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夏目漱石将明治精神与天皇紧密相连?天皇是明治维新的核心

1868年日本开启了一个全新的时代,从这年初开始,一场划时代的伟大变革闪亮登场。随着明治天皇一声令下,废除幕府,设立总裁、议定、参与三职,预示着明治临时政府宣告成立。

接下来令人目不暇接的改革一茬接一茬,各领域、诸方面无不经历着工业革命的洗礼,一时间西洋文明在天皇的倡导和身体力行下蔚然成风,无处不在,到处洋溢着崭新的气象。

经过二三十年历史性变革,幕府统治下死气沉沉的旧日本一去不返,代之以欣欣向荣的新日本,就在1912年明治天皇驾崩前夕,日本成了亚洲第一个近代化强国,并跻身世界"八大国"之列,毫不犹豫地废除了西方强加给日本的不平等条约,使得欧美不得不对其肃然起敬。

然而,继之而起的大正时代如同新登基的嘉仁天皇的身体反复无常,恰如一位历史学家所言,这是"一个民众暴动的年代",1918年"米粮暴动"、1923年关东大地震以及整个20年代发生的一个又一个经济危机,都将日本笼罩在阴影里,诚如地震发生后日本第一高等学校国语汉文科学生石田一郎在《月亮的死相》中写下的,"月色呈现出死相,真是可怕"。这与明治时代蓬蓬勃勃的景象有着强烈反差。

难怪日本著名作家夏目漱石

在1914年写道,"在盛夏时节,明治天皇驾崩了。那时,我似乎觉得明治的精神,始于天皇,也终于天皇。"就夏目漱石所言,则明治精神指的是什么呢?在我看来就是基于冒险精神为前提的奋发有为精神、革故鼎新精神、开拓进取精神。

为何夏目漱石将明治精神与天皇紧密相连?天皇是明治维新的核心

冒险精神

这种精神早在维新派"尊王攘夷"、武装倒幕便有所展露。1858年,幕府老中井伊直弼不顾日本全体上下的一致反对,径直与美国驻日领事哈里斯签订所谓《日美友好通商条约》,出卖国家主权,这引起各地勤王志士的强烈不满,他们向来以忠义自诩,忠勇自称,决定联合长期以来饱受幕府冷落的天皇攘除夷狄。

1863年,勤王志士说服健在的孝明天皇,要求幕府支持他们"尊王攘夷",决定6月25日为攘夷日期,谁知这天幕府军迟迟不见来援,于是长州志士铤而走险,冒险向数倍于己的美舰开炮,在遭到美法联军回击后,毫不退缩,与敌人连续交战数十天,直至最后寡不敌众而落败。

在认识到自身不是列强的对手后,勤王志士又发起了倒幕运动,虽然幕府拥有较强的军队,但并不能阻挡他们冒险倒戈,好在有孝明天皇为其鼓劲,终于迫使幕府"大政奉还",但这还不够,他们又乘势进军京都救出年仅15岁的明治天皇,并促请天皇维新,一场史无前例的变革开始了。

幕府被废,列强环伺,虽说维新,如何开展?面对前途未卜,维新派紧紧团结在明治天皇的周围,而天皇也能与他们共商大计,一起迎接挑战,他们审时度势,渡过了一个个险滩,化解了前进道路上的千难万险,最终将危机四伏的日本变成实力不可等闲视之的强国。

可以说,冒险是明治精神的主旋律,不仅前期攘夷、倒幕充满危险,明治维新更是险象环生,一个长期闭关锁国的日本以及这里的东方文明如何接受和包容异域文明,并在外来文明的影响下让自己不断强大起来,这是以天皇为首的维新派需要认真思考和对待的问题,但他们以有为、革新和进取的精神为依托,不断突破自我,勇于乘风破浪,敢于直面困难,终于到达理想的彼岸。

为何夏目漱石将明治精神与天皇紧密相连?天皇是明治维新的核心

奋发有为精神

1901年作家德富芦花曾在《回忆》一书中写道,"此后的日本,再不会像以前马马虎虎便可以了事,完全是靠实力决胜负。……现在日本正争取加入世界各国行列,能争取多少便争取多少,考验国家实力的机会愈来愈多,此亦不正是有志之士自爱之秋?能不修身奋发吗?"

是的,维新派冒险取得政权、建立明治政府只是第一步,接下来的路怎么走,考验着他们的智慧、胆识、勇气和魄力。只有维新变革才有出路,否则依然摆脱不了受制于人的局面。而这需要奋发有为的精神风貌作支撑,唯如此,才能大刀阔斧地破旧立新。

继1868年1月明治天皇宣布废除幕府,实行新政后,1871年得到天皇支持的维新派意气风发地开始了欧美之旅,他们由岩仓具视领衔,率领包括大久保利通、木户孝允、伊藤博文等维新领袖在内的数十名政府领导人及一部分留学生浩浩荡荡离开日本,远渡重洋,去西方取经。

在一年半时间里,维新派饶有兴致地参观了欧洲的国会、学校、工厂以及银行、大学、邮政、警政等运作情况,面对眼花缭乱的新事物,他们犹如刘姥姥进大观园好奇、兴奋,对西方文明所代表的各种力量和价值推崇备至,决心要把日本打造成西式强国,不辱使命,不负众望,无愧时代。

奋发有为精神有多重要?有了这种精神,人就会精力旺盛,一往无前,充满无穷的力量,并努力创造和升华自我,达到新境界;国家也一样,从长期锁国中走出并经历列强敲打的明治日本,精神焕发,斗志昂扬尤为紧要,唯如此,才能群策群力,扭转乾坤,把国家建设好。维新派带着天皇的嘱托,不远万里来到异国他乡考察学习,这是奋发有为、发愤图强的写照,拉开了建设新日本的序幕。

为何夏目漱石将明治精神与天皇紧密相连?天皇是明治维新的核心

革故鼎新精神

革故鼎新,顾名思义就是"去除旧的,建立新的,革除旧弊,创立新制"。千百年来,日本深受封建毒害,尤其是幕府统治二百年来实行闭关锁国政策,造成国家积贫积弱,给了列强敲打的机会。

为改变这种被人宰割的局面,在奋发有为精神鼓舞下,有必要来一次自我革新,除旧布新,让日本面貌焕然一新,这是摆在以天皇为首的明治政府迫切需要解决的重中之重。

为激发国民改革热情,掀起全社会革新浪潮,明治天皇身先士卒,于1871年率先改换发型,由传统造型换成西方发式,受其影响,广大武士纷纷跟进;不仅天皇,皇后亦表现出对改革的信心,19世纪80年代,皇后及其侍从一改过去传统着装,改穿西装,并不再以黑齿为美,纷纷抛弃固陋,在他们的影响下,西洋文明逐渐成为社会主流,到处呈现出新风貌、新气象。

为何夏目漱石将明治精神与天皇紧密相连?天皇是明治维新的核心

国防建设方面,1871年天皇亲兵队组建完毕,两年后维新政府又推行全民征兵制,一支近代化军队逐渐形成;教育方面,1872年四年制小学义务教育开始实行,男女学童都有资格入学,"在村中无家不入学,在家中无人不读书"的学习型社会正在成长中,与此同时,与小学衔接的中高等教育体系也在完备中;政治方面,1872年取消武士特权和"士农工商"身份差异,实行"四民平等",并于1889年以天皇名义颁布"我臣民之权利及财产安全会受注重,亦会受保护"的明治宪法。

除了软实力,硬件设施也纷纷上马,从1871年起,基础设施如电报、邮政、银行、铁路等陆续建成并投入使用,造船、军火、纺织、玻璃、制糖、采煤、采矿等一大批工业企业从无到有,一个近代化国家雏形初见端倪,为接下来进军世界强国创造了前提基础。

革故鼎新,需要非凡的勇气和智慧,缺少勇气,不敢越雷池一步,只会故步自封,难以自拔;缺乏智慧,就无法做到慧眼独具,从而取长补短。以天皇为中心的明治领导者以振兴日本为己任,他们勇于革新,充满睿智,敢于打破传统,引进西洋文明,为日本注入新鲜血液,焕发勃勃生机,在此背景下,日本逐渐与西方接轨,先进文明日益焕发出耀眼的光芒,发展为强国指日可待。

为何夏目漱石将明治精神与天皇紧密相连?天皇是明治维新的核心

开拓进取精神

开拓进取,就是不被前进中的困难和挫折吓到,畏缩不前,就是能在取得的既有成绩下乘风破浪,更进一步。19世纪70年代,对武士制度改革不满的江藤新平西乡隆盛曾先后聚集众多武士发动叛乱,给新政府造成了重大军事和经济损失;1884年,东京以西80公里外的埼玉县秩父农民又爆发大规模反抗运动,同样造成不小的损失,对此,维新政府没有止步不前,而是继续推进改革事业。

教育方面,到1905年,义务教育取得丰硕成果,男女学童的入学率分别达到了98%和93%,新政府见状,又于两年后将四年制上升为六年制;铁路方面,截至1890年,铁路运营里程已达2000公里,十年后又增加3500公里,使得铁路总长度达到了近5500公里;工业方面,截至1893年,生丝产量已达1020万磅,比1868年多5倍,且机器生产逐步代替手工纺制,1913年,生丝出口比19世纪90年代增长4倍;1896年,金属生产比1876年高7倍,到20世纪初,足尾铜矿已跻身世界最大铜生产基地行列。

对外贸易方面,到19世纪90年代,维新政府又增开27个"特别贸易港",使得1913年出口量比1880年高8倍,为当时全球贸易增长最快的国家。1885年,对外贸易额仅占国民生产总值的5%,1913年增加了3倍。

正是基于改革的不断推进和实力的突飞猛进,维新派才会敢于试探清国和俄国的底细,并先后发动甲午海战和日俄战争,未曾想居然赢了。

开拓进取,是明治精神的一个重要方面,反映了以明治天皇为首的领导班子着力要将近代日本综合实力不断推向前进的本质追求,他们不因改革期间发生内乱而停滞不前,相反锐意进取,毫不懈怠,高举改革大旗奋力前行,由此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载入史册。但遗憾的是,在开拓进取过程中,由于实力膨胀,不断挑衅近邻,在1879年吞并琉球后,又相继发动对华、对俄、对朝战争,这是沉重的记忆,是抹不去的斑点。

为何夏目漱石将明治精神与天皇紧密相连?天皇是明治维新的核心

结语

明治时代是日本历史上特殊而重要的时期,与紧随其后的大正时代有着根本不同,恰如夏目漱石所言,"明治时代精神随着天皇而开始,今天他去世,亦跟着结束了"。对于明治精神的解读,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在我看来主要为冒险精神、奋发有为精神、革故鼎新精神和开拓进取精神,而冒险精神贯穿明治始末,随天皇而来又随他而去。

首先,明治政府成立之前,维新派就在冒险精神的驱使下打着天皇的旗号抗击西方侵略者,继而发起讨幕运动,并成功夺取政权,为接下来各种带有冒险性的改革尝试定下了总基调;

其次,为拯救和振兴日本,以天皇为首的明治领导人保持着奋发有为的精神风貌,部分政府领导人带着天皇的嘱托,不畏艰险,意气风发,奔向大洋彼岸,寻求改革良方,为日本近代化制定了宏伟蓝图;

再次;有了"真经",天皇及元老们开始大刀阔斧地革故鼎新,以非凡的勇气、智慧和魄力,让日本上下逐步旧貌换新颜,这就奠定了日后世界强国的根基;

最后,面对改革中遇到的挫折和挑战,天皇及其改革一套班子没有停下脚步,畏缩不前,而是破釜沉舟,开拓进取,不断奋力前行,结果成就不凡,功勋卓著,光耀史册。但在开拓进取中由于没有把握好方向,对周边不时发动侵略,使得这种精神美中不足,烙下了不光彩的印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