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混的最差的太監,卻締造了大明帝國的奇蹟,後主動吞金自殺

歷史上著名的太監,大多出自明朝,這緣於明朝特色的政治文化。明宣宗時期,文官集團的勢力過於強大,皇帝感到一個人牽制文官集團有些吃力,於是有意地開始讓太監參與政治,太監不能生育,又絕對聽命於皇帝,是制衡文官的絕佳人選,由此太監勢力逐漸發展壯大。到明憲宗時期,東廠西廠作為皇帝的特務監察機構,監視文武百官,廠公又都是皇帝的心腹太監,一批權監開始湧現,如汪直、劉瑾、魏忠賢等等。

明代混的最差的太監,卻締造了大明帝國的奇蹟,後主動吞金自殺

明代混的最差的太監,卻締造了大明帝國的奇蹟,後主動吞金自殺


上述出現的這幾位權監也算權奸,歷史上的名聲著實不太好。名聲好的太監也有,比如七下西洋的三保太監鄭和,輔佐君王兢兢業業的司禮太監懷恩。雖然他們的品性、成績各有各的 不同,但是他們身上有個共同點——混的特別好。

不混的好一點,沒有搞事的資本啊。


明代混的最差的太監,卻締造了大明帝國的奇蹟,後主動吞金自殺


但是今天要說的這位太監,混的那是相當差,歷史上對他的著墨也不多,他在後宮的刀光劍影中瞞天過海撫養一個皇子5年,並看準時機將皇子的存在告訴了皇帝。當他意識到肩上的使命已經完成,即將面對他的將是皇帝寵妃的震怒與迫害,他從容選擇了吞金自殺。

他傾心相保的皇子後來成為了明朝的中興之主明孝宗。他用自己卑微的生命挽救了一個王朝的未來。

這個太監的名字叫做張敏。

明代混的最差的太監,卻締造了大明帝國的奇蹟,後主動吞金自殺


張敏的地位很低,明史記載他是個門監,也就個看大門的,比起廠公汪直大人,後來的九千歲魏忠賢,那真是差遠了,原本這個平凡的小人物應該就此度過他平凡的一生了,但是他被派到一個不平凡的女人手底下當差,明憲宗的貴妃萬氏。

明代混的最差的太監,卻締造了大明帝國的奇蹟,後主動吞金自殺


明憲宗朱見深的童年充滿苦難,他的父親英宗聽信太監王振讒言親征瓦剌,結果被俘虜,他的叔叔代宗繼位,自然對他這個威脅皇位的侄子不待見。朱見深從皇太子變成了廢太子,被貶為沂王,相當於被打入了冷宮。

這個時候,宮人都離幼小的朱見深而去,在朱見深最惶恐無助的時候,只有一直貼身照顧他的萬姑姑不離不棄。他依賴這個女人猶如依賴自己的母親,在漫長的陪伴中他愛上了這個大他十七歲的女人。朱見深繼位後,封他深愛的萬氏——萬貞兒為妃子,那年他十八歲,萬貞兒三十五歲。

年齡從來不是問題,憲宗朱見深對萬氏的寵愛和依賴始終如一,但是他不知道他心愛的萬氏背後還有另一幅臉孔——陰險狠辣善妒。

明代混的最差的太監,卻締造了大明帝國的奇蹟,後主動吞金自殺


成化二年萬氏誕下皇子後,憲宗大悅,晉萬氏為皇貴妃(一般都是追封病重或已經逝去的妃子為皇貴妃以示尊榮,萬氏算是開國以來唯一活著的皇貴妃),把他們出生不久的皇子立為太子。

可惜好景不長,皇太子沒多久就夭折了,萬貴妃悲痛萬分,同時她面臨著一個嚴峻的問題——她已經38歲了,她幾乎沒有可能生下大明帝國的繼承人了。傷心和嫉恨扭曲了這個女人的心靈,她恨上天的不公平,同時她也不允許其他的女人誕下皇子。

自此,後宮宮人如被臨幸或者有身孕,都會被萬貴妃派去的人強行喂避子藥和墮胎,沒有人敢揭穿萬貴妃的跋扈,因為憲宗的懦弱和他對萬貴妃的寵愛到達了痴迷的地步。

也許憲宗或多或少知道一些萬貴妃在後宮的跋扈,但是他選擇了縱容。在成為廢太子那段如履薄冰,朝不保夕,猶如驚弓之鳥的歲月中,是這個女人一直陪伴著他,他的安全感來自於這個女人。他不想理會朝堂和後宮的紛紛擾擾,只希望在她長久的陪伴中安穩度日。

明代混的最差的太監,卻締造了大明帝國的奇蹟,後主動吞金自殺


故事就在這個大背景下展開。憲宗在視察自己的錢庫時遇見了自己的倉庫管理員——宮女紀氏,這個小姑娘的落落大方和認真細緻吸引了憲宗。皇帝一般遇到喜歡的姑娘都是跳過追求的步驟,直接“幸之”。對於皇帝來說,這只是他的一夜風流,過了就忘了。對紀氏姑娘而言,她的人生在這個節點發生了大逆轉——她發現她懷孕了。

沒有驚喜,只有驚嚇。

在後宮,懷了孕的宮女那都是難逃萬貴妃的辣手摧花的,紀氏很想保護她的孩子,但她只有無助的哭泣。

果然,紀氏懷孕的消息傳到了萬貴妃的耳朵裡,她派出了自己的貼身宮女去解決這件事情。宮女看著紀氏隆起的肚子和驚惶的眼神,動了惻隱之心,她轉身回去告訴萬貴妃,紀氏只是生了病,並不是懷孕了。

紀氏僥倖保住了她的孩子。但是十月懷胎分娩,嬰兒的啼哭劃破了後宮的平靜。

終於,還是瞞不住了。萬貴妃很生氣,身邊的人竟然騙了她!她再次派人去解決這件事,務必不能讓那孩子活著!

派出的這個人就是張敏,他即將在史書上寫下他的一筆。

明代混的最差的太監,卻締造了大明帝國的奇蹟,後主動吞金自殺


紀氏對待張敏的到來表現的很平靜,她知道這一天終究會到來的。

“做你想做的事情吧”紀氏說。

在萬貴妃的高壓下,後宮已經很多年沒有孩子降生了。大明帝國後繼無人,國家根基不穩之類的張敏估計沒有想那麼遠,在他面前的只是一個可憐的母親,而他即將奪取她無辜孩子的生命,他又想起了那數十個連降落人世的權利都沒有的孩子的性命……

張敏沒有動手,他沉默了片刻,片刻後他作出了選擇。

“這孩子放在這裡太危險了,我把他抱到一個安全的地方,有機會你再來看他”。在紀氏驚訝和感激的眼神中,他抱走了孩子。

這一刻,我從這個只是門監的小人物身上看到了人性的光輝,他沒有讀過很多書,沒有坐太監頭子的光輝理想,這一刻他作出這樣的決定,僅僅是出於他的良知。

如果不幸被萬貴妃發現,等待他的是絕對的死亡。他明白這個道理,但他還是決定順從自己的良知。他克服了自己的恐懼,選擇完成一項艱難而不容推卻的使命。

把這個孩子撫養長大,讓他回到他本來應該有的位子上。

張敏和他的同事們——一群底層的太監,在他們微博的薪水中擠出一部分,買了乳糕裹著蜜糖餵養這個孩子。很快更多的人知道了這個孩子的存在,但是她們卻默契地集體保持了沉默。這孩子就在後宮眾人的保護下,在萬貴妃的眼皮子底下安穩活了下來。

這在常人看來是匪夷所思的,然而它卻在歷史上真實地發生了,無疑令人動容。史書上書寫過太多的爾虞我詐,權謀詭計,太多人為了上位不惜踩著別人的血肉和眼淚,但在這裡,宮人們不約而同選擇無私保護一個在襁褓中的孩童,頂著萬貴妃雷霆震怒的風險。

我把它歸結於——人的善良。縱使世間黑暗到空氣中充滿罪惡和血腥,但是人性的善良猶在,世間的光猶在,循著光芒,終究可以驅散黑暗。

張敏和宮人們很快發現一個問題,他們養不活這個孩子。底層宮人的薪水是很少的,除去日常的開支所剩無幾,畢竟張敏只是個門監,紀氏也只是個倉庫管理員,這時候,冷宮的吳皇后伸出了援手。

這位吳皇后家世優秀,財大勢大,入宮時仗著家世和皇后的身份給了萬大娘一個下馬威,狠狠打了萬大娘幾十杖,萬大娘哭天喊地向憲宗一頓告狀,這位吳皇后直接被廢了皇后之位,打入了冷宮,自此大家算領教了憲宗對萬氏的寵愛,屁都不敢放一個了,萬氏自此更加跋扈。

吳皇后的援手可能存著對萬貴妃的報復心思在,但是總算解了大家的燃眉之急。吳小姐家大業大,還養不起一個孩子嘛。

自此,小皇子在他的親孃紀氏,吳阿姨,張叔叔以及後宮一堆叔叔阿姨的精心照顧中,幸福快樂地度過了他童年的歲月。


成化十一年,憲宗已經三十多歲,仍然膝下無子,他對著鏡子感慨,感到十分傷感。這時候,張敏正在給憲宗梳頭,他知道,機會來了。

他對憲宗說:“皇上,您已經有兒子了啊。”

憲宗十分驚訝,轉頭嚴肅地看著張敏,眼神複雜。

張敏噗通一聲跪倒在地:“奴才知道說出這些話奴才必死,但是奴才雖死不惜,萬望皇上您一定要為皇子做主啊”。

憲宗被張敏以生命作保的氣勢一下子震住了,他選擇了相信。他的內心是激動的——這麼多年,他終於要有兒子了啊!他趕緊讓人去後宮接他的兒子,大明帝國後繼有人了啊!

後宮也震動了,小皇子馬上就要回到他的父皇身邊,大家都很高興,除了一個人——萬貴妃。

她憤怒地推翻了桌上所有的東西,熊熊燃燒的怒火讓她雙手顫抖,這麼多年,這麼多人合起夥來都在騙她!都在騙她!所有騙她的人都不能活!

紀氏看到皇帝派人來接她的兒子,她悲喜交加,喜的是他的兒子終於不用躲躲藏藏,可以用皇子的尊嚴光明正大的生活,悲的是,她知道這會是她們母子最後幸福的相聚。她從容地為小皇子整理好衣裳,用慈愛的眼神看著他,“兒啊,你馬上就要見到你的父親了,你要記住,他是個穿著黃衣服,留著鬍鬚的人”。

年幼的皇子懵懵懂懂,他看著母親希冀又閃著淚光的眼睛,只知道自己要去尋找一個穿黃衣服,長鬍須的人。

憲宗看到小皇子的第一眼就知道,不需要確認了,這就是他的兒子!他是多麼的像他啊,他高興的抱起了他的孩子,宣佈他即將成為大明帝國的繼承人。

明代混的最差的太監,卻締造了大明帝國的奇蹟,後主動吞金自殺


幾天後,孩子被賜名朱佑樘,封太子入主東宮,紀氏被加封為紀妃。這個聰明的姑娘早就預料到了自己的結局,一個月後,她死於自己的宮殿,死因不明。

張敏知道下一個就是自己,但是他的使命已經完成了,他希望那個他們傾盡心力撫養起來的小孩子會成為一個善良的好皇帝,他的希望最後成真了,可惜他沒能看到。

紀妃死後不久,張敏就吞金自殺了。

萬貴妃也沒繼續囂張多久,幾年後由於杖責宮人怒火攻心,猝死了。憲宗悲痛不已,思念成疾,同年追隨他的愛妃而去。朱佑樘登基,史稱明孝宗。

明代混的最差的太監,卻締造了大明帝國的奇蹟,後主動吞金自殺


孝宗的爹給他留下的是一個爛攤子,由於他的懦弱和對萬貴妃的寵愛,朝堂一塌糊塗,春藥派,混日子派,太監派……那是什麼人都有,孝宗上位以雷霆手段把這些人統統肅清了。

孝宗從他母親的悲劇中意識到後宮爭鬥的險惡,罷黜六宮,終身只寵愛張皇后一人。幼年的經歷,父親的懦弱和萬貴妃的明槍暗箭,使得他明辨忠奸善惡,善於體察底層疾苦。在朝堂上重用王恕,馬文升等賢才,打擊腐敗,治理政務兢兢業業,開創了明朝的中興之治,史稱“弘治中興”。

張敏用他卑微的生命,挽救了一個王朝的未來,如果沒有朱佑樘的繼位,以明朝烏煙瘴氣的政治現象看估計再折騰個幾十年就沒了。張敏終生都沒有獲得鄭和、魏忠賢等人的地位和權勢,但是他創造的成就遠比這些人偉大的多。他將善良與無畏的精神種子灌輸給了帝國的繼承人,讓黑暗的帝國在失望的陰霾中重現了光明,他的名字,值得讓後人銘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