、实成对,而字义并非同类,甚至全不相关。

风织池间树,虫穿叶上文。

行以秋将晚,交情老更亲。

3、结构相同

即要求上下句在组词时词组结构相同。

一是要求上下句句型相同。二是要求上下句用词结构相同。

①勤俭传家久,清廉继世长。

②尚流云远致,须振羽高飞。

③正邪自古同冰炭,毁誉于今判伪真。

词性相同,加上结构一致,使上下句对得更加严谨,达到工整的效果。

④把古往今来,重新说起;将悲欢离合,再叙从头。

4、平仄协调

古代汉语有平、上、去、入四个声调,平声属“平”,上、去、入属“仄”。

现代汉语则有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四个声调,阴平、阳平属“平声”,上声、去声属“仄声”。

写作对联时要求单句中平仄相间,通常两个音节交替使用平仄声;而上下句之间则要求平仄相对;一般上句尾字要求用仄声,下句末字用平声。

水能 性 淡 为 吾 友 ;

竹 解 心 虚 是 我 师。

一般来说“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但在写作实践中,有时可以有所变通。

大肚 能 容, 容 天 下 难 容 之 事;

慈颜 常 笑, 笑 世 间 可 笑 之 人。

(北京潭柘寺联)

一日,寇准与友同游,乘兴出对曰:水底月为天上月。从者无以相对。杨大年刚好赶到,答道:眼中人是面前人。众皆喝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