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海外推行「健康碼」,可能嗎?

在海外推行「健康碼」,可能嗎?


在家隔離的第三週,我無聊地在臉書上刷杜塞爾多夫本地生活群組的帖子,有人因為新冠疫情失業尋找兼職,有人說被迫關閉的意大利餐廳開始提供送餐服務,也有人在分享申請北威州企業經濟援助的教程和感想。

但有個帖子的內容很與眾不同。

發帖者是杜塞一家規模很大的網絡公司的程序員,他和朋友自發搭建了一個網絡平臺,可以讓新冠病毒檢測結果為陽性的患者匿名且自願分享他們過去15天內的谷歌位置歷史。收集而來的數據將顯示在地圖上,這樣人們不但可以查到自己是否曾與確診病例擦肩而過,以決定自己是否也應該去做篩查;而且可以直觀地在地圖上看到感染者徘徊的熱點地區,從而避免經過這些地點。

在海外推行「健康碼」,可能嗎?


● 項目網站的主頁 / 網頁截圖

這是個有意思的項目,至少我肯定會放大自己生活的街區,看看附近有多少紅點。於是,我私信了發帖者沃爾夫岡。他來自奧地利西邊阿爾卑斯山腳下的城市因斯布魯克,是蒂羅爾州的首府。這個知名的滑雪勝地在歐洲疫情瘋狂擴散中可謂“功不可沒”,特別是一個叫伊施格爾(Ischgl)的小鎮。

滑雪結束後,到附近酒吧乘興喝酒是這項運動的傳統樂趣,但德國媒體後續調查發現,小鎮上一家酒吧的酒保被證實感染新冠病毒,正是這位超級傳染者讓德國和斯堪的納維亞國家遊客被感染,並沿途將病毒帶回家。貪婪的商鋪堅持營業到3月上旬,為了營利對顧客健康生命不管不顧,而當地官員也反應拖沓,將面臨2500名遊客的集體訴訟。

沃爾夫岡說,正是這件事啟發了他,他們想做的就是通過分享數據尋找下一個集中爆發地。但在真正開始這個項目之前,沃爾夫岡面前橫亙著一個對於德國,或者全歐洲開發者來說的“傳統難題”——個人數據安全。

位置數據之爭

隨著感染人數不斷走高,“韓國模式”在德國媒體上被討論得越來越多,防疫公認的三法寶——追蹤、檢測和治療,德國在後兩項上已做得相當出色,但唯獨追蹤環節,在德國甚至整個歐洲獨特的社會背景下步履維艱。特別是聽到韓國政府通過查詢手機GPS定位信息、信用卡消費記錄、閉路電視監控錄像等手段綜合分析新冠患者及疑似患者的相關信息後,西歐人民會瞪大眼睛驚惶地本能拒絕。

但與之對比的是,在缺少硬性隔離措施的德國,並不是每個人都那麼自覺。比如東部勃蘭登堡州小縣城Oder-Spree就發生了一起嚴重違反居家隔離令的事件,行政人員對55名居家隔離的感染者進行查訪時發現,其中10人並不在家中。根據目前法律規定,如果他們沒有像樣的解釋將會面臨罰款。這讓很多老實悶在家裡,努力“拉平曲線”的人感到憤怒。

洶湧的疫情下,德國開始考慮自己的數字追蹤方案。

3月中旬,衛生部長施潘(Jens Spahn)提交《防疫法》修訂草案,旨在讓聯邦政府在處理疫情危機時有更大權力,草案中提出手機數據運營商應該將確診患者的位置數據告知衛生部門,以及時跟蹤並告知密切接觸者。

在海外推行「健康碼」,可能嗎?


● 德國衛生部長施潘 / 網絡

施潘提到的數據,是基於GPS的精準個人位置信息。依照這些數據,政府便能得知某個人具體什麼時間去過什麼地點,這種位置數據對追蹤患者接觸人群或切斷傳播鏈的意義不見得有多大,卻擁有超出健康目的的其他情報價值,德國不像亞洲國家到處都有攝像頭或鐵路實名,公開某個患者的蹤跡並不一定反向快速找到密切接觸者,反而會嚴重侵犯患者隱私,撼動憲法賦予個人的基本權利。

一石激起千層浪,施潘的草案引起社民黨和自民黨議員的激烈批評,聯邦政府內部對衛生部發出警告,一週時間內,該條款也在草案最終表決前被刪除。

另一個方案來自德國電信。3月18日,德國電信開始免費向德國疾控機構羅伯特·科赫研究所(RKI)提供海量匿名的手機基站登錄數據,方便後者利用這4600萬移動用戶數據來繪製移動流向圖,以預測病毒在德國的傳播情況,這批數據可以細分到州和地區級,但不會追溯到個人用戶或感染者。

這種不經用戶同意直接傳輸數據的做法同樣招來了批評,特別是來自數字權利的活動家,比如德國關注數字監控的博客網站netzpolitik.org主編,他提出RKI打算如何處理這些數據以及何時徹底刪除數據記錄仍不得而知。

在海外推行「健康碼」,可能嗎?


● 基於移動服務運營商的匿名數據創建的交互式地圖可以判斷政府頒佈禁足令後的成效,綠色表示流動性下降大,紅色反之 / 網頁截圖

與施潘的草案相反,反對聲這回並不佔主流,一眾數字保護官員都給這個行為亮了綠燈。比如聯邦政府數據保護專員Ulrich Kelber就一錘定音地認為,這種向疾控機構傳輸海量匿名數據的做法“在數據保護法下毫無問題”。通信運營商將匿名大數據賣給第三方早就是一種規範化的市場行為,比如給廣告公司、運輸公司、零售商等進行商業布點決策。況且德國電信這次還是免費提供給攸關公共健康的生物醫學研究所,稱得上是一種義舉。

但這個數據傳輸項目可能因為德國電信的內部糾紛而岌岌可危。3月27日,德國電信透露將在五月底前關閉旗下位於柏林的創業公司Motionlogic,而這個大數據分析公司,恰恰就是實際將數據交到RKI手中的背後操作方。

一個歐洲式方案

其實,德國對使用大數據和科技手段抗擊疫情的社會討論,已經遠遠超過生命權和隱私權博弈的表面範疇。

個人數據不僅是個人人格利益的重要組成部分,還有極強的公共管理利用價值。危機時刻,人們需要確保的是敏感數據單一服務於公共健康目的,而不被趁機挪用從而榨取商業或者政治價值。

在討論中大家逐漸形成的共識是,數據保護法律並非有意與新的數字解決方案對著幹,相反,鼓勵社會提出創設性解決方案,數據保護官僚機構願意加快法律審議流程,但要確保幾個準線:自願原則、數據存儲安全性(特別是不能讓政府安全機構掌握)、在抗擊疫情方面真正有效。

目前,呼聲最大的解決方案是“泛歐隱私保護接觸追蹤” 倡議(PEPP-PT),這份倡議已經獲得聯邦政府、RKI、海因裡希·赫茲通信技術研究所(HHI)以及總理默克爾的背書。

這項計劃背後的主要推動者是法蘭克福創業公司Arago的創始人Chris Boos。他明確表示,該項計劃下研發的手機應用不會收集手機位置數據、移動配置文件、聯繫信息和可識別的終端設備特徵。它更像一款數字測量尺,當用戶與感染者靠得太近時會發出警告。另外,項目融資來源於企業或個人捐款,希望在未來獨立於政府機構運作。

在海外推行「健康碼」,可能嗎?


● 一款數字追蹤應用CoroApp的界面 / 網絡

用戶自願下載註冊後,會隨機生成無法追溯個人信息的ID。這款CoronApp通過非蜂窩藍牙不斷探測附近同樣安裝了APP的手機,由於藍牙的有效通信距離通常只有十餘米,因此只要兩臺手機之間建立起藍牙連接並保持一定時間,就可以粗略地判定手機持有者之間有了密切接觸。

兩人的ID會加密本地儲存(而非上傳到雲)在對方的設備上,當某個用戶被確診,APP會詢問是否將存儲的所有ID發送到RKI或HHI的中央服務器上,兩個研究所可以向相應的接觸者推送提醒信息。也就是說,這款APP淡化了身份和地點信息,只關注距離和時間兩個標尺。

通常情況下,歐洲一款手機應用走完各項合規到真正推出要花費兩年時間,但這款CoronApp在歐洲17家機構、130多人參與的通力合作下,已大大加快研發流程,甚至校準用於距離測量的算法,都是聯邦國防軍約50名士兵參與協助測試的。

在海外推行「健康碼」,可能嗎?


● 聯邦國防軍參與追蹤應用的測試環節 / 網頁截圖

鑑於多名專家指出,快速接觸跟蹤是在可預見的未來放鬆當前封鎖的一個核心先決條件,這款應用在當下窒息的禁足令限制下被格外寄予厚望,特別是復活節假期結束後4月19日這個關鍵時間點。目前倡議方已在籌備大範圍的廣告宣傳,如果應用能順利鋪開被廣泛下載(至少六成人口安裝),鬆動限制出行令的討論才會得到更紮實的支持。

雖然技術環節討論得這麼深,但真正到社會應用的層面上,卻是一個很“低級”的勸說教育過程:年輕人需要幫老人在智能手機上下載好這款應用,保證藍牙持續打開,叮囑他們隨身攜帶並每天充足電量。對技術人員來講,說服高齡受眾可能是比完成數據保護法合規更難的任務。

而在沃爾夫岡那頭,他在杜塞爾多夫的項目看起來已經初步成型,確實有一部分感染者慷慨地分享了自己的位置信息。考慮到數據安全問題,沃爾夫岡計劃用最高的安全標準來實現這個平臺,並且正在完善數據算法以儘可能對數據進行匿名化處理,以避免被反向追溯識別出具體個體。

在海外推行「健康碼」,可能嗎?


● 沃爾夫岡的項目看起來已經初步成型,地圖中高亮的部分即是感染者密集路過的地點 / 網頁截圖

與東亞國家相比,德國數字跟蹤解決方案的開發研究著實緩慢,但迫在眉睫拯救生命的驅動力已經讓立法、司法、執法機構以極高的效率運轉起來,這在承平日久的西歐本身就是奇蹟。但加快步伐同時,權力的制衡也要得到保證,正如一位數據保護官員所強調的,眼下的壓力不應該阻止人們對複雜問題的深思熟慮。

圖文摘自世記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