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的問題身體知道,父母的問題孩子知道

上週的情感諮詢督導課中,諮詢客戶是一位和先生分居幾個月的女性,她擔心上幼兒園的女兒和爺爺奶奶爸爸的關係日漸疏遠。

事情是這樣的——

分居後,先生回了父母家住,上幼兒園的女兒放學後由爺爺接回爺爺奶奶家,吃完晚飯回自己家,晚上和媽媽在一起。

然而,近一段時間以來,女兒不願意放學回爺爺奶奶家,要求直接回媽媽家。同時,她之前會隔三差五跟爸爸視頻,現在也不願意了。

妻子在分居後考慮到,就算和丈夫感情不睦,也應和老人保持聯繫,不要因此事影響關係,所以比較經常去公婆家。但看到公婆對分居一事反應平靜,妻子也就慢慢去得少了。

孩子為什麼突然間不願再去爺爺奶奶家了?

原因是孩子深愛著媽媽,她的潛意識讀懂了媽媽真正的需求,她在用自己僅有的力量去保護媽媽!

先來分析媽媽的需求。由於童年單親家庭的經歷,體驗過破碎家庭的傷痛,媽媽特別害怕家庭的不完整。這點從她和老公分居了,還試圖保持和爺爺奶奶的關係可見一斑。

但爺爺奶奶平淡的態度,傳遞給她的信號是“你沒有那麼重要,分居的事對我們影響不大”,她因此感受到的是自己被忽視,可有可無。

而她內心深處真實的需要是“我需要愛,我需要被關心,被呵護”。但討好型傾向導致她不敢正面來表達這個需求。

敏感的孩子捕捉到了媽媽的需求,深愛著媽媽尚還年幼的她無法消化這些複雜的情感,也還不能用言語來表達,於是就用自己有限的力量,以行為的方式去為媽媽呼喊。

孩子的邏輯是這樣的:1、我對於這個家很重要,爺爺奶奶爸爸都很看重我。2、對於我來說,媽媽對我也是很重要的。3、那麼,當我離不開媽媽,和她緊緊地黏在一起的時候,就可以讓爺爺奶奶爸爸注意到這個人,來關心我的媽媽。4、這樣,媽媽想要人關注關心的需求就可以被滿足了。

案主聽到這裡的時候,流淚了,感慨於孩子對她如此單純而有力的愛。也坦誠了“害怕對別人來說,自己是不重要的“。

那孩子的這個行為問題怎麼解決呢?

只要媽媽能承認自己真實的需求,能夠說出“我想要被愛,被關心”。那這些愛和關心從哪裡來呢?還需要她能看到,並勇敢地表達出來——“別人可以覺得我不重要,但我是重要的”。這時,就自然不需要孩子來幫她表達了。

每個生命都是生而有價值的,每個人都是自己最好的治療師,經過處理創傷、自我成長,就會有力量來療愈自己。

比如案例中的媽媽,她是一個領悟力很高的女性,找到問題的根源後,她在當下就已經有力了很多。

每一個孩子都是父母的天使,他們的行為問題有時不是我們看起來那樣,裡面有很深的原因。

你好,我是趙忻

心理諮詢師/(高級)主任記者/培訓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