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遊援藏紀實:他們,讓西藏旅遊更加美麗

旅遊援藏紀實:他們,讓西藏旅遊更加美麗

攝影/東田

“看得見你的地方,我的眼睛和你在一起,看不見你的地方,我的心和你在一起。”這是作家李初初的作品《寂靜空山遠》中對西藏的描述,在眾多有關西藏的書籍裡,吳萍最喜歡這一段話。

作為一名“老西藏”第二代,童年時期的吳萍對西藏的記憶是帶著孩童對父母的思念和眷戀的溫度,並滋養出她獨特的“西藏情結”。1979年,9歲的她第一次入藏,面對艱苦的生存環境和迥異於內陸的自然特色,她似乎理解了父母把青春拋灑在這片雪域高原的意義。父輩們“特別能吃苦、特別能戰鬥、特別能忍耐、特別能團結、特別能奉獻”的老西藏精神,猶如一顆種子靜待發芽,成就了吳萍與西藏的不解之緣。

西安外國語大學畢業後,吳萍申請來到拉薩工作,並在我國這片海拔最高的土地上一待就是26年。從最初在旅行社從事外聯工作,到一手將西藏天康旅遊股份有限公司打造成前年正式掛牌的新三板,吳萍不僅成為西藏發展的見證者,同時也是參與者、奉獻者,遵循著父輩們的奮鬥痕跡,在西藏這張壯美的畫卷上,綻放出西藏旅遊人的“雪域之花”。

中國改革開發40年,勾勒出西藏從貧窮走向富裕,從落後走向繁榮,從封閉走向開放的一段輝煌的歷史。在大時代發展背景下,老西藏精神是一種內在力量,湧現出一批標杆人物、標杆企業、標杆品牌成為西藏精神的外化,也是繼往開來,孜孜以求的文明所向。

旅遊援藏紀實:他們,讓西藏旅遊更加美麗

吳萍 圖/受訪者提供

在吳萍看來,實現“把西藏建設成為重要的世界旅遊目的地”的戰略目標,除了要有世界級的旅遊資源和設施,更需要世界級的旅遊產品和服務。在這個過程中,企業就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

從1997年起,吳萍開始在西藏率先開發國內市場,2002年開始創辦自己的品牌“情繫西藏”,並陸續在客源地市場建立自身渠道,發展自己的核心代理商。2009年成立自己的旅行社,在這20多年的從業經歷中,本著嚴謹專業的態度,不斷學習新的理念,把握市場動向。將更新的理念注入到管理團隊,並進行不間斷的培訓,提高人員素質、服務意識,讓企業在瞬息萬變的行業發展趨勢裡更好地完善自己。

堅持精品特色,堅持市場運作,堅持人才培育是吳萍旅業發展“三板斧”。在西藏旅遊大發展中,她抓住機遇,實現企業從小到大,由弱變強,產業規模不斷髮展壯大的轉變。而更多像吳萍一樣的旅遊人在這片高原大地上釋放創新之力,為西藏旅遊業帶來了“升級換代”的欣喜。隨著旅遊業成為西藏自治區的支柱產業之一,不僅提高了人們的物質生活水平,也讓大家品出了改革開放成果的甘甜。

如今,吳萍也如父母一樣成為大家眼中的“老西藏”。由於工作的原因,這位“藏二代”曾走遍西藏30餘個區縣的大街小巷,用腳步丈量了這方她熱愛的土地。她說,自己把最好的青春歲月都留在了這裡。以青春的夢想書寫人生,以父輩的精神鐫刻理想,一代一代援藏人,以生命的烙印結結實實地在遼闊的雪域高原上締造了時代豐碑。

旅遊援藏紀實:他們,讓西藏旅遊更加美麗

東田圖/受訪者提供

“三”,一直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一個紐扣,“三,天地人之道也”體現的是哲學中的天人合一;道家的“三生萬物”,則追述了世界的本源;佛教中的“三寶”、“三世”、“三尊”,使“三”成為了無可替代的文化符號。而在神聖之境西藏,“三”是一種承諾,每三年就有一批援藏幹部從全國各地奔赴西藏,兌現著自己對於國家的責任。

作為廣東援藏幹部,東田早在2013年就來到了林芝。愛好旅行和攝影的她,充分發揮資深優勢,以情真意切的圖文為線索,將西藏旅遊的市場營銷和藝術審美相結合,為各地遊客打開了一扇西藏旅遊的“任意門”。

作為一名攝影家,東田的作品成為攝影愛好者赴藏旅遊的吸引力。在林芝市旅遊局黨組任職副書記、副局長期間,她在各大平臺發表林芝旅遊專題文章達到100多篇,在百度搜索“林芝旅遊+東田”的詞條達到20多萬條,作為林芝旅遊局的新聞發言人,接受各大媒體採訪達到200多次。

作為旅遊調研的實踐者,東田受盡了西藏的“苦”,也享受到了極致的樂。在徒步過程中,她為了實現對於身體和意志力的挑戰,遭遇過暴雨泥石流、車禍、螞蟥等考驗;為了追逐並拍攝原生態的犛牛群,她一路狂奔而上,一路用藥物克服高反引起的劇烈頭痛;為了定格星空最美的瞬間,她在五千米以上的高原山頂苦苦等待幾個小時,渾身凍透、雙腳麻木......

這一切值得麼?她的回答是肯定的,她認為這是生命中最幸福的三年,也是最有“厚度”和“寬度”的時光。

為了樹立西藏旅遊品牌、拓展旅遊營銷渠道,她和團隊操辦桃花節巡迴推介會,在廣東旅遊市場打出一手漂亮的“桃花牌”。通過舉辦林芝桃花節、黃牡丹節和冬遊西藏啟動儀式等多個綜合性旅遊節慶活動,開創了西藏“以節興旅”的新模式。2016林芝桃花節接待的遊客增幅達到200%,波密接待的遊客增幅達到300%,其中80%的遊客來自廣東;在東田援藏期間,到林芝的廣東遊客達到180萬人次,旅遊消費約80億元人民幣。

旅遊援藏紀實:他們,讓西藏旅遊更加美麗

東田圖/受訪者提供

線上結合線下,流量帶動旅遊。東田帶領團隊以林芝旅遊公眾號為首要戰地,緊跟熱點話題,策劃了一系列主題活動。其中“西藏四季風光”、“三生三世十里桃花”、“星空下的桃花源”等線上活動,通過一張張動人心魄的圖片和一行行情真意切的文字,點燃了廣大遊客對於西藏的嚮往;在廣東市場推出的“避暑林芝,清涼一夏”、“金秋童話、醉美林芝”、“冰雪奇緣,冬日林芝”系列營銷活動也得到了良好反饋。

西藏文化需要像東田這樣的“知心人”,她鼓勵本地人樹立文化自信,採取“請進來,送出去”的方式,幫助當地農牧民參與旅遊服務、加強生態保護、增加旅遊收入。她鼓勵當地居民不僅要從住宿上創收,更重要的是通過開發遊客參與性強的項目,如帶領遊客去山林採蘑菇,當一天牧牛人、馴馬人,打酥油、做糌粑等活動增收,共同打造原汁原味的西藏生活。

援藏期間,東田組織並投身於慈善事業,為藏區群眾的生活提供力所能及的幫助。西藏“水太硬”已經不是新鮮事,很多人因此患上膽結石或腎結石。他們走訪學校、針對飲用水進行檢測,並在人口密集的地方捐贈大型淨水儀器,為西藏同胞們的生活質量提供基本保障;另外,他們助力西藏文化和教育事業發展,在東田援藏的三年裡,其團隊通過林芝桃花專列,將旅遊和慈善相結合,積極推動“多背一公斤”的活動,發動遊客將文具、運動器材、生活用品等愛心物資傳遞到那曲、阿里等貧困地區學生的手中。

旅遊援藏紀實:他們,讓西藏旅遊更加美麗

尹為民 圖/受訪者提供

擦肩而過的西藏時空,獨一無二的援藏情懷,融化在林芝的藍天白雲中,萬道霞光舒展開來,南迦巴瓦峰在雲霧中猶抱琵琶半遮面,魯朗的林海綠意蔥蔥,南伊溝的芬芳爭奇鬥豔。

深入腹地,一路向西,獨特的地形造就別緻的地貌特徵。等待人們的是與林芝秀美形成鮮明對比的“藏西秘境、天上阿里”。

2016年7月,素未蒙面的陝西省旅發委援藏幹部尹為民、河北省旅發委援藏幹部田鵬,先後動身,匯聚在共同的對口幫扶地區——阿里。雖然前期的援藏培訓讓他們對阿里有一定了解,但一眼望去的荒蠻還是如此地令人意外。

“阿里等待的是真正適合它的人”。作為阿里地區旅發委副主任,尹為民是阿里旅遊成長的見證者。田鵬除了是援藏幹部,還有一個身份——西藏阿里地區文化旅遊集團公司的副總經理。二人在不同的崗位上,為阿里的資源開發和定位為“高端+小眾”的旅遊事業盡心盡力,也為旅遊服務業的完善出謀劃策。

在尹為民眼中,阿里是神聖的,這份讚譽不僅賦予偉大的自然和文化,更是對於守山固國的幹部們,以及淳樸善良的群眾們的崇敬。為了守住阿里的神聖,有一個問題就顯得尤為重要——西藏的獨特性和脆弱性如何在旅遊開發進程中“獨善其身”?

聚焦阿里,放眼西藏,西藏得天獨厚的自然資源和神聖輝煌的人文資源,都呈現出脆弱的一面。在加快西藏旅遊開發的同時,必須將西藏環境納入整體保護重點開發,保護西藏的生物多樣性和獨特的高原生態環境,兼顧生態平衡與經濟發展;

更要傳承並弘揚西藏優秀的民族文化,保證原汁原味的文化內涵,探索文化和旅遊融合的新路徑。

旅遊援藏紀實:他們,讓西藏旅遊更加美麗

尹為民 圖/受訪者提供

尹為民見證了阿里的“復甦”,阿里憑藉著獨特且唯一的旅遊資源,正逐漸擺脫長久以來“不近人情”的荒蕪印象。除了高原特有的藍天白雲,阿里還擁有世界矚目的神山聖湖、景象奇特的札達土林,更有底蘊深厚的古格王朝和象雄文化。2017年阿里旅遊人數已突破66萬人次。以旅遊業為契機,阿里社會經濟走上了發展快速道,旅遊援藏在這片秘境之上產生了非同小可的意義。同時,阿里的“人情世故”也帶給這些援藏幹部意外的感動。

在阿里自駕遊的大北線是317國道的一段,因為沿途湖泊眾多,這些湖一般都稱為“措”,所以大北線沿線被稱為“一措再措”。令尹為民印象最深刻的是,當地的柏油路有時割斷了一些野生動物的生活地域,在大北線那些沒有橋的道路上,為了避免影響動物生活,聽說藏族同胞會在柏油路上撒上一些土,掩蓋道路的氣味和形態,默默幫助動物遷徙;如今,隨著野生動物的活動範圍逐漸靠近自駕路線,遊人在開車途中也會主動停車,隨時為動物“讓路”。

不管是藏族同胞,還是赴藏遊客,在阿里都能“以自然為鏡”,在保護野生動物的過程中,與自然溝通、與自己對話,共同奏響了一曲曲譜寫於阿里的和諧樂章。

此外,要以旅遊資源的獨特性為導向,精確發展定位,延伸旅遊路線。根據尹為民介紹,阿里旅遊堅持走“高端+小眾”的發展路線,是自駕遊和天文愛好者的“打卡”勝地。2017年10月份,被自駕遊愛好者譽為頂級路線的大北線,全程貫通了柏油路。如今西藏的自駕遊,已經形成了南線進、北線出,一圈三千多公里的大環線。另外,阿里獅泉河鎮憑藉海拔高、空氣通透性好的自然優勢,建立世界頂級的天文臺,再看山腳下世界上最大的暗夜公園,聯合打造成為天文愛好者和普通遊客都能樂在其中的星空觀測勝地。

旅遊援藏紀實:他們,讓西藏旅遊更加美麗

田鵬 圖/受訪者提供

在旅遊開發的過程中,環境的脆弱性是首要問題,但作為旅遊發展的後續動力,人才留用難度大,本土化旅遊人才缺乏,同樣是西藏旅遊不能言說的“痛”。這一點,落腳在企業援藏事業中的田鵬最有發言權。

在旅遊企業中負責人力資源和黨建工作的田鵬,常常遇到“無人可用”的難題,哪怕工資開得高、福利給得多,也難以為空缺職位找到合適的人選,就算找得到,也留不住。

他清晰地看到,西藏本土化旅遊專業人才培養是西藏旅遊業發展的基本保障,智庫建設是西藏旅遊長足發展的智力支持。

由於歷史原因,教育科研水平一直都是西藏社會經濟發展的重要制約因素,反映在旅遊學科教育研究中更是如此。因此,西藏本土化旅遊專業人才培養尤其是高層次人才培養應上升到國家戰略層面,不斷提升辦學層次和辦學水平,提升服務西藏旅遊發展能力。

以人力援藏為途徑,對標內地發展模式,提高旅遊服務業的整體水平。田鵬作為河北旅發委援藏幹部,積極搭建西藏和河北省旅遊從業人員的學習橋樑。

旅遊援藏紀實:他們,讓西藏旅遊更加美麗

攝影/東田

2018年1月,在河北師範大學舉辦了為期15天的交流活動,讓年輕人將內地旅遊產業的服務理念和管理經驗帶回西藏,幫助當地旅遊企業提高整體服務水平;尹為民也介紹道,積極培養牧民的孩子做景區講解員,請木雕、石雕的師傅教他們手藝,投入資金支持藏家樂,引導、培訓和指導就業。人力資源援藏方式不僅彌補西藏旅遊專業人才短缺,壯大了人才隊伍建設,更重要的是在提高西藏旅遊業管理水平、旅遊隊伍素質、旅遊服務質量等方面具有重要意義。

解決了“人才難”,“怎麼玩”同樣制約著阿里旅遊的高端化發展,旅遊公共服務體系建設尚有完善空間。從旅遊產品綜合信息體系來看,西藏旅遊信息應注重更新速度和市場貼合度,以便廣大遊客獲取信息,決策旅遊產品;在支撐體系方面,注重保留差異性的特色文化,在旅遊購物中要打造本土特色、營銷渠道和特色包裝;在旅遊接待和餐飲方面,積極發揮特色飲食的品牌效應,形成完善的餐飲體系;在自駕遊服務基礎設施建設

中,合理開發線路,刺激市場增長;在保障體系方面,保證旅遊公共安全,完善通信網絡和旅遊救助體系建設。

距離第八期援藏幹部任期結束,還有不滿一年的時間,正如四位援藏幹部一樣,每一位援藏人都在自己的崗位上無私奉獻、傾囊相助。各個援藏省市與對口地區淵源深厚、親如一家,與當地群眾心心相印、團結並進,堅持高質量、高效率地完成支援工作,為加強民族團結、建設美麗西藏作出貢獻。

旅遊援藏紀實:他們,讓西藏旅遊更加美麗

攝影/東田

堅持真情援藏、科學援藏、持續援藏,努力為西藏經濟社會發展貢獻力量。聚焦脫貧攻堅,加大各級政府對口支援工作力度,積極引入社會和市場力量,鼓勵企業在旅遊、清潔能源、特色農業和農畜產品加工、藏醫藥、特色文化等領域在西藏投資,以產業援藏提升貧困地區“造血”能力;聚焦教育衛生援藏,加大“組團式”教育援藏、醫療援藏力度;聚焦乾部人才援藏,健全雙向交流和定向培訓機制,加強科技、教育、文化等領域稀缺人才培訓;聚焦民族團結,加強互幫互助互促,增進與當地幹部群眾交流交往交融,不斷開創兩地共贏發展新局面。

對於國家,支援西藏是黨中央作出的一項戰略決策,對西藏實現長足發展和長治久安具有重要意義;對於每一位援藏幹部而言,這是一段值得銘記的寶貴年華,也是一份無可比擬的人生財富;對於西藏這片土地,人來人往之間凝結成一種思念,牽掛著兩地無數人的念想;而對於“援藏人”這一龐大且無限的群體而言,艱苦奮鬥、默默付出總是常態,無私奉獻、不負眾望卻是至上追求。西藏旅遊事業日新月異、蓬勃發展,毋庸置疑的是,這一切才只是剛剛開始。

(本文作者:小榮工作室文旅產業研究員 李潔)


分享到:


相關文章: