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机械类专业是种什么感受?

点击上方“非标机械设计菌”关注我们,每天学习一个机械设计相关知识点

本科浙大机械电子工程,目前在意大利技术研究院(Italia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在读人形机器人方向的PhD。博士阶段具体做的方向,其实说白了就是研究如何设计更加高性能的、面向人形机器人的关节驱动器、末端执行器以及传动结构等——和机械设计息息相关。

看了这个问题下的很多回答,大部分说的国内现阶段机械类专业以及行业的现状都是正确的,我在这里就补充一些我在国外(欧洲为主)看到的机械行业、机械类专业与国内的异同点,谈谈我的看法。

不完全正确,自然而然都是带着个人的背景和格局去看待问题,大家见仁见智。

-国外机械类行业现状-

欧洲这里的机械行业主要是以高精端设备为主,中低端的机械类产品毫不客气地说已经被中国垄断。有一个很大的特点是:从业人员基本上都是处于机械类行业食物链上游的设计人员,下游的加工制造不太参与,都是甩手给中国完成。

举个例子:前同事跳槽去了意大利都灵一家生物医疗公司做精密的心脏起搏设备的结构设计,所有的设计都是在意大利由意大利人完成,而具体零部件加工生产则是在中国广东完成(整机系统分拆给多家中国机械加工供应商,以防止中国拿到全部图纸Copy),加工完成后再运回意大利进行组装调试,接着再高利润卖回中国或者其他国家。而我所在的研究所实验室,所有的机器人硬件也都是通过这样的流程进行的,即:意大利设计-中国加工-意大利调试组装。

中国的按图纸加工能力是世界一流的,我们有一流的精加工机床(但无奈是高价格进口的机床),有一流的吃苦耐劳且具有高度责任心的车间师傅。但核心问题是,我们的产业结构是处在整个食物链的下游,高附加值的羊毛都被欧美公司给薅走了。

这种产业结构以及低利润也恰恰决定了从业人员的收入不高,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市场经济的原理摆在那里,不改变产业结构很难从根本上提高从业人员的待遇——大环境如此,无奈。

据我了解,西欧这块(荷兰、德国、法国、瑞士以及意北),机械从业人员的整体待遇还是比不过CS和金融——这是毋庸置疑的事实,市场经济的原理对地球上任何一个角落都适用。但好消息是收入的差距并不是那么大,简而言之,机械从业者的收入还算“体面”。

而很有意思的是,在意大利的都灵(菲亚特总部,制造业发达),机械工程师的平均年收入是在软件工程师之上的

意大利的都灵是一个制造业相当发达而IT行业稍显欠缺的城市,再次佐证了产业的结构和附加值利润对从业人员待遇高低的直接影响。

如果我们平心去审视国内目前的各行各业,IT和金融行业从业人员的收入远远高于机械类行业是再正常不过的了,他们完全值那个钱。我们以个人之力是很难短时间撼动这样的大环境的,基于人的趋利性,逃离机械行业实属无可厚非。

-国内缺乏对机械"匠人"文化的认同-

”钱“和待遇上的”不尊重“之前已经讨论过了,市场原理和产业结构摆在那里,这是客观规律,只得选择接受。而我个人感性上更多且更不能接受,或者说我们能够改变的是”观念上的歧视“。

机械设计类工作的特点是直观,但绝对不是浅显。

“直观”的特点就是能够让所有人,都能驻足在你的屏幕后评论两句:"这个应该这样设计"、"那个不应该那样设计"、“我觉得这个应该设计成这样更有效”,很多时候一些乍一眼看似”不合理“的设计,其实都是在各方面Trade-off 之下的“妥协”。同时一个好的设计是需要很多版本的优化和迭代的,给机械设计师一些耐心和尊重——如果你在一个Team里面不是具体做设计的人员,诚恳地请您不要轻易评判别人的设计的好坏。

我个人在国内的环境下做过两年的机械设计,整体科研环境给我的感觉就是让我有点自卑:"我是做机械设计的"——每当我向别人介绍自己在团队中位置时候,内心都会源起莫名的自卑感。

而当我来到欧洲之后,因为参与项目的原因接触过各类西方国家的科研人员,每当我说出”I am the designer of ...“的时候,实际上是自豪的,因为你能感觉到,无论对方是做什么方向的——控制算法、视觉、机器学习等等,他们对机械设计师都是有一种平等的尊重感,一种对自己不熟悉领域的谨慎。

国内外这两种对机械设计师截然不同的态度是我切身体验过的,我一直在思考是什么造成了这么大的思维差异?

最终我得到的答案还是和中国发展的国情有关,我认为:中国没有真正经历过第一二次工业革命——我身边的很多欧洲同事的祖辈、父辈们都是机械行业的工程师,家里基本都有“小作坊”,他们的文化里面有机械“匠人”的概念,而他们的父辈很多都是在那个年代通过机械行业发家致富的,在他们的理念中是认同机械这个传统行业的地位的。

而中国因为近代发生的很多变故,可以说是与一二次工业革命擦肩而过的,但第三次工业革命,即计算机和通信的应用和兴起,中国可以说是完完全全的参与者,一定程度上在这个领域,中国也是全球行业的领先者。

-关于国内本科往上阶段机械类专业科研评价体系的探讨-

我对国内机械类本科阶段的教育没太大意见,我是觉得本科阶段还是应该注重基础知识的积累和基本学科素养的培养,所以一些回答中提到的“手绘A1图纸”以及“金工实习”,是有实际意义的。

而对于一些本科期间抱怨机械类专业没办法发SCI一作,申请不到MIT之类PhD全奖的,这些都是属于天赋超高级别下”幸福的烦恼”,和绝大多数人都是绝缘的,我们不做讨论。

但本科阶段往上——硕士或者博士阶段,在国内的评价体系中是有硬性的SCI论文毕业要求的,机械类专业相比其他学科,发文章那叫一个困难。个人总结有如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 凡是涉及到硬件实现的,科研周期长;
  • 对实验室硬实力要求高,体现在经费和基础上;
  • 写作套路和国外不太一样(个人感受);
  • 科研讲圈子和出身(个人感受);

对于第3点:不具体细讲,国内机械类文章的写作套路和国外的评价体系不太一样,简而言之:工作做的好,但是不会写;对于第4点,诚实地说,国外部分的researcher在审中国的文章时,是戴着有色眼镜的,同样质量的工作,如果换成国外的affiliation,会更容易被接受。

而国外的评价体系中,大多数是导师负责制——即导师全权决定你PhD是否合格与毕业。大部分机械类出身的导师,一般是不以文章数来作为唯一的衡量标准,而会通盘考虑你博士期间整体的工作和对项目的实际工程贡献。

因此,我在考虑的是,国内机械设计类的硕士或者博士,鉴于机械类专业发文章相对较难的实际情况,能否灵活地调整评价体系,去单一标准化。

-总结-

我个人是因为情怀和爱好去选择机械类专业的,阴差阳错出了国,发现国外机械类专业无论是深造,还是未来就业,都要比国内日子好过很多。

  • 如果你真的热爱机械,热爱设计,并想继续走这条路的话,强烈建议出国深造看一看。
  • 如果你想找份机械类的工作,并且心态足够好,待遇不济是大环境的问题,不是你的错。
  • 如果你只想找份赚钱的工作,在当今国内的大环境下,及时悬崖勒马,改投他行。

个人选择的事情,没有对错只有是否合适——在当今的大环境下,无论是选择继续坚持或者说尽早逃离,都无可厚非,成年人对自己的选择负责就好。

点击上方“非标机械设计菌”关注我们,每天学习一个机械设计相关知识点

欢迎大家在评论处补充你认为文章中有解释不对或欠缺的部分,这样下一个阅读的人就会学到更多,你知道的正是大家需要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