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则感,对孩子的成长有多重要?

美丽王297


家庭、校园、社会处处都充满规则,所以让孩子懂规则太重要了。

在提倡孩子要放养的年代,很多父母都会对规则感到反感。他们一心想让孩子拥有一个自由自在的童年。这其实是对规则的误解,讲规则并不是让孩子变乖,而是让他们养成有规律的生活与习惯,学会保护自己的安全。那么,如何培养孩子的规则意识呢?


策略1:跟孩子一起制定规则

对很多家庭而言,制定规则都是父母一手操办,从不让孩子参与,只让孩子执行。孩子从来到这个世界的那一刻起,他就属于一个独立个体,理应受到父母的尊重。所以,父母与跟孩子一起制定规则,允许孩子发表自己的意见,这样的规则孩子更愿意接受,也会努力去执行,并且有助于培养孩子的主见性。


策略2:根据年龄制定不同的规则

给孩子制定规则应该从小就开始。比如,宝宝不满一岁时,在床上爬时,妈妈就应该用手势告诉他:“你不要爬到床沿边去,小心摔下去!”在宝宝一岁多时,过马路时,告诉他:“红灯停,绿灯行。”在宝宝两岁多时,妈妈就要给宝宝制定一些礼仪规则,比如,不可以去翻阿姨的包、不跟陌生人走等。


策略3:在孩子切身体验后建立规则

规则意识的形成还需要让孩子体验到不遵守规则所带来的后果,父母适当地让孩子接受一些自然后果惩罚。

比如,妈妈如果告诉孩子瓜果皮要扔到垃圾桶,孩子未必会听。当孩子不小心踩到瓜果皮摔倒时,妈妈就抓住时机告诉他:“妈妈之所以让你把瓜果皮扔到垃圾桶里,就是为了避免让你摔倒!下次要记得把瓜果皮扔进垃圾桶。”当孩子体验到乱扔瓜果皮的后果时,就自然会遵守妈妈的规则。


策略4:父母要带头遵守规则

父母是孩子的榜样,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是孩子模仿的内容。所以,父母要求孩子做到,自己首先就要先做到、做好,用自身行为去影响孩子。只有父母带头遵守规则,孩子才能真正培养规则意识。比如,说好吃饭时不看电视,那么父母在要求孩子关电视时,自己就不能再坐在电视机旁边看电视边吃饭。


龙凤胎爸爸,亲子家教图书出版人,持续分享育儿观点、知识、经验、心得。恳请关注,谢谢大家!

龙凤胎爸爸聊育儿


现在很多隔代教养的孩子,由于过分的被溺爱,多多少少都有一些“没规矩”。相比之下,很多有规矩的孩子就会脱颖而出,更加受到老师和同学们的欢迎和喜爱。


为什么有规矩的孩子更有优势,有规矩的孩子到底比一般的孩子强在哪里?

1、有规矩的孩子才有安全感,做事也会更加得心应手

不是说孩子没规矩就可以自由自在不受到约束了,恰恰相反,懂得规矩的孩子更加知道什么事情该做,什么事情不该做。相比于没规矩的孩子来说,他们更加有安全感,做事情也更加得心应手。

2、有规矩的孩子学习成绩会更优异

有规矩的孩子懂得给自己的学习安排计划,他们做事和学习更加有条理性,也有更高的效率。但是,没有规矩的孩子在学习的时候可能就是想起什么学什么,书看到哪里算哪里。所以,很明显,有规矩的孩子普遍比没规矩的孩子更懂得如何学习。


3、有规矩的孩子人际交往能力更强

我们都喜欢守约,按时的人,这些都已经成为了人与人之间交往的公序良俗。有规矩的孩子讲文明、懂礼貌,遵守社会公德,这是大家认可的基本的社交礼仪。这些对于有规则意识的孩子来说没什么大问题,但是对于没有规矩的孩子总是做不到这些。因此,我们说,有规矩的孩子人际交往能力更强。


给各位爸爸妈妈们介绍几种小妙招,希望能给各位爸爸妈妈们一些启发。

1、注意立规矩的时间点

孩子发育的过程中有许许多多个关键期,在这些关键期中,孩子有的能力发展迅速,过了关键期,发育就会很慢了。同样,孩子的规则意识也是有关键期的,这就是2岁到5岁之间。

两岁之前孩子表达能力和理解能力都很低,你和他们说一些规则,他们基本是不明白的。当2岁以后,孩子的理解能力就有了质的飞跃,这时候再给他们立规矩,就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了。

2、避免双标

很多爸爸妈妈好像是单纯的为了给孩子立规矩而立规矩,也有很多时候会出现双标的情况,一个标准要求孩子,但是要求自己的时候又是另一个标准。其实,这种行为是不利于孩子规则意识的养成的。

长期生活在双标的家庭氛围下,孩子分不清楚哪些是正确的,哪些是错误的行为。一是因为父母没有做到言传身教和以身作则,二是规则变换的太频繁,让孩子想遵守却常常会感到有心无力。这样,孩子久而久之他们会越来越迷惑,对规则的概念也会越来越模糊。长此以往,孩子也就不是很愿意遵守规则了,长大自然就是一个不讲规矩的人了。


3、制定奖惩措施

没有一定的保障措施,再好的规则也只能是成为一纸空文,最终流于形式。因此,爸爸妈妈在制定规则给孩子的时候,一定要有配套的奖惩措施,比如违反规则会受到什么惩罚,遵守规定会奖励孩子什么。这些奖惩措施的作用在于督促和激励,因此,一定要言出必行,严格遵守。如果仅仅是说说而已的话,威慑力就会下降,就不能起到应有的作用了。

需要注意的是,奖惩措施不一定仅仅采用某一种形式,也可以多形式,例如口头表扬和物质奖励相结合。这样,奖惩措施发挥作用的时间会更长,也更加能起到奖惩措施的监督和督促的作用了。


黄衣心理


规则感是很多爸妈育儿教育中所欠缺的,所以经常能在网上看到熊孩子出没,这也使得老师、社会都为之感到头疼。网上更是有人说,熊孩子背后一定有熊家长,那么究竟该如何做才能让孩子明白规则感的重要性:

一、孩子是不是有这些习惯:

玩具乱扔、公共场合大声吵闹、未经允许随意动他人东西、看见别的小朋友玩具喜欢的直接抢走等等这些习惯,几乎是经常可以见到,之所以造成这种现状主要是因为孩子头脑里没有规则感。



二、为什么孩子会没有规则感:

孩子之所以会出现这样或者那样不守规则情况出现,究其原因和父母日常教育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通常来说,有以下几条原因:

1、家长太心软了,最后妥协

“妈妈,我能再看一集动画片吗”

“我们不是说好看完刚才那集就睡觉吗”

“不行,我就要看”然后开始大哭大闹

没有过10分钟,妈妈一看孩子哭得太厉害就妥协了

“好妈,只能再看一集”

这种情况有没有在你的家里出现过,尤其是妈妈,见不得孩子哭,孩子稍微流点眼泪就妥协了。这也让孩子知道了,任何规矩在眼泪前面没有用,起到了一个十分不好反面效果。

2、父母不坚持,一切以孩子为主

赶快回家,天太晚了

妈妈,我不回家,还要再玩一会

再晚回去,睡得太晚了,就不讲故事了

哦不讲了吧

回到家洗完准备睡觉时,已经九点多了,妈妈讲故事

妈妈最后没有坚持住,还是给讲了。

这是我孩子二岁半左右真实情况,尤其妈妈根本无法拒绝孩子的任何要求,那段时间我们家许不坚持让孩子性格变得特别不好控制。

各位爸爸妈妈,在日常生活中,你们有没有类似情况出现,这可能就是导致孩子没有规矩感潜在因素。



三、如何培养孩子的规则意识呢

1、父母不要打破规则

英国教育家托马斯·阿诺德说:父母的言行就是无声的老师,自觉或不自觉的榜样,强有力地发挥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而童年情好是培养规则意识最为关键时期,尤其是2~6岁这个阶段,如果孩子正好处在这个年纪段里,那么家长一定要有规则意识,如前面孩子没有规则原因很大程度就是因为父母的无底线。因此想要培养孩子规则意识,那么第一步就是父母不要打破规则

2、清晰告知指令

心理学家鲍恩曾提出一个理论,即“自我分化”,指的是个体能够将理智与情感、自我与他人分开的能力。孩子是“自我分化”水平较低的个体,其行为只能依据情绪反应,在处理问题时极容易受情绪影响而缺乏理性判断。

说起控制自己,其实成人都很难做到,更何况孩子呢。正如上述的理论,孩子在很多时候做决定只是根据自己情绪判断,因此第二步家长向孩子清晰告知指令,如孩子直接吃饭,那么家长应该拒绝他,告诉他必须去洗手。


注意:告诉孩子指令时,指令一定要简单,确保孩子能听懂,如刚才举的例子,让孩子饭前洗手。

3、如果孩子不知道该怎么做就示范

很多时候由于规则刚刚制定,孩子并不知道该怎么办,那么家长就要示范给孩子怎么做。如孩子太小,当家长第一次给他清晰指令时收拾玩具时,他不知道怎么办,家长就可以教孩子怎么收拾。

4、让孩子知道什么是自然后果:

「自然后果法」是著名教育家卢梭提出的教育方法,分为积极和消极两种。

积极自然后果法是提前告知孩子攻击行为会带来的后果,让孩子提前了解哪些行为是不可以做的;

消极自然后果法则是

传统意义上的当孩子犯了错之后,让他自己感受自己承担其行为后果,进而认识到错误。

举一个简单例子吧,如果父母和孩子规定好了晚上9点睡觉可以听故事,如果在此之前家长一再提醒,孩子也不听导致9点之后睡觉,那么家长就一定不要给孩子讲故事,让孩子做事的自然后果,他必须承担。

5、将鼓励和奖励控制一个适度范围 之内

心理学上罗森塔尔效应,就是指当人们对于做一件事情的积极期望,会使得达到更好的实现效果

这一环节需要注意的是,家长千万不要等着孩子所有规则都执行的很好之后再进行奖励或者鼓励,据统计幼儿专注力只有5到10分钟。

注意:当孩子开始愿意尝试后,就应该奖励,但是当孩子对于某条规则执行很好之后,就一定要不再鼓励或者奖励。



对于孩子如何培养规则意识,相信每个父母都有不同的见解,但是我还是认为父母在培养孩子规则意识上起到关键 作用,毕竟孩子在认知范围和能力是有限度的。此外想要给孩子培养规则意识也不是一天两天的事,不存在统一的标准。各位爸爸妈妈一定要了解孩子的年龄特点和心理需求,制订适合自己孩子的标准。

各位爸爸妈妈,你还有什么好办法有利于培养孩子有规则意识,期待你的回复。让我们为了孩子健康成长共同努力。

不知道我的回答,是否解决您的疑问,如果还有疑问,欢迎留言,留言必复。


我是乔治的恐龙爸爸,一个普通的超级奶爸,欢迎关注我,为了孩子健康成长我们一起聊聊育儿路上事吧,知道不知道的,我们一起进步。您的点赞会让我万分荣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